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传媒连续宣传的新疆乌恰县医院院长吴登云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我。吴登云23岁时一句"献身边疆"的许诺定下了他的终身,离开家乡扬州,在乌恰具工作了36年,并在那里安家落户,成为一位深受当地群众爱戴的好医生。为了病人,他奉献着青春和热血,直至生命的全部。他把身上的肉皮割下来移植给病人,把身上的血抽出来输给病人,更把一颗爱心献给了病人。36年间,吴登云有过3次离开乌恰县的想法,也有过3次离开的机遇。刚来到乌恰县去牧民点送医送药,他躲在帐篷里格外想家;1985年地震,原乌恰城荡然无存,他住在窝棚里也产生了离开的念…  相似文献   

2.
提起吴志斌,吴沟村的群众没有不称赞的。他今年42岁,从1980年起担任党支部书记,已经在村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个春秋。这位朴朴实实的农村共产党员,他把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自觉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去,带领全村群众,使吴沟的经济建设和全面进步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正义追求贯穿于人类历史以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始终,但是,正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每个时代所理解和追求的正义都是不同的。尽管如此,正义追求却构成了人类政治文明化的动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制度变迁。罗尔斯是一位把正义追求与制度建构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学者,他对制度正义的阐释以及对制度非正义的反思,都是对近代以来制度缺陷的批判。但是,这种批判并未把他导向一种积极的建构。其实,对制度非正义问题的解决不应囿于自由平等的视角,而是需要从“人的解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而,当我们从“人的解放”这一主题出发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被逻辑地导向了对一种“道德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4.
儒家从死亡本体论出发,对死亡所持的是死亡必至的理性主义态度,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国为他而去忠、孝、悌、友。  相似文献   

5.
一、在认识方法上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我认为,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剥削与道德问题的认识,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有的同志认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雇工经济剥削的问题,只能从经济方面去谈,最好不要从道德方面去谈。这种观点把经济现象和道德现象割裂开来,直接影响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既然可以从经济上认识剥削,也就必然可以从道德上去谈剥削。因为经济和道德具有彼此相通、互相渗透的一致性。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或者  相似文献   

6.
关注潜人才     
正古人论诗,强调捕捉"诗眼",因为它是理解诗章的一把钥匙,可以有效地帮助解读全篇,并由此生发出去,扩展思路,开拓意境。本诗的诗眼,为"清景"二字。一开篇,诗人就下了一句断语:从诗家的眼光来观察,一年最美的清光、最清丽的景色,莫过于早春了。这时节,枝条上刚刚露出嫩黄的柳芽,柳树整体的颜色尚未均匀,却分外的清新悦目,秀色撩人。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1,(33):57-57
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要从团结的意愿出发,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分清问题的性质,有理有据地去批评别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坚持自我批评为主,引导党员严于解剖自己,常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从各种意见中吸取营养。  相似文献   

8.
《林荫道》     
正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林荫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相似文献   

9.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06,(2):112-115
赛义德发展了一种重要的政治批评,其批判锋芒直指殖民主义的美学式政治,即以美学想像的政治形式把东方想像成纯粹的美学式存在,从而掩盖殖民主义话语侵略与压迫的实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学术策略不过是以一种软弱的美学行为去反抗另一种美学行为,以政治批判的美学方式批判美学式政治方式,与殖民主义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美学的政治作用的认同与憧憬,从而使其东方主义理论陷入悖论式窘境。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11,(31):64-65
读富兰克林,不仅仅是学习这位旧资本主义的商业领袖如何经营,更多是学习他如何做人。从他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遵循着最纯粹的道德,他遵循利他的原则,他重视名誉,他做有益于公民的事情。他是愿意实验的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所以在今天,这位几百年前的古人仍然有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去发掘,去学习。  相似文献   

11.
正据记载,陆游家训共二十六则,他从四十多岁开始写,直到八十余岁仍在不断增补。陆游很重视子女教育,写了一百多首教育儿子的诗,以这种形式传递家风。他的家风家训主要包括:要做好人。他告诫儿子,但愿你长大后能让乡亲们称赞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当一个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层面也不比高官差。改过迁善。"闻义贵能徙,见贤  相似文献   

12.
张闻天对亲属、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常说:“革命者的后代应该象人民一样的生活。”他平时就对裙带风深恶痛绝,经常告诫子女亲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前人的亡灵也会在后人身上发生作用。”要求他们千万不要卷到这种歪风中去。1959年,他儿子张虹生报考大学时,曾要求父亲打招呼,张闻天不仅不同意,反而批评说:“不要说我没有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1962年张虹生大学毕业时,张闻天即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张虹生一去就是15年,在那里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2年,党中央恢复了张闻天的工资级别,并补发他以前被扣的工资。当他儿子从新疆到广东肇庆来看望他和刘英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1,(31):64-64
读富兰克林,不仅仅是学习这位旧资本主义的商业领袖如何经营,更多是学习他如何做人。从他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遵循着最纯粹的道德,他遵循利他的原则,他重视名誉,他做有益于公民的事情。他是愿意实验的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所以在今天,这位几百年前的古人仍然有很多品质值得我们去发掘,去学习。  相似文献   

14.
微言堂     
<正>A被班主任批评的家长近日,东莞的王先生又被儿子的班主任批评了。开学不到一个月,已经是第二次。无独有偶,另一位餐饮公司经理何先生也被孩子的班主任多次批评,他和妻子工作忙,有时没空检查女儿作业,班主任就会打电话来,或者在家长微信群里公开批评。有一次女儿忘记带作业去学校,班主任在教室门口把孩子和他批评了一顿。"批评我可以,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批评。"而后不久,何先生就给女儿办了转学。  相似文献   

15.
从我们年轻一代来看.李叔同是凡人.用我们的眼光去欣赏他的书法,我们不要膜拜,不要敬畏,不要奇异.不要惊赞.因为李叔同也是一个普通书写者,以凡心在写字。他出家了.以和尚心在写字;再后来他成了大德法师.以佛心在写字。如何看待他的写字经历和成字过程.我认为他的成字演变过程.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的话.就象是从茶到水的演变和觉味。如果用我的眼光去比喻不同时期弘一的书法.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世纪留给人类的丰厚遗产 ,如何去总结并从中引出有益的启示 ,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 ,程玉海、曹胜强两位教授从 2 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 ,便以理论工作者特有的敏锐眼光和极强的历史责任感 ,把给 2 0世纪打上深刻烙印的全球性运动———世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是以其纯文学批评来抗衡左翼教条主义文学和功利文学的,然而,其纯文学批评又有着注重人道关怀、主张写实主义、强调以个体的"人性"与"道德"为视角等复杂内涵.认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对左翼文学的态度,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期的"纯文学"论争和当下的"底层写作".  相似文献   

18.
眼神     
大学毕业前,去人民大学参加北京大学生庆香港回归征文获奖诗歌配乐朗诵演出,同台的有方明和曹灿两位尊敬的前辈,我朗诵的是一篇获二等奖的作品。之前约了作者,进行了简短的沟通,了解并征询了他诗的背景和最想表达的内容。并试诵。清晰记得,走台时同去的还有一个同校的外语系姑娘,我正在同钢琴伴奏女生交流旋律与诗的配合,觉得有人在望着我,那眼光如芒在背。猛一侧头,看到她正专注望我的眼神,恍若前世,让人刻骨铭心,那是眼神的力量吧。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理论学刊》2014,(3):112-117
与艺术批评相对应,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伦理和道德的考察,对文学所描写种种善恶现象和思想旨趣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准绳作出现实的评判。初唐史家在江左余习甚浓的时代,从作品、作家、社会风俗、道德旨向等层面对前朝文学进行了伦理学批评,指出了南朝以来文学伦理价值的缺失,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同样也尊重和提倡文学的艺术价值,为此后的文学发展包括涵养波澜壮阔的盛唐之音创设了宏阔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