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分离权是连体人特有的人格权,它是维护连体人个体独立存在的必然,是连体人个体充分享受自由的前提。连体人的分离权具有共有、依附、有限支配等法律属性,它的行使应遵循"不侵害生命原则"、"牺牲性分离须具正当性和合法性原则"、"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以及"法院最终决定原则"等。  相似文献   

2.
《北方法学》2019,(6):5-16
我国民法对于自然人行为能力之欠缺区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对于无行为能力人是否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法律行为,《民法总则》采取了与《合同法》相同的处理规则,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但法律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其智力精神状况可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预留任何空间而一律规定为无效,不免脱离生活实际,也不利于促进其心智健全或成长。未来我国民法典应采"二级制"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废除现行民法中的"无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将自然人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实施的法律行为的效力由效力待定改为可撤销。在《民法总则》已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之法律行为无效之情形下,于解释论上宜通过类推适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法律行为效力之规定,即例外地承认其所实施的纯获法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状态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冯杏华 《法制与社会》2013,(26):254-255
被害人是刑事公诉案件的独立参与人,对案件进展情况具有充足的知情权,对案件定罪及量刑事先具有独立的发表意见权,事后应具有独立的申请救济权。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显然对被害人的上述权利重视不足。本文试通过分析我国法律体系在刑事公诉案件被害人量刑意见权的现状及不足,初步构建独立的被害人量刑建议制度,以充分保障被害人独立的量刑意见权。  相似文献   

4.
李晓瑜 《法制与社会》2012,(20):271-272
本文通过对连体人民事主体资格的认定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具体解析,着重探讨了连体人出生前后分离权的归属问题,并建议遵循“生命价值最高”、“协商一致”、“正当性与合理性”等具体的分离权行使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艺术品拍卖中,艺术品作者享有鉴定权。艺术品作者的鉴定权来源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活动权、民法规定的姓名权、名誉权。鉴定权的主体只限于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艺术品作者。与其他主体的鉴定权相比,艺术品作者鉴定权具有最高效力。我国司法实践已经承认该项权利,为其立法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
民事责任能力是独立于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民法的发展中,它具有独立的历史地位,在法律规定上其独立性也有所体现。民事责任能力于民事行为能力在目的、适用范围和判断标准上都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7.
胡安潮 《法学杂志》2003,24(6):39-40
监护制度是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设立的一项法律制度,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目的是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法言法语     
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人的法律特征表现为:法人是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的社会组织;法人是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成立的,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经过批准或登记程序等;法人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请求权的本质之探析--兼论物上请求权的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治国 《法律科学》2005,23(1):54-58
民法基本理论中的请求权具有多重含义 ,使用较为混乱。从本质上讲 ,请求权是原权利的救济权 ,是原权利法律效力的体现 ,是原权利人寻求法律保护的手段。请求权不同于债权 ,他们是原权利与救济权的关系。物上请求权也是独立于物权和债权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法理论以民事行为能力作为确立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并认为非法人团体不具有民事能力,因而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但是,从民事权利能力和意思能力两个角度,可以论证非法人团体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样一来,就从传统民法理论出发论证了非法人团体的法律地位,为在我国将来制定的民法典中确立非法人团体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1.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军队系统法人除了具有法律规定的法人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2.
王磊 《法制与经济》2008,(17):69-69
传统民法理论以民事行为能力作为确立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准,并认为非法人团体不具有民事能力,因而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但是,从民事权利能力和意思能力两个角度,可以论证非法人团体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样一来,就从传统民法理论出发论证了非法人团体的法律地位,为在我国将来制定的民法典中确立非法人团体的独立民事主体地位扫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13.
远桂宝 《法制与社会》2012,(23):105-106
民事抗诉案件中检察机关有无调查取证权,一直是民事诉讼法的空白地带.理论和实践都表明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抗诉案件中调查取证权是其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需要,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长期以来,由于法律规制的缺位,此项权力在实践中作用发挥不尽人意,以至于造成了对该权力本身价值的否定.最近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再一次提到人大常委会议事日程,通过这次修法将检察机关在民事抗诉中的调查取证权行使的具体边界予以明确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4.
缪宇 《法学》2023,(10):94-110
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了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且该合同未获法定代理人追认,对善意相对人遭受的纯粹经济损失不应适用监护人责任,但具有故意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正当性在于其故意实施了欺骗等违背诚信原则的缔约行为,引起了相对人对合同无须他人同意即可生效的误信。善意相对人还可以依据权利外观法理主张合同生效,也可以举证证明法定代理人已经表示了默示同意或默示追认。此外,法定代理人在知道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后未及时告知的,应对善意相对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将善意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恢复至及时告知时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  相似文献   

16.
变性人婚姻家庭权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理而言,自然人享有变性权.应把变性视为婚姻关系终止的单独的一种原因.夫妻一方变性后,无法履行同居义务.致使以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同居权的实现成为不可能,故变性权与配偶权存在冲突.如果夫妻一方患有严重的"易性病",变性手术前进行了不少于2年的心理矫治、精神治疗,但其病态心理仍末矫治好;日常生活中试行异性角色至少3年,确感满意并坚持变性要求;年满25周岁且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应优先保护其变性权.否则,应优先保护配偶权.  相似文献   

17.
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相似文献   

18.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性质、不能预期自己行为后果的由法律拟制的一类自然人,在我国现行法律下,是指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我国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承担规定,对被侵权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人不公平,并且存在道德风险,应当在今后的立法或法律修改中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是个人信息保护亟需回答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不乏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规范,但仍缺少对个人信息权的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上,亦对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认识不一.纵观世界各国,有以欧陆“逐步发展个人信息权”与美国“隐私权保护”为代表的两种模式.在法理学说上,个人信息权主要有六大学说:宪法人权说、一般人格权说、隐私权说、财产权说、新型权利说、独立人格权说.其中,唯有独立人格权说恰当阐释了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个人信息权具有与大数据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独特内涵,其范围、内容均无法为其他权利所替代,社会情况的深刻变化呼唤个人信息权的诞生.在法律属性上个人信息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20.
规避法律的民事行为在旧民法上称之为脱法行为,即以迂回的方法巧避法律强制规定或禁止规定的行为。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规避法律的民事行为主要指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它是指行为人一方或双方以表面合法的民事行为掩盖其他非法行为,借以逃避法律约束的制裁。由于规避法律的民事行为严重损害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