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  相似文献   

2.
自从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认识是主体有选择的活动这一思想以来,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辩证地理解人的认识,更明确地揭示出选择性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又是认识过程本身的特征。那么,主体是如何对信息做出选择的呢?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国外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大惑不解,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3.
杨月如 《桂海论丛》2004,20(3):8-10
科学发展观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的结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正确的政绩观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五个统筹”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经验的深刻总结与提升,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原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归纳。  相似文献   

4.
庄惠娟 《青年论坛》2006,55(3):19-21
非理性因素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它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与认识结构的内在统一,是人的精神的基本构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人类认识是在理性主导下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5.
民族研究作为对民族共同体,主要是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等多学科全方位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纳的一项事业,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各自治区及各省的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院校都设有民族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必然与图书情报活动紧密相联。产生文字以来的全部图书资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以特定方式留存下来的智慧结晶,记载着人类认识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中国迈向新世纪的选择郑曙村一、“可持续发展”──人类对发展的最新认识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是现代人类面临的主题,每个国家都在为发展而奋斗。然而,何为发展?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发展?并不是人们一开始就认识清楚的。在这个...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事实已被人们逐渐地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成为判断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本质,将十分有益于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人类遗产与家园生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兆荣 《思想战线》2005,31(6):116-120
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与人类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对它的认识、理解与解释构成了一系列复杂、多样和变迁的结构关系。理解这些关系对于真正了解遗产和对遗产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在现代大规模群众旅游的活动中,各类遗产都面临着人类新的认识和选择,而这些认识和选择表现出对人类自我家园的重新“建构”。同时,这一切也与中国政府所制定的“和谐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逐步树立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二、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包含的两个阶段,并归纳出两个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要求学生懂得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要把远大理想同当前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三、教材分析本框虽只有一个框题,但它在全书中却占  相似文献   

10.
(接1997年第4期)三、从“新思维”到右倾盲动路线思想上的花花公子戈尔巴乔夫二十世纪的人类已经进入了原子能时代,而且正在探索宇宙的起源这样的远离人们的直接经验的深奥问题。人类认识能力的空前扩张和深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本世纪初创立了狭义和广义相对论。虽然广义相对论至今没有转变成生产力,但它是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必不可少的认识工具。今天的科学与培根之后的归纳科学有些不同,观察事实本身是什么只有依靠理论才能说清楚。与此相类似,包括苏联演变在内的复杂社会现象,也只有凭借正确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1.
卢保婷 《传承》2010,(3):92-93
虚拟世界既不是有形的现实的物理世界,也不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它是对现实的动态描摹和实时仿真。虚拟世界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认识事物的维度,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扩大了人类认识的范围,影响了人类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已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宗教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始终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进程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问题是,宗教是以何种方式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本质,把握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宗教伦理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宗教伦理具有两重性,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 宗教伦理的两重性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认识,并企望通过这种认识而建…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认识关系(认识与被认识)、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以及渗透于二者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这一关系可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一价值,作为哲学范畴,表示客体对主体的特殊效用关系或者意义关系,归根到底是指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与客体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类按照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去认识、改变自然,自然又以自己的属性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人类在认识事物时呈现出的偏好性差异是一些重大研究范式冲突及理论分歧的由来。人类的认知习惯大致可分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表现形式,这两种认知习惯在当今社会科学中演化为一种张力关系,即呈现为两种研究范式的对立。当前政治学研究范式大致可归纳为"科学范式"与"传统范式",二者应当互补而非互相贬损。作为社会科学之一,政治学应注重向人文学科汲取营养,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探求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认识客体从认识论意义上讲,并不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广袤的物质世界的任何事物,而是指在客观现实中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生关系,与认识主体的内在知识结构、性质以及目的和愿望相对应的那一部分物质世界。换句话说,认识客体是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选择的结果。没有同主体发生认识和实践关系,在认识主体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出现的?从古至今,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在世界各民族中,有着各种奇幻的神话和传说。时至现在,类人猿是怎样变成人的,也是人类至今未能完全解答的15个难题之一。初二腮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通过讲述社会发展的常识、介绍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和归纳社会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无神论思想和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第一课讲原始社会,第一节就讲人类社会的起源,这不仅是初二思想政治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开端。讲好…  相似文献   

17.
人类理性可以把具有时空逻辑形式的客体称为“存在”,把时空逻辑性中一个也不具有的形式称为“非存在”,并再使用“等”来包含“存在”、“非存在”,到此,就出现了人类理性抽象能力目前的最尽头,最边缘。认识对象不以人类理性能力的极限为极限。人类认识能力的边缘的存在,并非由于认识客体均已或可能会尽括于认识锦囊之中,而是由于人类理性自身的局限。理性达至对象的确认,“证明法”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首选方法。相信理由、相信证据的价值,是文明人的常见心态。但是,为了取得确认,必须寻求根据,而这个根据又要寻求另外的根据才能取得自身的确立,所以,证据的有效性是令人怀疑的。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世界既不是有形的现实的物理世界,也不是根本不存在的虚无,它是对现实的动态描摹和实时仿真.虚拟世界的出现改变了人类认识事物的维度,提高了人类认识的能力,扩大了人类认识的范围,影响了人类认识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总体。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需要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作为其前提和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立足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丁相顺 《人民论坛》2020,(14):108-112
犯罪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少年犯罪与失足问题也是各国需要积极应对的共同课题。本文将在梳理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当代少年司法体系的类型和特点,并进而分析当代少年司法体系的动向与趋势。准确认识和把握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将为创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