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全顺 《理论学刊》2015,(12):116-121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和思想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不同于西方启蒙。在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特有的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化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以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这些启蒙思想和内在转变的理路具有不同于西方近代启蒙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探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高校早期传播的历史条件,梳理其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总结其主要特点,对于当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理溯源与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学如  陈勇 《理论学刊》2013,(6):95-100
同苏南地貌的自然状况及地权分割严重的特征相适应,近代苏南义庄实行租佃经营模式,庄、佃之间存在典型的经济契约关系。凭借家族力量和政府支持,义庄厉行收租,有些义庄也有恤佃举措,旨在建立良好的主佃关系,以利于收租及管理。近代后期,义庄由个体收租逐步走向联合租栈形式,反映了社会动荡的加剧和主佃矛盾的激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圆圆 《世纪桥》2011,(23):35-36
进化论是中国近代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它在指导中国人民寻求变法维新、改良旧的封建体制、以革命的路径寻求真理等具体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时代的产物,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纵观这一过程,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想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等阶段。  相似文献   

5.
关立新 《世纪桥》2007,(1):87-88
从龚魏开始倡导“及时更法”的变易史观,到康梁谭倡导“维新变法”的进化史观,再到邹容的革命史观,然后是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和五无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最后到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作出了多种思考和不同的尝试,从体制内的改良、渐变、小变到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革命、突变、大变与全变,中国历史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和这些思想界的精英的不断摸索与大胆尝试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今天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行梳理,阐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经历了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的演变历程,实现了广义社会建设和狭义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同时提出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演进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胡国胜 《党的文献》2017,(1):95-10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8.
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一直在寻求着摆脱贫弱的出路。在探索中,中国人逐渐转向西方,学习富强和进步的技术和制度,这是一个同时吸收西方思想滋养,寻求和选择信仰的过程。但终因其不能给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萎缩和丧失了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近代中国后来居上,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思想资源,在中国人的反复比较选择中,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对比中,显示出科学性和对中国人的亲和力,最终被确定为中国人民的主流信仰。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至今已近40年。这段历史以2000年为界,可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从研究角度看,第一阶段已结束了十几年,应该可以作些概括和总结;而第二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沉淀的时间不足,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目前正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由于投资报酬递减和杠杆率不断推高,继续把增加投资作为保增长的主要措施显然是不适当的。必须从供给侧着眼,将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增加资源投入转向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然而多年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消除体制性障碍。因此,当前应当采取的方针是在稳住大局、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条件下,着力推进改革,建设能够激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通过市场的作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才能成功地应对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深刻地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吕周聚 《理论学刊》2013,(6):113-117
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中国现代诗人提倡诗歌的"思想知觉化"、"身体思想",追求理智与情感的融合,创作出了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诗歌作品,形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智性美风格的诗歌潮流。  相似文献   

13.
杨章文 《探索》2022,(1):1-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聪明 《求实》2014,(8):18-23
胡锦涛依据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基本原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理论。"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之纲,兴国富民之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提倡认真学习和正确认识党史国史。学习陈云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显得尤其重要。陈云不仅一生与党史国史息息相关,而且十分重视和关心党史国史的研究、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矛盾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但是至今缺少一本对社会矛盾系统分析研究和用社会矛盾观念解读历史的专著,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培平的《社会矛盾与近代中国》以下简称《社会矛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恰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视角新颖,史论结合,有以下特点:一、拓宽了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在该书中,作者对各种社会矛盾的定义、特性作了界定,对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关系、判断社会矛盾的标准、社会矛盾转化的标志及条件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较为全面的阐述,给人耳目一新之…  相似文献   

17.
在和平解放湖南、绥远等省接管建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设立军政委员会作为过渡性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施军事管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中央人民政府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新解放区设立军政委员会作为过渡性的政权机关,并吸收大量的国民党爱国军政人员、民主党派人士参与其中,使之成为在中共领导下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机构。军政委员会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机关和地方政权的最高机关,对于国家统一,国防建设,边疆开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也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尽管斯人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伟人的音容笑貌依旧在人眼前。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的丰功伟绩,为成功开辟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做出的杰出贡献,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永远彪炳史册。历史是人民写的,而不是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少数人写的。公道自在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那么,中国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中国改革发生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少西方学者想不清、道不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