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点之所在。借助活动的个人这一原则的确立,马克思一方面克服了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思想,另一方面直接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为其后来从实践的角度展开对个人和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这种个人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争论,贯穿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反映了自由主义思想家在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的界限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今天,考察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个人是自由的基础,没有个人的存在,就没有自由意识。古代希腊存在个人,存在基于个人基础之上的自由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关注到这一问题,是因为受着近代自由主义的“个人自由”观念的束缚。一旦我们抛弃这一框框,那么,古代希腊社会的个人及与此相关的自由就浮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的失范与浪漫主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多“市民社会话语”中,市民社会往往被赋予具有消解国家与社会紧张关系的建构功能,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则第一次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解构功能,批判了市民社会的原子主义、异化与失范,认为市民社会该为文化的式微、物欲的鼓胀和利己主义的盛行负责。为了消弭市民社会中个人与共同体的分裂,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试图建构一种有机国家,以大量的中间社团和自治组织来确保个人自由与共同体归属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云星 《学理论》2011,(7):84-85
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思想,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划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本质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都进行了批判和深化。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津津乐道地享受黑格尔的逻辑学,抑或历史哲学、精神现象学等,忽略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主旨.在我们看来,被誉为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根本主题应是对自由原则的"重新"论证.首先,黑格尔哲学的理想是建构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思辨自由原则;其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中,详尽阐明了自由自我运动的意义;再者,黑格尔为超越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现代性自由观,实现个人与伦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构筑了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世界.  相似文献   

8.
言论自由对个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小云 《理论探索》2006,(6):133-135
对于个人而言,自由抒发己见是个人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保障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对于国家而言,言论自由的价值更在于它是社会公众借以制衡公共权力,防止其侵害公民权利的一种手段;就整个社会而言,自由言论更多地与宽容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舒缓、分解乃至消除矛盾的渠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也称自由个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观点。其中,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自由个性理论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发展导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提法表明马克思关注的是个人自由发展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与虚假的集体到真实的集体的进展相一致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是建立在"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观的基础上转向对市民社会的探讨,从对现实历史的关注转移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市民社会。马克思在后期著述中",市民社会"概念的应用明显减少甚至消失。通过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资产阶级社会"等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市民社会对唯物史观创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5)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市民社会"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逐渐兴起,主要是指城邦国家或政治社会。随着资产阶级社会不断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的内涵在西方社会不断变化和丰富,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哈贝马斯还是其他西方哲学家都对"市民社会"思想有独到见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受到黑格尔的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启发,葛兰西根据西方社会实践的变化过程和马克思的思想,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对"市民社会"做出新诠释。因此,将马克思和葛兰西不同的思想理论进行比较,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直接关系到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关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因而有必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作深入研究。马克思深刻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及其颠倒逻辑,由此驳倒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论点,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集中在对其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上,揭示出所谓的人权不过是市民社会成员的人权,并非普遍的人的人权,而是抽象人权;指出市民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利己主义"原则是导致金钱崇拜的关键,因此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的典型特征。对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实质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价值旨归是人的解放,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抽象人权和金钱崇拜的批判都是朝向人的解放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也的确为他探寻人类解放之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诸多著作中,人,尤其是现实的个人,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中,他更加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当前,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个人和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对我国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邱柳 《学理论》2009,(18):120-121
破产制度源于罗马法的财产委付程序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法的发端,也贯穿了整个破产法的发展过程,只是在法人制度出现以后,破产法的内容才延及组织团体这种形式。目前,已有许多西方国家承认这种破产,在我国个人商行为日益普遍化、个人消费信贷急剧攀升的情况下,将个人破产纳入法律体系已成为现实需要。与企业破产不同,在自然人破产中,还存在自由财产制度,自由财产制度是自然人破产制度所独有的制度。本文旨在对我国构建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中关于设立自由财产制度的重要意义以及理清自由财产的概念、范围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贡斯当的“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是近现代西方消极自由理论的重要基础;伯林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落脚到制约国家权力的宪法制度设计上;德沃金和罗尔斯的自由理论返回法的形而下,试图寻找国家权力在个人自由实现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可行路径;中国传统自由观强调权力与自由的关系,以严复为代表的近现代自由话语开始触及自由的主体性、平等性等法治要素。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立场出发的自由理论及其实践表明,“人民自由”吸收借鉴经验自由主义和理性自由主义合理因素,吸取中国传统自由观优秀基因,整合自由与平等、自由与公正、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形成了个人自由与国家权力同生共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序格局。  相似文献   

17.
破产制度源于罗马法的财产委付程序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法的发端,也贯穿了整个破产法的发展过程,只是在法人制度出现以后,破产法的内容才延及组织团体这种形式。目前,已有许多西方国家承认这种破产,在我国个人商行为日益普遍化、个人消费信贷急剧攀升的情况下,将个人破产纳入法律体系已成为现实需要。与企业破产不同,在自然人破产中,还存在自由财产制度,自由财产制度是自然人破产制度所独有的制度。本文旨在对我国构建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中关于设立自由财产制度的重要意义以及理清自由财产的概念、范围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董慧莹 《学理论》2013,(19):87-88
国家干预和经济自由这两大经济思想及与其相适应的政策转变,成为贯穿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此消彼长、相辅相成的基本思潮。而今的实践中,二者的融合趋势就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和国家就被认为是市场经济中仅有的两种协调机制。然而,面对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在市场和国家协调下存在着局限性,而市民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协调体系中起着被传统经济理论所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在我国应建立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市民社会组织和国家干预三位一体的共同协调的市场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9.
自由具有个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两种形态,个体自由是社会自由的基础,社会自由是个体自由的伸张。经济法产生于以社会自由为导向的国家与社会的融合互动以及公私法的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秉承了社会自由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和谐社会的自由理念。这一超越传统公、私法的经济法的独特价值观体现在其调整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崔云阁  郝炳艳 《学理论》2011,(29):21-22
市民社会是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市民社会孕育并演进于西方,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形态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准确理解市民社会理论,从历史的角度上把握市民社会的精神与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