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2.
正一常彬新著《硝烟中的鲜花:抗美援朝文学叙事及史料整理》对文学与历史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讨论叙事的历史情境,同时也施行独立的文学观念:既研究了抗美援朝文学文本周围的社会存在,又研究了社会存在中的文学文本,深处的视点是文学内外的历史精神,而不停留于文学文本和社会文献的事实中。这种研究视野将文学文本与历史情境放在一起而考察文学文本与历史的不断对话和循环,既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抗美援朝叙事进行描述,又从文本研究的角度探寻文学叙事自身的意义,将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怎样写,抗战文学都是值得后人敬重的文学,是中国文学中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之一. 一、抗战文学最可贵的精神价值是它体现出来的民族良心 人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抗日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在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有爱国心、责任感的作家,要想置身于时代主潮之外,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不仅是一个文学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民族良心问题.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战时文学活动,就是极好的说明. ss  相似文献   

4.
赵纪萍 《理论学刊》2012,(8):122-126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是在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学精神的整合重塑至关重要,并在文体格局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清末民初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前奏。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是以陪都重庆为中心,桂林、昆明为重镇的中国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映了战时中国文学的主体面貌,对战时中国其它区域的文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限,中同的抗日战争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战争转为中国人民参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这一历史进程相适应,大后方文学呈现出较明显阶段性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新民 《学习月刊》2012,(18):94-9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小说是指自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十年动乱结束)至80年代85"新潮"小说全面涌现前的七八年间的小说创作。对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思潮我们的文学史和有关研究都这样描述其过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实际上,这种简单的线性描述不能完全概况这个  相似文献   

7.
桂强 《世纪桥》2007,(3):86-86,88
俄罗斯文学和宗教关系的研究是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个特点,而且其势头方兴未艾。本文通过梳理文学与宗教关系视野中对普希金进行研究的问题史,可以初步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普希金研究者对文学创作与宗教关系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俄罗斯普希金学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8.
很显然,抗战文学是重庆一地文学研究的优势课题,所以这里会有与此相配的研究中心,会有专门的刊物,今天也才会借沙坪坝、北碚这样的抗战纪念地来开这个会."抗战文学"研究史,是与它的研究对象相伴发生的.同时期的评论文字不必说,连综合型的断代文学史在抗战结束不久也即产生了.1947年蓝海(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出版(2010年9月有台湾的繁体字本面世),八万字虽仅仅描述了一个文学时段的轮廓,却铺下了半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的学术基石.后来的"抗战文艺"概念,从这样的一些研究中延续下来,包括1937年前的东北沦亡文学、流亡文学,淞沪战争的文学,"战争及与战争相关的文学"自然一直都在专门家的视野之内.而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是中青年一代的学者郁不具备抗战经历,甚至已没有了一切战争的亲历,他们已经主要是依靠历史的资料来辨别历史的真面目.一方面,抗战文学研究的深化有待于资料的进一步挖掘与整理,有待于对它们的认识的加深、加宽:另一方面,最早的"抗战文艺"概念自身在经过长时期的检验之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提醒着我们注意新的研究态势.  相似文献   

9.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岚 《学习月刊》2013,(24):33-33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渊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涵养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不论是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还是意识思想的改变,都有很大的作用。一、汉语言文学的追求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其实就是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虽然有形式的差别,但是主题和本质上还是一致的。文学所追求的,我们中国的文学自然也会去追求。  相似文献   

11.
邢薇薇 《世纪桥》2006,(6):27-28
俄国文学(俄语)这一概念在广义上指所有俄语国家的文学,不仅包括俄罗斯,也包括前苏联诸加盟共和国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这一概念的范围缩小,仅指俄罗斯一国的文学。由于俄罗斯的文化疆界在历史上的多变和不确定性、俄语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政治因素,“俄国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仍存在很  相似文献   

12.
房福贤 《理论学刊》2005,(9):108-112
从文学的意义上讲,战后的抗日文学才是真正的抗日文学。前30年的抗日文学虽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整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时期的抗日文学不仅完成了从“文学抗日”到“抗日文学”的历史性转变,也开创了中国抗日文学的新时代。变化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学走出了以民族的最高利益为单一立场的国家化叙事模式,也走出了战后30年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立场的集体言说方式,开始了立足于民间视野和个人话语基础之上的抗日历史的文学重构与叙述。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的进程伴随着传播方式的进化,而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影响着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曾经历了口头传播时代、书写印刷传播时代,与之相应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的兴起与繁盛。如今,文学传播已进入电子传播阶段,除广播、电影、电视传播带来的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剧作的盛行,网络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地区着眼于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应该增强交流交往交融,破除民族狭隘心理,多找国家相似性,少强调民族不同性.基于此,笔者对汉族与维吾尔族之间的共通点、共同的文学形象以及汉族文学对维吾尔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族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具有积极的指导借鉴价值,对促进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消弱宗教极端势力的影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因此它对译者的要求也不同于对一般译者。文学翻译者应具备六点基本素质:一是扎实的外文功底;二是熟练的本族语言能力;三是雄厚的文学修养;四是准确的判断力;五是艺术性的创造思维能力;六是正确的翻译态度。  相似文献   

16.
谭红 《世纪桥》2013,(1):38-39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诗人、文学家、小说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和传记作者。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他广纳百川,继承了俄国的感伤主义、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等文学思潮,在此基础上,他还创作出了一系列奠定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基础的经典作品,他也成为了俄国第一个世界级的文学大师。普希金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人们把他称作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  相似文献   

17.
李海燕 《理论学刊》2014,(3):112-117
与艺术批评相对应,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文学创作进行伦理和道德的考察,对文学所描写种种善恶现象和思想旨趣进行历史的阐释,并以特定的价值观为准绳作出现实的评判。初唐史家在江左余习甚浓的时代,从作品、作家、社会风俗、道德旨向等层面对前朝文学进行了伦理学批评,指出了南朝以来文学伦理价值的缺失,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的基础上同样也尊重和提倡文学的艺术价值,为此后的文学发展包括涵养波澜壮阔的盛唐之音创设了宏阔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8.
曹怀明 《理论学刊》2005,(10):118-121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营构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文学话语的深刻转型正在凸显。主要表现为:一是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有了新的内涵;二是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视觉化,文学从外部媒介形式到内在叙事方式都由图像的符号体系中吸纳了富有表现力的因素,具有了视觉文化的某些特征;三是大众媒体在将文学置入一种新的传播语境的同时,也打破了文学文类内部既有的规范和秩序,形成了与此前形貌迥异的文学版图。  相似文献   

19.
南朝文学家大多来自于世家大族或宫廷贵胄,与政治有着天生的联系。这种文学家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对其时的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是家族兴衰对文学规模的影响,二是文学家审美趣味对文学面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晓光 《理论学刊》2006,1(6):119-122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大众媒体出现之后,有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报刊文学,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催生出以电子传媒为载体、具有“精英”与“草根”相融合特征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