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差不多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显学,一系列影响巨大的改革举措,离不开主流经济学家的鼎力擎画。那么,作为很多重大改革措施的设计者、推动者和观察者,他们对自己、对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到底是如何认识和反思的?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国改革目前这种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尴尬?读罢《风雨兼程·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一书,  相似文献   

2.
第三轮改革是根本层面上的制度改革。围绕公平、正义、和谐、科学发展、市场化等等,如今进行的是价值博弈。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次改革的启动也意味着中国进入重构时代。  相似文献   

3.
燕继荣 《南风窗》2007,(4):44-47
“生产责任制”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大“遗产”,它有效遏制了经济生活领域中的“搭便车”现象。把责任制精神引入政治领域,或许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4.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8):62-65
<正>在本轮地方国资改革中,不论是上海,还是中国其他地方,改革动机可能是"综合性"的,或为地方财政转型使然,或为政治表态的结果。但国资改革应有的原则却只有一条,即必须透明。移植南方其他地区的试点经验,成为中央政策的"第二落点",推进稳妥而低风险的改革,这是"上海式改革"的常用路径,但这一次是例外。在地方国资改革领域,上海正抢占"第一落点",而"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上,这座地方国企第一重镇正在一骑绝  相似文献   

5.
由经济学家吴敬琏与马国川合作完成。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以20个专题回顾了中国改革历程,并从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6.
邓聿文 《南风窗》2011,(26):53-55
要破除改革的自我锁定困境,需要引入外力,一个是政府之外的力量,一个是中国之外的力量。引入外力不是要国外力量介入中国改革进程,而是特指外部环境对中国改革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在下一个5年政治周期里,全面启动改革是可期的。  相似文献   

7.
197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大规模考察团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和考察。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是这些访问和考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给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考察苏联东欧改革对中国改革开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模式多样性的认识;二是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三是丰富了中国改革理论的思想来源;四是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改革;新时代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样依靠改革。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杨军 《南风窗》2007,(16):68-69
作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实行员工持股改革的银行,建设银行的改革是按照中国金融业股份制改革的设计路径在走,是走在前面的尝试者。  相似文献   

10.
挑战与回应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做出了务实而坚定的回应。作为一个已经执政63年的世界第一大政党,遭遇过多次艰难时刻,如今又再次处在"攻坚克难"的历史节点上。所有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我们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的美好家园。这在十八大报告的行文中,比如政治清明、公平正义、美丽中国等,都有简洁和明确的概括。可以说,几乎所  相似文献   

11.
2012年8月16-18日,全国第四次"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社联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改革研究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委  相似文献   

12.
渐进式改革的张力——中国改革的特点、风险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因为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之路。这条道路具有先农村后城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先做后说的四个特点,渐进式改革既形成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又使无自生能力的企业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继续得到保护不致崩溃。但这种改革也有不可忽视的阻力和潜在风险。因而中国改革的前景取决于改革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拉力,改革之路迂回曲折,但前景依旧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3.
谭建生 《当代世界》2010,(2):60-61,64
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掣肘。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即使现在没有实力完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与进程,但必须努力促使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府规制改革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采取两条途径:一条是激进式的,而另一条是渐进式的。中国政府的规制改革采取了渐进方式。第一,通过经济学分析,合理确定规制对象和规制方式;第二,政企分开,破除政企同盟,提高企业效率;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第四,扶植行业协会并向其分权,由行业监管逐步走向行业自治。实践证明,采取渐进式的规制改革有利于中国政局的稳定,使中国取得更好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10月19-20日,第六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召开。会议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改革研究会、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的11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改革开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相似文献   

16.
谭保罗 《南风窗》2014,(25):62-64
<正>沪港通的价值并不局限在让A股得以对接资本市场的"国际标准"。一直以来,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艰难的板块。而改革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在于改革者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通过和国际的接轨来实现对内部改革的倒逼。纵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两种颇有智慧的经验:一是基层和局部的试点,然后全面推广,二是以外部力量倒逼内部的改革。实际上,这两种经验的共同点都是试图寻找到克服阻力的杠杆,把阻力降到最小。改革的阻力之大,尤其以金融改革最为典型,其中,直接融资领域即资本  相似文献   

17.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7):2-2
<正>当下,我们急需讨论一下"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动议莫名其妙。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接下来的改革确定了目标并做出了具体部署,"改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问题不是已经得到解决了吗?的确,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阳敏 《南风窗》2007,(24):30-33
郑永年,浙江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季刊主编,著有《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等。在本刊专访中,郑永年教授着重阐述了2007年改革模式的变化。在他看来,中国需要确立面向国际社会的改革"话语"。这一改革话语的变化正在慢慢成型,目前已经包括人本社会主义、民生经济、社会民主、社会赋权、选择集权、社会改革、服务型政府等诸多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工会博览》2013,(32):55-57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工人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它表明了中国工人阶级一开始就是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2013,(4):68-69
一、中国“两会”胜利召开.中国梦开始起航3月3~17日,中国“两会”在北京正式召开。此次“两会”具有两个特殊意义,一是完成了国家领导人的换届选举;二是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大会选举习近平为国家主席,中国又一次完成了政权交接的平稳过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政权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延续性。2013年“两会”还进行了新一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大部制改革,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的第七次大规模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