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测算了1952~2008年中国居民、政府与企业三部门的储蓄率并分析了各部门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的研究发现:(1)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下降周期后政府储蓄率在国民储蓄中的地位已经居于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之后。政府储蓄率的下降一方面源自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源自政府储蓄倾向降低,这与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与政府的职能变化密切相连。(2)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预算软约束逐步硬化,买方市场逐步形成,企业的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企业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加大,因而企业储蓄在国民储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迅速增长与储蓄倾向上升推动中国居民储蓄率走高。企业与居民储蓄率的上升是中国储蓄在高位持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西方国家对我国政府不断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客观而论,人民币升值有利亦有弊,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我们应当谨慎对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经济增长需要逐步升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预期都很大。原因有二:从外部原因看,全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失衡,美元流动性过度增长,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把人民币推到了被投机炒作的前台。从内部原因看,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外资流入长期持续扩张,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都出现了很大的顺差,人民币代表了经济实惠的商品和资产。外贸出口和外资流入的持续扩张,以及双顺差的出现,对于拉动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升值,由以上现状使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汇率"被"升值是一场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大博弈。后危机时代,全球汇率摩擦使人民币汇率"被"升值。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固的背景下,如果人民币短期大幅升值将会有大批出口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农民工大规模返乡,造成中国严重的失业问题,引发社会动荡,给世界经济的复苏造成消极影响。为维护中国外贸安全和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捍卫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必须深刻认识人民币汇率"被"升值产生的根源,揭示人民币汇率"被"升值博弈背后的实质,估足人民币汇率"被"升值的风险,确保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积极有效化解人民币汇率"被"升值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紧密相关。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预期也再次得到强化;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及浮动弹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并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将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6.
继2005年人民币升值后,人民币汇率会不会进一步攀升以及升值的空间有多大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判断人民币汇率走势,应该从汇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从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从经济基本面要素看,人民币汇率仍然具有进一步升值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亦有弊,本文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入手,着重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汇率机制中的额度管理制度导致了央行的被动干预,而人民币汇率机制本身所具有的供求不对称性则造成了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为此,应进一步放宽居民用汇限制,放松对外汇需求的限制,中国资本也要考虑"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9.
1994年中国汇率制度并轨以来 ,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广受关注 ,尤其是最近国外政界及学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频频发难 ,鉴此 ,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一讨论。综合历史因素及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本文认为国际收支顺差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直接原因 ,而现行汇率制度则是深层原因 ;应进一步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 ,从根本上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同时要加大进口力度 ,调整贸易结构 ,渐进放开资本项目 ;要警惕某些国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利用人民币汇率问题达到其服务本国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现实压力主要来自于中国持续增长的出口和外汇储备。在实实在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升值趋势中,当务之急是采取综合的有力的措施予以缓解,以避免人民币被迫短期大幅升值对经济的冲击,以利于更多地把人民币升值的好处留给长期进行艰苦财富积累的我国人民。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日益突显,本文认为,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文章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角度来寻找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健康发展,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期刊统计分析与评价》相关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0-2012年《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客观描述刊物整体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寻找差距和不足,以期对刊物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犯罪要素应遵循裁判过程予以序化,形成由客观到主观的阶层递进模式,中国刑法犯罪构成体系可在借鉴大陆法系递进式犯罪论基础上,对通说"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予以分解重构,使传统平行结构体系融入递进因素,以犯罪构成体系的变革推动刑法理论发展与司法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4.
“量刑基准制度”是指法官在对刑事被告人定罪量刑时可供参照的具体客观的基准。作为韩国法务部“变化战略计划”重要课题内容,韩国近年来开始着手推进刑事“量刑基准”改革方案。本文将通过对韩国“量刑基准制度”引进背景、量刑委员会及“量刑基准”促进动向及方案内容、韩国法院及法务部量刑调查主导权之争及韩国“量刑基准”制定的基本经验等进行考察,以期对我国刑事量刑制度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常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不特定的、包括地下部分在内的组合体、抽象的矿产资源、地壳中的不动产等.由此而将采矿权归属矿业权、特许物权、准物权等形成虚无的物权体系.通过逐一甄别认为,采矿权的客体是单一而特定的矿产,采矿权人对矿产支配的权利状态具有自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16.
在判断行使财产权行为是否构成夺取罪方面存在司法上的困惑和理论上的缺失.传统观点认为,行使财产权行为不具有侵犯他人所有权的客体,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且是一种自助行为,不构成夺取类犯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夺取罪构成要件需要进行重构.夺取罪犯罪客体采用以平稳占有说为基础的财产秩序.行使财产权利行为的非法占有目的虽然具有债权的法律依据,但其夺取行为和手段不符合法律规定.自助行为的成立需在主体、标的、主观目的、紧迫性和手段强度上符合要求.因此,行使财产权行为应构成夺取罪,除非其符合自助行为阻却违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明确规定了可以定罪的9种腐败行为,挪用公款是其中之一。我国刑法对挪用公款罪早有明确规定,但刑法规定比较抽象、概括,以致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本文结合刑法中犯罪构成理论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对挪用公款罪加以分析、界定。  相似文献   

18.
刑法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本文对“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和“可以剥夺政治权利”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当让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的范围明确化,并建议以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宣告刑作为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COA标签为正版操作系统的合法凭证。盗窃COA标签的行为不涉及侵犯著作权的问题,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盗窃COA标签的犯意不在于故意毁坏财物,不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COA标签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其属性决定其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因此,盗窃正版软件标签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相似文献   

20.
无身份者可以构成渎职犯罪的狭义共犯;无身份者不能构成渎职犯罪的共同正犯。身份犯与非身份犯罪名确定出现规则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详细区分渎职犯罪与贪污贿赂型职务犯罪的条文结构差异。渎职犯罪共生模式包括静止型与动态型。应当将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类渎职罪的专属性特点归纳为渎职犯罪共生模式,结合犯罪构成原理、共犯原理、竞合犯原理,区分不同情况细化讨论,从本质上解决渎职犯罪中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罪名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