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然灾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五大类。除了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国自然灾害发生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和区域分布规律。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2.
刘燕华 《中国减灾》1992,2(4):37-41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生产的增长以及人口、资产密度的不断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在随时间而明显增加,并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以深刻影响,了解、掌握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规律是有效制定减灾对策与措施的必要前提。本文通过对1990、1991年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资料分析,讨论、估价这两年灾害对各省(市、自治区)的影响程度问题,旨在为全国减灾战略研究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发展农业减灾教育事业势在必行地理、气候和历史原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相当频繁和严重的国家,其中又以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最大。自然灾害是我国农业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丰歉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每当农业因灾出现大的歉收,国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我国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只有少数省份有自然灾害发生,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一水库因管涌导致重大险情,上万名群众被紧急转移。与往年相比,2004年1月自然灾害偏少,损失较小。2004年1月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全国灾情月报(2004年1月)$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  相似文献   

5.
史培军 《中国减灾》2014,(11):20-21
我国是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和环太平洋灾害带)复合的高自然灾害风险区,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特征.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难以预见性,以及相关联的风险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灾害系统复杂性与综合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国是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和环太平洋灾害带)复合的高自然灾害风险区,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的特征。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并发性、难以预见性,以及相关联的风险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取得显著进展,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防抗救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7.
刘涛 《中国减灾》2012,(2):34-35
甘肃省张掖市地处祁连山北麓,合黎山南缘断裂带,河西走廊狭窄断裂带,龙首山南缘断裂带,具有强地震发生的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比较活跃,是中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的五个地区之一,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干燥,生态环境脆弱,冰雹、洪涝、沙尘暴、低温冷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因此,加快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四川泥石流灾害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嘉仁 《中国减灾》1997,7(3):42-44
四川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发生、发展也和其他自然灾害同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分析、探讨,揭示其规律性,有助于认识灾害本身的特点,为因灾设防,因地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川陵石流灾害有五个特点:1区域性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高差大、断裂构造发育、岩石软弱破碎、多暴雨的地区,有明显的区域性。泥石流的区域性,是与四川的地质、地理和气候因素有关。四川地跨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东部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貌多样,分为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青藏高原的延伸部分.北、东南依次为龙门山、米仓…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可以说,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方面。此类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事件和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呈现种类繁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在2000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关于蝗虫灾害减灾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乐  陈永林 《中国减灾》1992,2(1):50-52
蝗虫灾害是种国际性的自然生物灾害。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大洲均有蝗灾的发生。全世界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全球1/8的人口经常受到蝗灾的袭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从周末春秋到1950年的2600多年中,蝗灾就发生过800多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一、蝗虫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蝗灾做为一种自然生物灾害与其它自然灾害有类似之处,即灾害的形成、发生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性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科学研究逐步认识,达到监测、预测和预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的重点减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张丕远 《中国减灾》1996,6(1):20-23
论中国的重点减灾区王铮,张丕远(中国科学院管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丕远,王凤慧[1]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与组合规律,并基此讨论了中国减灾的区域对策。近年来,我们收集了更多的灾害信息,对这个问题作了更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国自然灾...  相似文献   

13.
<正>台风是指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发生的强烈气旋性漩涡,因具有发生频率高、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成灾强度大等特点,是当今全球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登陆台风最多、灾害最重的国家之一,漫长的海岸线使得从华南到东北沿海地区都深受其害。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1949—2019年间,共有513个台风登陆我国,年均7个,  相似文献   

14.
薛青河 《前沿》2014,(1):171-172
初、高中中国地理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通过案例来学习"认识区域""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内容。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及案例教学的特点,中国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追求,可以主要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考量,即在探究中认识区域地理知识形成过程的规律、在探究中发展重要的地理学科能力、在探究中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在探究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王喜年 《中国减灾》1997,7(1):32-36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通常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它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海洋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引发的人为海洋灾害或人为海洋自然灾害。本文从台风灾害谈起,重点论及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与防御对策。1台风风暴潮灾害热带气旋依其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与台风四个等级。在外海,热带气旋灾害主要表现为由它引起的风与浪所造成的灾害;在近岸则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综合减灾能力是降低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减灾能力是提升灾害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定量评估各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对于摸清我国不同区域尺度的减灾能力底数、推进区域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幅员辽阔,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地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孕灾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成为农业生产的大背景,造成的损失平均占农业损失的8成。同时,反季节设施等栽培方式的变革和物流业的发展,成为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有害生物传播和动物发生疫病的重要原因。二是人为灾害。  相似文献   

18.
徐敏 《中国减灾》2012,(7):51-5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中国综合风险管理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2005年第一期) 我国综合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1.我国风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现状 在我国的风险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自然灾害、生产安全、金融是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领域.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面,先后提出了基于灾害系统论、模糊风险评价理论,并针对我国水灾、旱灾、地震、台风、泥石流等主要灾种,提出狭义与广义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发展了一套不完备信息条件下(小样本)的以信息扩散理论和方法为工具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09,(10):4-25
有人说,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离,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是构成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为防御自然灾害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则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历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