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30年前,10来岁的小学生杨正超看到一个村干部在痛殴村民,他对母亲发誓说:"我长大当了官,决不当欺负百姓的官!"早年记忆包含了杨正超基本的人生观。这位河南省汝南县的纪委书记并非"黑脸包公"式的干部。他文质彬彬,为人热情随和。对于该县近千名遭自己亲手查处的党员干部,杨正超说自己其实很同情他们--不是同情他们违法乱纪,而是同情他们成长到今天的不易,栽了跟头的可惜。  相似文献   

2.
在河南省汝南县,纪委书记杨正超是个极具知名度、个性张扬的人物,这在纪委系统的干部队伍中还不多见。从1999年5月出任该县纪委书记,5年多来,杨正超一共查处了923名党员干部,平均每两天就要查处一人。驻马店市豫剧团以他为原型制作了豫剧《忠诚卫士》,河南省纪委将他的工作日记编成书--《一个纪委书记的民情日记》,作为全省纪检干部的学习教材。杨正超就这样成为了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3.
周彪 《南风窗》2012,(16):12-12
如果不是读了《南风窗》刊载的《杨正超周口反腐》,我对被当地百姓称为"为民书记"、"青天书记"的河南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我的脑海中储存的依然是多年前的反腐倡廉风云人物吕日周、姜瑞峰们,当然还有扳倒了大贪官的小人物郭光允、陈荣杰们。对奋斗在反腐倡廉一线的勇士不够关注,确实不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应有态度,毕竟贪官的存在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生存环境的现实或潜在的危害,遏制贪腐、营造一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那本《浮生若梦》里,还有篇《遗老》,有一个值得留意的特殊见解:“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大的不幸便是前清遗老的失踪。……我相信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最优秀的成果了。清朝也许是很腐败的,是的,恐怕是很腐败的。可是这批清朝政府里的骗子们却都是很庄严文雅的君子。这类官吏便是几百年的教化,提炼和传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两种腐败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6):10-10
<正>在经济学家眼中,腐败必然会拖累经济发展。就像经济学上的其他很多理论遇到中国就不管用一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似乎和这个规律不相符。显而易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腐败在广度和程度上都日益严重,但经济发展仍然一路高歌猛进。腐败不仅没有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发展的润滑剂,并因此被用来论证"适度腐败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石勇 《南风窗》2011,(18):89-91
正是这种无奈感,从一个方面助长了社会性腐败的膨胀。你意识到"恶"很强大,所有的东西都被它压着,你奈何不了它,那怎么办?一条路是逃开,躲到什么角落里去独善其身,也有人继续反抗,但大多数人恐怕只能走第三条路,放弃抵抗,  相似文献   

7.
张墨宁 《南风窗》2012,(19):36-37
当制度规范已经不如运气来得更公平时,所有的修补都只不过是将原本存在的不正当交易合法化。"豆腐渣"工程的背后离不开腐败的侵蚀,这已是公开化的潜规则。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工程腐败便成为权力寻租的重灾区,而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的大规模基础建设投资使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8月底,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垮塌,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却被当地官方定性为"匝道侧滑"。尽管国家安监总局官员表示,"运行一年就断裂,肯定有问题"。然而,迄今为止,除了"货车超载"的解释,当地政府仍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8.
我不笑你     
喜禾小友: 你是我交的唯一一个得"自闭症"的朋友,可能我也是你认识的唯一一个有"抑郁症"的叔叔. 我很快乐,你呢? 我快乐是因为我不觉得跟别人一样是件好事,智商高的大猩猩都这样想.她生个小猩猩,一脸愁容,老猩猩过来劝道:"没关系,刚生下来都有点儿像人,长长就好了."  相似文献   

9.
声音     
《南风窗》2014,(24):17-17
<正>"①8年中,法院反复判我死刑,我第一反应当然是很失望。今年的无罪翔决、释放,给了我希望。如果不对当年的办案人员进行问责,我仍会很失望。"因2006年一起毒杀案屡被判处死刑的念斌,在迎来无罪宣判后如此表态。"②我们都以为没命了。——在11月10日晚南航CZ3739航班因机械故障,临时安全迫降在广州白云机场后,乘客回忆说,飞行途中机舱内曾发生巨响,一片烧焦的味道,顿时整个飞机都在使劲晃动。  相似文献   

10.
於兴中 《南风窗》2012,(17):98-98
极少有人因为自己的朋友做了行贿的事而同他断绝关系,但如果朋友被证明是小偷或者强盗,大概没有人愿意同他继续交往,除非他们同是杀富济贫的梁山好汉。然而,行贿和偷盗本是同一类型的劣迹,为什么人们对它们的态度会如此悬殊?在当今中国,腐败已不是关乎一小部分人的事,而是关乎"全民"的日常生活写照。并非所有官员都腐败,但腐败确实普遍存在。它像福柯眼中的权力一样,不是高高在上,只有高层领导才会腐败,而是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从头到尾,从上往下,干部商人,医生学者,三班衙役,城  相似文献   

11.
燎原 《南风窗》2014,(16):34-36
<正>蕴含在科技腐败里的真问题,不仅是权力内部的打散、重组问题,而是权力由内而外流转的问题,是回到简政放权的核心问题。这多少有点讽刺。2013年7月23日,在广东省纪委纠风办主办的"民声热线"栏目里,声色俱厉畅谈反腐刚过3天,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就被纪委带走。随后,副厅长王可炜,党组副书记张明也相继落马。此前,佛山、广州科技系统,已有不少官员因受贿被带走。到了今天,广东科技系统落马的官员,已达70多人,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广东科技系统的腐败,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种氛围下,压力也传递给了现任官员。今年7月21日中午,在结束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演讲,有听众问我,要到什么时候,你才会停止你的批评?我说,要我停止批评不难,只要给我一个官当,我就自然停止。听众听完大笑,然后整个会场就是一片哗然:原来你小子一直批评中国官本位,批评中国社会腐败黑暗,都是闰为自己没有当官而感觉愤愤不平啊。  相似文献   

13.
回到司法改革的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全依赖上级监督非但不能消除腐败,而且只能改换腐败形式并将产生新的更大的腐败。司法改革断断续续迸行了10个年头似乎走到了人们基本不满意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07,(19):10-10
"预防腐败局"挂牌之后很多人也许会对9月13日挂牌的国家预防腐败局的名称感到困惑,因为它让人觉得腐败是可能发生的问题,而不是已经存在并大范围泛滥的灾害。与此同时,媒体上大篇幅谈论的是该机构成立的重要意义和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专家们对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期许。但在对该机构的成立背景和职能做一些了解后,就会发现,起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意外。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  胡君 《法制博览》2008,(18):12-13
中国人的事最不好讲。 比如腐败。中国人喜欢腐败吗?当然不喜欢。提起腐败,中国人没有不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恨之入骨的。就连那些行贿者,也未必当真喜欢腐败。如果不受贿即可财源滚滚,他为什么要冒丢官下狱的风险?如果不行贿就能通行无阻,他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钱送人?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像疾病一样流传,有着愈演愈烈的迹象。然而学术界对于腐败现象成因的了解却非常有限。2009年本文作者以及汪迈克(MichaelVaughn)合成多方收集的数据,运用整合式数理结构模型,首次对社会支持理论解释腐败现象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本文应用最新数据,涵括了更多的国家,对于社会支持及腐败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再检验。结果和前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唯一的一个不同点是,不民主的政府对于腐败现象有直接的影响力。具体说来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支持力度和对人本发展的投入是导致腐败现象的直接因素;并且缺乏监督制衡的不民主政府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与此同时,不民主政府还同社会的不平等一起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民主制度通过促进人本的发展,增强关乎民众福祉的社会支持力度,从而降低一个国家的腐败程度。而社会以及经济的不平等则通过减少人本发展以及消减社会福利(和支持),间接助长腐败。  相似文献   

17.
石勇 《南风窗》2014,(17):22-23
<正>这次反腐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它指向的是整个政治结构的重整,因为一个被腐败侵蚀的政治结构无法承担"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周永康因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形成了2012年十八大之后的一个反腐高潮。民众对中央反腐的信心空前高涨。接下来,反腐,以及中国的局势又如何变化?观望者在琢磨,迷惑者在期待答案。有这样几条轨迹:"拿下"周永康是反腐中相当艰难的一步,突破到了腐败的利益结构的深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南风窗》2014,(11):15-15
<正>1他们现在查办的腐败案件,通常的结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这么说,在腐败官员背后,几乎很难找出一个完全清白的家庭。——林喆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称,从中纪委一位负责人口中得知如此情况。2到目前为止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是蒙对的。——经济学家林毅夫称成功的产业背后有共通的理论,要努力让政府明白什么样的干预是对的,什么样的干预是错误的。3离开苦难之后,大概都庸俗了吧。——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表示,自从《活着》获得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之后,大环境都变了,个人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开辟一个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6,(15)
正在建党9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既"老"又"普通"的党员,还是有很多感触。我想,除了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们还需要回到对人的怀念。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对老百姓而言,正是从一个个党员的所作所为,来直接理解和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一个政党的主张和一个政党的品格。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个理性人假设。这是学术研究,但不等于在价  相似文献   

20.
反腐突围     
腐败处于高发期,这个基本判断并没有新意。奇怪的是,人们很少以腐败的易发多发为前提讨论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毕竟,长时间易发多发,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腐败的普遍化。这一点是让人尴尬的。首先必须要提出的一点是,一起腐败事件虽然是个别人得了好处,但普遍化的腐败却恶化了整个官员群体的生态环境。多少官员倒在了自己打拼出的、对社会发展也有一定益处的政绩上,多少官员想安然退休、平稳着陆而不得,又有多少官员在反腐风暴中"中枪",但内心却有不甘:出问题的那么多,为什么需要作出牺牲的是我?更具讽刺的是,腐败形势越是严峻,"官德"的调门唱得越高,这更加剧了官员群体双重人格的分化,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的道德双轨(说一套、做一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