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7 毫秒
1.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结构中位置的感知,影响了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导致了部分民众主观阶层认同与客观阶层地位的不一致。与以往研究的地位决定论不同,我们关注互联网使用对中国民众的阶层认同偏差产生的影响。通过对2015年、2017年及201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合并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相比于不常使用互联网的民众,经常使用互联网的民众阶层地位认同更容易向下偏移。互联网使用对阶层认同偏差的影响存在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社会流动感知的异质性效应。用互联网使用解释阶层认同偏差,不仅是对该偏差发生机制的重要补充,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技术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变迁,即互联网对人们的观念构建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体系,犯罪论需要考虑分层判断问题。但是,传统的"四要件说"犯罪论没有阶层和过程判断;即便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进行重新排序,也不具有阶层的区分。"四要件说"之所以没有阶层,其宏观层面在于贯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社会危害性原则,其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在于仅仅重视入罪机制,忽视建构出罪机制。缺乏阶层区分的"四要件说"只是犯罪论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弊端。摒弃以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为支柱的"四要件说",建构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的阶层犯罪论,是犯罪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各阶层和谐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统战工作协调阶层关系,主要是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文化统战协调我国阶层关系就是借助文化力量,在共同价值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团结起来,通过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4.
新的社会阶层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阶层地位和社会态度是以往经验研究一直关注的焦点,但对二者的关系缺乏深入的相关分析和因果解释。本研究根据社会阶级心理学理论和国内外经验研究得出的观点,采用经验调查数据,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客观阶层地位和主观阶层地位都对社会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但主观阶层地位对于社会态度的解释力比客观阶层地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的社会阶层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经验调查数据。通过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及其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主观阶层地位认知、社会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客观阶层地位和主观阶层地位都对社会态度产生重要影响.但主观阶层地位对于社会态度的解释力比客观阶层地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当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有关阶层认同的研究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文章详细阐述了目前阶层认同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策略,并对当前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概念,认为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独立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高学历和艺术修养、休闲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具有独立的净效应,这预示着文化是阶层认同形成的重要机制。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入,文化资本对阶层认同的影响显示出较强解释力。加大文化资本投资,缩短群体间的文化资本差距,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阶层的产生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等。在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客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坚持它对我国社会分层的指导意义,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CGSS中721个个案的统计分析发现,西部青年的阶层认同体现出向下偏移与中间阶层认同缺乏的特征;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龄、户口状况、文化程度、收入、职业地位、政治面貌与婚姻状况的青年在阶层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共同身份同一性和从属性的感知,是对拥有的共同身份、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体现。"五个认同"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出的重要论述。用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五个认同"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对于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导民族团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与毛泽东阶级阶层理论分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阶级立场及构建理论的目的不同 ,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与毛泽东阶级阶层理论存在严重的分歧。两者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分层、阶级与阶层三个概念的不同理解。二、对划分阶级阶层的标准的不同理解。三、对社会分层功能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2.
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主、客观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模糊,甚至存在认同危机.应当从多视角,科学、全面看待监狱人民警察身份认同问题.同时,从持续推进监狱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和社会化,以及持续推进监狱警察职业现代化等方面塑造监狱警察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和社会的时代变迁为背景,深入探讨藏区民众在宗教身份、经济身份、文化身份和族裔身份等新维度上的内部重构,在社会一般性发展的语境中客观审视藏区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在内部多元维度上的嬗变与重建。藏区民众宗教身份的弱化、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膨胀、少数族裔弱势身份的刻板化体现了藏区民众身份解构的重要特征。藏区民众身份认同的再建需要通过宗教身份与世俗身份的平衡、文化身份与理性经济人身份的融合以及摆脱弱势标签,塑造平等身份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性别隔离程度下降、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时代,已婚两性群体为何仍以家庭为基础来评价自身的阶层归属?既往研究呈现的短期内女性地位认同模式向传统回归,是否意味着长期趋势仍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悖?通过对CGSS 2010-2017数据的考察发现:两性就如何衡量夫妻阶层地位来评价自身阶层归属几近达成群体间"共识",夫妻仍以家庭作为消费单位共同收支,故两性地位认同主要体现为收入的共享,而非职业与教育的共享;且两性地位认同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重收入,女重教育".从动态变迁视角来看,已婚女性地位认同模式虽有向传统回潮的短期波动,但长期来看,与社会现代化趋势相符,两性均朝向更为平等化的地位认同模式发展.上述结果为我们理解在社会现代化与个体化背景下家庭仍作为阶层分析基本单位的反差现象,提供了基于两性群体间"共识"、"性别化"地位认同及较长时段变迁视角的经验解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会变迁为时代背景,通过对一个地方族群的案例分析为视点,分析地方精英是如何影响地方族群认同以及当地藏族如何强化自己的族群身份,论证了族群认同是随社会发展和主观心理综合因素而不断重构的主客观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步加深,未来随迁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将成为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看,“打零工”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身份认同,通过身份认同的提升可增强其社会融入。文章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三个层面,通过增能理论对“打零工”随迁老人群体社会融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作为一个自发性的组织群体,在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随迁老人增多,国家应在提高随迁老年人的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老年人健康、禁止老年人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继续完善支持政策、加大保障力度,为随迁老年人社会融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阶层分化现象是文明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在社会转型期尤为明显。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在转型期呈现出分化加剧、分化结构不合理、阶层流动频繁、阶层矛盾加剧等特点,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双面效应。一方面,阶层分化推动了中国从身份文化向契约文化转变,通过转变人们的思想提高了其参政的热情,有助于推动政治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阶层分化对政治体制、政府管理机制提出挑战,不合理的阶层结构扩大了贫富差距,破坏了社会秩序,过于频繁的社会流动和社会阶层矛盾加剧引发政治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职业身份认同方面,自我认同较高,社会认同较低;在统战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了解"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概念,但对其内涵的理解程度较低;在政治身份认同方面,多数人并不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身份的内涵和特定指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利益诉求方面,事业发展的诉求和政治参与的诉求较多,而文化和社会诉求较少。为了有效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身份认同和利益诉求,应进一步明晰"新的社会阶层"概念的内涵和构成,增强该阶层人士对统战身份的认同;积极促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事业发展,增强其对职业身份的认同,满足其事业发展的诉求;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实现政治参与,满足其政治诉求;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满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文化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20.
论文利用2013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分析居住区域、主观阶层认同和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居住区域对社会治安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越偏离城市中心居住的公民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越高;主观阶层认同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影响是正向的,自身社会阶层认同度越高,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越好;阶层变化感知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呈负向效应,预期未来会流向更高社会阶层的人,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的评价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