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征宇 《政策瞭望》2005,(11):26-28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一种身心的娱乐,一种文化、经济的体验和交流,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现代的生活。为此有必要从现代生活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旅游活动的内涵要求,并对杭州旅游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作一个新的思考,把体验、享受、参与杭州的生活作为杭州旅游发展的核心导向。一、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表现出日常亲近的休闲意境现代生活的首要的、直接的含义,就在于它的日常性、亲近性,表现为身边的、日常的、细节的活动。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旅游的第一要求,或者说直观的特点,也应该在于它的日常亲近性,就是说,旅游过程中的休闲、娱乐、体验、参与…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一种体验。幸福指数,即人们对工作、生活和环境等体验和感觉的一种评估的函值。对基层官兵而言.幸福感就是对军营生活环境的满足、工作岗位的认同、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在某种程度上说,官兵幸福指数的高低.与其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单位风气息息相关。官兵幸福感的强弱以及幸福指数的高低,对融洽内部关系、促进各项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3.
高校生活化德育的根本旨趣就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幸福的大学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大学生做有理想的人;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高雅道德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执着科研生活;生活化德育引导建构一种理性消费生活。高校生活化德育构建幸福大学生活的具体路径是:树立科学幸福观,认识幸福;培养敏锐幸福眼,体验幸福;善于寻找幸福路,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宿舍"宅"现象急剧增加。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宿舍"宅"是一种后亚文化症候,它的形成是世代效应和时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折射出多元价值观念滋养、独处生活惯习助推、新新人类话语建构、现实生活挫折倒逼和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等多重社会结构性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形塑,并由此型构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即长时间地待在宿舍之内,以即时性乐趣替代真实的生命体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数字化生存。从表面来看,大学生宿舍"宅"是一种具有共性的生活方式,但共享这一生活方式的不同大学生主体却存在多样化的自我体验,既包括舒适感和成就感等积极的自我体验,也包括孤独感、挫败感、焦虑感和负罪感等消极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5.
《公民导刊》2011,(5):52
人生名言与当代青年成长的关系,是一种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也是一种继承、体验和创造的关系。青年人需要从有经验的人身上,学到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常识,人生名言都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其实是给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建议和忠告,可以帮助青年人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期"读点经典"特别遴选部分"影响中国青年的人生名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小康》2017,(33)
正与幸福感相关的重要外在表现是情绪,情绪是人们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可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都是不同程度的体验。正面体验是增进幸福感,而负面体验是降低幸福感。幸福感比欢乐、喜悦的情绪更高级,能让人产生非常积极的正向体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和谐的家庭、良好的社交、健康的身体等都能增加幸福感的正向体验。幸福感往往主观因素占多数,是主观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作为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尺度,幸福指数是将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指标体  相似文献   

8.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贴切自然地紧扣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适度开拓,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强化自我主体感受的同时,产生积极的明理悟道效应。因为,教学纳入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使学生:深化生活认识。鉴于学生阅历浅,积累少生活体验尚处于不自觉状态,教师教学时着意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于深化生活认识的同时,饶有兴味地接受知识。这种寓深化生活体验于知识讲析之中的教学,兼具传道、授业、解惑多重职能。审视生活质量。教学中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开掘、剖析与评价,犹如给了学生一把审视自我,审视生活质与…  相似文献   

9.
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幸福的理由,幸福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生活环境和社会的真实考量。在这次助建敬老院的行动中,人大代表们的幸福感则是来自于“我能尽我所能做些事”。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常听人们说:生活是一本书。当时并不理解,只是将此话默默记在心里。渐渐,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的推移,我长大了。这才真正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生存的残酷、人生的无奈,才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需要我们一页一页去读,一页一页地去体验其中的酸、  相似文献   

12.
余佳  游达明 《学习与实践》2012,(11):122-127
艺术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了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所生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选择。艺术消费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品味,从而满足作为有着"舒适感"的"快乐人"的普遍心理期待。艺术品味是消费者成为艺术观众的关键。艺术体验是一种提高审美品味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体验艺术的同时提升其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3.
冒险是个体在现代性生存中对生活的一种极端体验,它是个体生命力的高扬和内在生命冲动的显现。冒险是现代人对自我生存的越境,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中断与超越。它通过与日常生活的陈旧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抗拒日常生活的自动化和平庸化,摆脱生活中各种功利的、庸俗的羁绊,从而实现个体现实生存的解放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5.
第二媒介时代的传播方式是立体型、网络化的传播方式。生活于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具有网络原住民的自由特性,主要表现为一种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的消费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他们的观影行为不再满足于得到某种艺术教益,更多的是作为多元化的体验尝试。微电影的观赏评点是这种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而自我印证性体验与交流性体验则是较为常见的体验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这许多年里,很多人似乎都有着这样一种感觉,总觉得在生活在工作中缺少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呢?经百思才得其解的我找到了,它是激情,或叫做豪迈,或称做奋发的一种情感,是使人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的体验和感受。试  相似文献   

17.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问题,而由市场化社会所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却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的、根本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体验。这种真实的深度体验指示给人们的是,无论是德性、德行,还是幸福或一种好生活都显得那么艰难。作为整体伦理的拔根使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伦理传统的民族陷于风险境地。由现代性所引发的道德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我们不可拘泥于个别的道德现象而就事论事,以致不得整体要领。解决危机的根本道路乃在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动的重建,而重建的主体依然是权威者集团和成人者群体。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一门语言艺术,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交际活动。今天,在对外开放日益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历史条件下,翻译工作承担着重要的历史重任。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翻译呢?周总理说:“翻译工作不是那么好作的,不要想得那么容易。说几句话,真正翻译得那么恪当,是不容易的。”郭沫若说:“翻译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体验,翻译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掌握翻译的全过程,抓住翻译的技巧,是一个成熟翻译所必备的能力。以为只…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与伦理纬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生活受到货币经济的冲击,乡村生活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越来越受到破坏和质疑。农民需要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而不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边缘化和无力感。拥有更多的货币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何况农民还挣不到足够多的货币。让农民在货币支出不多的情况下获得人生的体验和满足感,就更有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倡导消遣经济的核心之意是重构农村闲暇的社会建制和政治安排,从而重建适合农民自己的乡村生活方式。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各种社会文化性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如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精神文化生活等,很多问题和事情由于缺乏价值标准而变得"说不清楚",不同人群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在笔者看来,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乃是伦理重建。  相似文献   

20.
凌洁 《观察与思考》2009,(23):58-59
艺术展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验。当你怀着要怎样去靠近它们的疑惑徜佯其中时,你将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感受另一人或另一群人的生活处世哲学,他们或玩味或景仰或轻松或怪诞。你时而觉得妙趣横生,时而又顿悟发人深省,时而却不敢苟同甚至不屑。没人威逼你必须承认什么?有的只是一种自由的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