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出现一系列新动态,中国安全利益面临着种种来自地区层面的现实威胁与挑战。美国在亚太实施“再平衡”战略,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根本安全挑战。持续升温的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直接安全挑战。依旧严峻的朝鲜半岛局势,则是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间接安全挑战。面对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安全挑战,中国应...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在东北亚各国外交中处于一个很微妙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列举了五对十个挑战,并简述了形成的主要因素:中国国家影响力的增强、美国国家利益和对华政策使然、东北亚各国内政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应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制定东北亚区域战略、重视美国因素培育战略互信、坚持灵活务实的原则和确立危机管控机制等方面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3.
2013年2月上台的朴槿惠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外交政策,即"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并在国内外进行广泛宣传和研究。"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为了解决包括区域外国家美国在内的,东北亚区域内各国间的"亚洲悖论",以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软安全"问题为中心,开展多边对话机制,并致力于最终形成一个东北亚安全共同体。但该构想尚处于理论起步阶段,对合作(安全)议题、区域范围(参与对象国)、行为主体、国际机制(制度化)、推进战略等问题没有具体界定,距离政策化也还有一段距离。其间朴槿惠总统(政府)向美国和中国介绍了"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但仅得到美国的消极理解和中国原则上的支持,并没有得到对该构想的实质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支持。"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应要进一步具体化、理论化,以此来得到东北亚各国一致认同且可实践的国际合作体制。  相似文献   

4.
展望2030年,东北亚将延续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的美国“单极弱化”态势、并向“两个世界大国(中美)和三个地区大国(俄日韩)并存”的权力结构演变。中美战略竞争是这一权力结构的核心特征,乌克兰危机对东北亚权力结构演变的影响有限且总体可控。在向“两个世界大国和三个地区大国并存”权力结构演变的背景下,处于权力结构第二层级的俄日韩在东北亚采取地区大国外交和谋求地区性利益;整体国力较弱的朝鲜与蒙古处于第三层级,它们在东北亚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存和安全。中国的东北亚战略选择预期将包括:努力避免出现“新冷战”并实现中美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与俄罗斯保持友好而密切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包括所有东北亚国家在内的地区安全机制和推动构建东北亚集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王俊生 《当代亚太》2019,(2):126-154
文章从国家实力、合法性认同、关系互动等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二战后东北亚安全秩序稳定的因素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体现在三个悖论上。其一,美国希望继续主导东北亚安全秩序,但越来越力不从心;其二,尽管近年来中国日益强调要在地区秩序走向上发挥更大作用,但难以撇开美国实现角色提升,遑论单独主导东北亚安全秩序;其三,中美关系的竞争与合作将维持下去,且有滑向竞争加剧的倾向,对东北亚安全秩序而言,意味着维持现状的可能性较大,但又有出现类似冷战格局的可能,这显然违背中美两国与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针对上述悖论,文章基于现实条件、第三方态度、中美两国的意愿等,提出了在东北亚安全秩序构建上应推动"中美双领导体制"的思路。这一思路既符合目前东北亚安全秩序影响因素变化的趋势,也符合中美两国与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在构建上面临的困难包括两国实力差距仍较大、缺乏地区整合机制以及中美秩序观不同。面临的有利条件不仅包括实力变化趋势与利益共享特点,还包括中美两国的重要性对于该地区其他国家而言均不可替代,随着朝鲜与美国关系的改善,中美在该地区将不存在敌对国家。在构建上,中国应继续把注意力聚焦到包括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建设、逐步整合东北亚地区、持之以恒地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以朝核问题入手逐渐过渡到其他领域,以及加强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张宇燕 《当代亚太》2004,(12):58-60
首先,对促进东北亚各国间的合作,泽井安勇先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在与我的几位同事对"东北亚大设想"进行初步讨论之后,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大设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东北亚各国持续发展的光明并且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亚经济共同体"可以定义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在经济上互相合作、互相融合,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化组织".它与目前功能性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相区别,两者是并存而非包容的关系.建立东北亚所有国家参加的经济共同体的条件较难成熟,中日韩三国必须先行一步.因此,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从近期看,就是中日韩经济共同体.东北亚经济共同体与东亚共同体可以同时推进.另外,构建东北亚经济共同体时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各国面临着不同的政策困境。寻求"亚太再平衡"的美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内预算约束,且必须在欧洲、中东和其他核心地区与亚洲之间分散注意力。崛起中的中国正在尝试对外展示肌肉,却在如何选择适当的时机、适当的事情上面临困难。在东北亚各国发展中相对衰落的日本,决意"正常国家化",外交上更加咄咄逼人。俄罗斯希望作为大国和重要参与者重返东北亚。朝鲜政治不稳,核武器与经济并行的战略行不通。韩国在美、中、日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在冷战期间还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对日安全合作政策始终是美国对日政策的核心。这一政策不断通过日本对其做出的反应而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日之间的战略需要发生了变化,美国开始更加迫切地要求日本在东北亚地区承担更大的政治和军事责任。九一一事件之后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由此,美国的政策对中日关系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在日本,它助长了右翼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导致日本国内出现了要求修改宪法和对正常国家地位的要求;在中国,则致使中国对美日同盟长期意图的担忧,间接刺激了中国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然而,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最终都意识到,中日关系的恶化不仅会影响美日关系,而且会损害美国和日本各自的国家利益,从而也使得美国的决策者认识到,美国必须谨慎地平衡其对华和对日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东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东盟各国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与发展,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也逐步显现。东盟较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都有跨国公司的参与,跨国公司的投资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而产业集群又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的投资。跨国公司与东盟产业集群的互动,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1.
高技术产业是现代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焦点 ,而对高技术产业起促进作用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其重要性日益凸现。美国作为风险投资的发源地 ,也是风险投资业最发达的国家 ,其成功的经验 (如“硅谷”模式 )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样板 ;日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仅次于美国 ,是风险投资的第二大国 ,其风险投资机制的确立和发展 ,成就了日本“技术强国”的梦想 ,因此 ,分析与比较美日两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模式和特征 ,对于刚刚起步的我国风险投资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中日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1 .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美国…  相似文献   

12.
布什政府执政八年,美国对朝政策有重大调整。布什在两届任期内奉行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战略模式,从而直接造成了东北亚安全的动荡与朝核危机的升级。总结布什政府的对朝政策演变过程并对之进行战略评估,将可以揭示出美国在新形势下处理敌对国家关系,以及解决国际危机的战略构想与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3.
辟建中俄日韩四国煤粮共同市场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牛德林近些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日益走向区域化、集团化。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因素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中心的转换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东北亚各国正在进行的区域化合作也有其必然性。它们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承律所著《共生时代——东北亚区域发展新路线图》一书的中文版已于2005年6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该书不是一本规范的学术著作,但由于其内容是作者作为一位韩国企业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对东北亚现状和未来发展长期思考和感悟的结晶,从而能够给相关学术研究以有益的启迪和素材。设想大胆而富有创意、论述充满睿智性思考是该书的突出特色。围绕如何将东北亚建设成一个共生的世界或东北亚共同体,此书提出了具体操作模式,即构筑立体协调的合作空间,使东北亚各国在金融、信息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能够实现交融。作者预言,即将开…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美之间围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持久博弈的明确趋势,为此,需要在战略层面深入研究美国科技打击的长期策略选择.20世纪八十年代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击,是目前为止展示持久博弈之下美国行为逻辑和战略选择最成功的案例,对该案例的研究有助于分析当前美国对华科技压制的策略.对 日本半导体产业案例的分析表明,美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参与者和体系维系者的双重角色,表面上以"倾销和贸易壁垒"问题和半导体协议为焦点,实际上采取"市场压缩"策略,即通过胁迫强制 日本产业直接退出全球市场和部分国内市场,迫使其进入"市场空间缩小—研发投入降低—技术实力下降—市场份额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华为案例的分析表明,尽管短期来看,美国对华为采取了全新的供应链打击,与日本案例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长期来看,两者呈现明显的相似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美国表面上抛出"清洁网络"等议题,实质上采取"技术限制协同下的市场压缩"策略,试图在长时段内持续压缩华为的市场空间,使其陷入上述恶性循环,从而无法跟上全球产业技术持续演进的大潮而最终掉队.为此,政策应对需要高度重视市场空间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美古复交可视为西半球范围内的一个"地缘政治"事件,但冷战结束前后地缘政治本身的内容已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和拉美国家政策议程需要解决双方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域外势力会直接或间接卷入其中。美古关系的基本症结在于如何处理力量极不对称的邻国关系,而美古关系的改善短期内仅限于具体政策的调整,似乎与秩序诉求和基本原则无涉,但其后续影响或将改变西半球国际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了1988-2007年中国与欧盟15个发达成员国的相关数据,以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差距、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和规模经济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述变量不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且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过,调整速度较慢。第二,中欧人均收入差距、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和市场规模因素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其中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充分证明了中欧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型特征。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对中欧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抑制作用表明欧盟对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直接对外投资;规模经济的抑制作用则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和品牌创造方面仍存在弱势。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庆山大学和平战略研究所共同主办,以东北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为主题的“第二次东北亚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9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5个国家的70余名专家、学者及嘉宾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着东北亚各国如何在政治、经济与安全方面加强区域化合作,达到共同发展这一课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期,苏联确定了在战后继续与西方合作的外交战略,为此在其周边国家和力量所及的地区推出了"联合政府"政策.通过各国共产党实施的这一政策,在西方势力范围内表现为共产党必须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而在苏联势力范围内则表现为允许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进入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然而好景不长,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苏联与美国之间本质的不信任,以及各国党自身利益的驱使,造成"联合政府"政策在东西方同时破产,冷战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