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反劫持谈判之距离,不能机械地以近距离或远距离来判定谈判效果的优劣,而应服从解救行动整体方案,以遵循“安全距离”为原则,以缩短“心理距离”为策略,以“可控制距离”为尺度,确保反劫持行动取得最大机率、最大限度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反劫持谈判之距离,不能机械地以近距离或远距离来判定谈判效果的优劣,而应服从解救行动的整体方案,以遵循“安全距离”为原则,以缩短“心理距离”为策略,以“可控制距离”为尺度,确保反劫持行动取得最大几率、最大限度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反劫持谈判“生命至上”理念直接关系到反劫持谈判的社会执法效果,是任何一种反劫持谈判中不能缺失的灵魂。在一个具体的反劫持现场中,人的相对价值的排序为被劫持的人质、警察谈判专家、现场参与处突的警力、周围围观和居住的公众、劫持者。在反劫持谈判中,“生命不可重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告诫所有可能会以自己的强力去谋夺他人性命的人群,应从维持起码的生存权的意义上,来认可人生的最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论反劫持谈判的谈判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劫持谈判之距离,不能机械地以近距离或远距离来判定谈判效果的优劣。而应服从解救行动的整体方案,以遵循“安全距离”为原则,以缩短“心理距离”为策略,以“可控制距离”为尺度,确保反劫持行动取得最大几率、最大限度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劫持事件的前期处置是一项专业性、组织性、突击性、应变性极强的举措,是对参战警务人员整体素质的严峻考验。反劫持的实战规律证明:了解并掌握突发性劫持事件前期处置的相关理念、环节、谋略、经验,对于成功地赢得反劫持“处突”行动胜利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的近距离反劫持谈判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近距离反劫持谈判的体系是怎样的?近距离反劫持谈判的风险评估究竟如何?回答并弄清这些重要的认识问题,对于科学地推广这种极具个性化的谈判格局,提高应对这类突发事件效果的稳定性,强化社会公共安全心理,构建和谐的投资软环境是很有现实司法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反劫持谈判是反劫持作战的重要环节,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必须高度重视。《鬼谷子》是对春秋时期行人游说、谏说经验技巧的总结,被称为外交游说上的孙子思想,对于以言取胜的反劫持谈判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谈判人员应将《鬼谷子》理论引入反劫持谈判,时刻关注劫持犯罪分子的心理变化,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谈判技巧把握劫持者的心理;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规律;根据劫持犯罪分子的现实需求对症下药;善于把握时机,勇于决断。  相似文献   

8.
反劫持“以暴制暴”传统处置模式是与法治社会、生命至上理念和现代文明相悖的。反劫持行动应以外交式、绅士式、慈善式、和缓式的模式来进行,以求得稳中有重、控中有效、放中有收、刚中有柔的终极效果。否定“以暴制暴”传统处置模式的实质是用人性化的谈判方式解除劫持危机,并通过法律程序追惩犯罪。  相似文献   

9.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OFGUIZHOUPOLICEOFFICERVOCATIONALCOLLEGE2007年ZONG MU LU总目录【学术专论】反劫持行动应和平谈判解决劫持危机——反劫持谈判实践系列专论(一)高锋(1)当代中国行政主体理论的生成与变迁章志远(1)论反劫持谈判过程(上)高锋(2)论反劫持谈判过程(下)高锋(3)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犯罪形态研究彭凤莲(3)西南地区在全国禁毒斗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西南地区禁毒问题研究”课题组(4)反劫持谈判战术误区(上)高锋(4…  相似文献   

10.
劫持犯罪是无法预测的,只能在劫持态势发生后进行有效应对。其中一种有效途径,就是现场策略性的谈判,通过警方与劫持者的谈判沟通来达到缓和局势、保证人质安全的目的。于是一种新型的控制犯罪的手法——反劫持谈判应急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1.
证明责任分配问题是证明责任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在此问题上国内司法实践部门长期以来处于“谁主张 ,谁举证”的理论误区。笔者将在介绍大陆法系国家证明责任分配理论的基础上 ,为我国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论公诉职能中的刑事诉讼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诉讼监督职能是公诉职能的应有之义。刑事诉讼监督的方法主要有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开展侦查监督、运用刑事抗诉权进行刑事审判监督以及通过初查司法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开展刑事诉讼监督。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包括公诉一体化机制、协调配合机制、工作情况报告和通报机制、职务犯罪案件侦查起诉的内部制约机制等刑事诉讼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法治状况在重庆打黑的背景中得到明显的表现,在李庄案中得到聚焦.行政、司法和社会监督等各种力量在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其间表现出的行政力量的威慑、司法过程的迅速以及舆论监督的特征表明我们的法治追求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由于量刑情节复杂多样,因此量刑情节的冲突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科学地解决量刑情节的冲突是正确适用量刑情节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解决量刑情节的冲突,较为合理的方案是先确定一个量刑基准点(或幅度),再考虑趋重与趋轻量刑情节,进行综合平衡。在未来的立法中应规定定量分析、积分抵消的方法,采用抵消说。  相似文献   

15.
就犯罪构成的涵义而言,我国和大陆法系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准确把握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对于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成立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比较不同犯罪构成理论和犯罪成立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形成改革合力,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环境的深刻变化,着力提升和强化改革意识,勇于面对危机、善于化解风险,不断调整完善改革方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相似文献   

17.
崇尚法制是现代社会政治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品质。法治作为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其展现出来的重大价值和精神作用,对整个国家、社会都将具有特殊的意义。作为维系现代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中国当下最缺失的还是法治以及由她展示出来的崇高精神。  相似文献   

18.
以法律要件分类说为典型的古典证明责任的立足点在于实体法法律规范性质的分析,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历经德、日民事法学人的沉淀洗练,曾成为学界的通说。但是,法律要件分类说不但在规范分类、间接反证、主观举证责任分类标准等问题上难以理清各种理论纷争,而且其对于动态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举证责任的转换以及与证明标准的关系缺乏必要的关注,也难以与现代民事诉讼的辩论主义、争点整理程序相协调。我国民事证明责任改革应当从"法律要件分类说"的迷思中走出,以"阶段的举证责任论"来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19.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判决,而判决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当事人提出证据的强弱。因此,如何在当事人之间公平、合理、合法地分配证据提出的责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界对于诉讼证明理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诉讼证明理念可以从证明目的、证明价值、证明模式和证明效率这四个维度来加以把握.近年来有关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引发了学界对传统诉讼证明理念的深刻反思.现代诉讼证明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真实发现与价值选择相结合,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统一,以及真实优先、兼顾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