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来文化与俄罗斯社会政治的发展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俄罗斯1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因素的相互角力.两者共同作用于俄罗斯社会思想的形成及政治体制的变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既学习借鉴"西方"经验,又结合"东方"色彩,且又不同于两者的"欧亚主义"的典型特例.俄罗斯政治文化中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务实精神,使外来文化成为其实现"神圣俄罗斯"帝国梦想的"加油站".而独特的"俄罗斯思想"无论在何种处境中,都将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俄罗斯文化发展的演变问题 ,现在中国学者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 ,即 10 0 0多年的历史 ,5次的社会—文化转型。这 5次“转型”是一种钟摆式的、在东西两大文化磁场中有规律地“摆动”。但俄罗斯文化的发展演变趋势未必如此 ,俄罗斯接受基督教 ,未必是向西方的文化“摆动” ,因为拜占庭文化的实质并不是西方文化 ;蒙古—鞑靼文化的楔入 ,虽然大大加强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血液” ,但鞑靼文化实质上也代表不了真正的“东方文化”。俄罗斯文化的前两次“转型” ,实质上是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奠定了俄罗斯文化的“东方”类型基础。但这只是俄罗斯一种特有的“东方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是饿外交的重心所在.但2014年初的乌克兰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俄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为摆脱困境,同时寻找国家发展的出路,俄罗斯“转向东方”,实质性地提升了亚太在其对外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在政治、经贸、军事等方面积极与亚太国家合作.“转向东方”战略对俄突破西方孤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经济上成果不彰,也使不少俄罗斯人感到失望.展望未来,俄罗斯“转向东方”的进程不会逆转,但俄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深化面临不小阻碍.同时,俄“转向东方”绝不意味着“背离西方”,而是提升对东方的关注,从而在东西方间更加平衡.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一西方化一东方化”、“分一合一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奇异国家 ,它曾神速地向东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但它在东方注重的只是“开拓疆土” ,而对西方却幻想着“文明融合”。跻身于“文明的西方”是俄罗斯的夙愿 ,但它却始终未能叩开西方的大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历史走向和国际关系体系的未来发展。融入西方 :不渝的历史追求历史上 ,俄罗斯大致经历了基辅罗斯、鞑靼人统治下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和当代俄罗斯六个发展段。其间 ,俄罗斯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 -文化转型 :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整个“冷战”时期,苏联在军事科学与军事技术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科学组织体制上,俄罗斯建立了研究所这种新的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俄罗斯具有敢于挑战西方权威的科学首创精神,具有以共同性为核心的哲学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的东亚政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外交政策是东西兼顾,既重视西方,又重视东方。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使东亚地区对于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亚外交成为俄罗斯大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东亚政策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东亚各国的合作,扩大俄罗斯在亚洲的影响,力争在未来的多极国际关系体系中成为有影响力的一极。  相似文献   

8.
三百多年来,俄罗斯迅速崛起,在崛起过程中俄罗斯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俄罗斯属于东方还是西方”这一类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激烈论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论争,俄罗斯这艘船不断校正自己的航向,在茫茫大海上前进.  相似文献   

9.
作为俄罗斯文化发源的俄罗斯古代文化具有鲜明的东方性特征。东方性在俄罗斯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所反映,并逐渐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俄罗斯文化独特性的构成要素之一,影响着俄罗斯文化的内部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调整中的俄罗斯与东南亚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曾一度推行亲西方外交 ,结果导致国际地位下降 ,国内民众强烈不满。为扭转不利局面 ,重振大国地位 ,俄罗斯很快开始对外交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作为一个欧亚大国 ,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形成于“特定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 ,使得其既不能绝对地关注西方 ,也不能绝对地关注东方”①。随着冷战的结束 ,亚太地区逐渐进入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心 ,东方在俄罗斯外交中必将日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稳步发展的俄罗斯与东南亚国家关系1 .恢复与传统盟友的合作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及中苏(俄)、中越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使得苏联与越南关系中…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 俄罗斯文化既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从心理认同的角度考 察, 俄罗斯人既不是西方人也不是东方人。俄罗斯民族这种独特的历史经历和发展现状, 使西伯利 亚和远东地区在未来发展趋势中存在一种真空化与东方化的悖论。这种悖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 因, 它对中俄关系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未来处理中俄关系时必须根据这个特殊情况, 以经济 合作为基础, 以农业合作为先导, 重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利益, 加强中俄 文化交流, 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开展对俄宣传工作, 同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全面发展与俄罗斯的 合作。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是先破后立,即以私有化为开端拉开其社会转型的序幕,在经过十余年的痛苦反思和屡受挫折后又将“和谐社会”作为其社会转型“立”的思想基础。它是破得彻底,立得艰难。总结归纳中国、俄罗斯本土和西方学界研究成果、梳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程和现状,使我们对社会转型“破”与“立”的严重脱节是其社会转型代价沉重的内在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22年乌克兰危机升级后,由于美西方在短时间内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脱钩,俄在外交、贸易、能源、基建物流、身份认同等加速“转向东方”。此次“向东转”时间之紧、程度之深、意义之大绝无仅有,但前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目前看,这种“转向”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将永久“背离西方”,也不意味着俄罗斯只倚重“东方”,更不意味着俄罗斯的国家身份将发生彻底转变。相反,作为“世界主权中心之一”和“独特国家文明”,俄罗斯将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在国际秩序变革期肩负“独特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两洲,深受东西方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俄罗斯属于东正教文化区,西方人把俄罗斯看成是"西方中的东方",可以说,俄国人的政治观念受东方影响较深,而他们的文化习俗则受西方影响较深,其中,在文化和习俗上受法国的影响更深.尊重妇女这一点就是更多地受法国文化习俗的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的俄罗斯是普京就任总统后最平稳的一年。具体表现在政治形式更加稳定:通过政治改革、人事调整、合并联邦主体、“俄罗斯特色”民主制的确立以及综合治理稳定车臣局势使政权更加稳固,社会更加安宁。经济形式有微小变化:宏观经济稳中显“疲”,经济政策稳中有“变”,落后地区有一定起色。外交形势更加突出东方外交特色:一方面系统反击“颜色革命”,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东方外交,使俄中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地域辽阔 ,横跨欧亚两大洲 ,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世界文化图景中 ,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民族间隔着一层“铁幕”,它总会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特性格。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曾表现出非凡的爱国热情 ,勇敢顽强 ,不怕牺牲 ,但在和平时期 ,一些俄罗斯人又显得懒散 ;俄罗斯拥有堪称世界瑰宝的芭蕾舞艺术以及杰出的音乐、文学和绘画作品 ,但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俄罗斯人又不太看中较高的物质文化。思考这些现象时 ,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诗句 :“用智慧理解不了俄罗斯 ,用一般标准衡量不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历次沙皇专制体制内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和完全缺乏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的现实,规约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起推进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由此,他们开始组织化,从知识精英走向政党精英。而后,布尔什维克又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摆脱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模塑的充满悖论的文化特质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缺陷和现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一次使俄罗斯现代转型和自身角色转换陷入泥淖。  相似文献   

18.
在吉卜林、叶芝等英国作家笔下,出现了与两个“东方”即中国和印度有关的文化信息。探索这些作家笔下的中国叙事和印度书写之异同,成为本文的旨趣所在。英国作家对于这两个“东方”形象的描绘反映出西方看待东方的许多复杂信息。  相似文献   

19.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 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 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 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 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 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思想中的反西方主义,其对立面是俄罗斯思想中的西方主义。它缘起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主要代表是与西方派激烈辩论的斯拉夫派。反西方主义最初反对的是西方派崇尚的欧洲中心论、欧洲文明一流论、欧洲道路先进论,简言之,就是反对欧化改革、反对抛弃传统文化、反对迷恋欧洲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认同中的“西方”概念发生了变化,范围扩大到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反西方主义的内容也随之延展,从最初的"反欧洲"逐渐演变到了后来的“反欧美”,并且由思想文化领域转移到了地缘政治领域,从反欧化改革、反欧洲道路变成了反政治干涉、反经济制裁、反军事扩张、反意识形态斗争,从一种纯粹的思想争论演变成了付诸行动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