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冰心     
正一1980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组派作家代表团到日本访问,团长是巴金,副团长是冰心、林林,团员有艾芜、公木、草明、杜鹏程、敖德斯尔、邓友梅。当年巴老76岁,冰心老人80岁,为了照顾两位老人的生活起居,巴老的女儿李小林、冰心老人的女儿吴青随团出访,我是随团翻译。巴金叫冰心大姐,小林叫冰心姑姑,而吴青称巴金舅舅,全团充满了家庭般亲切的气氛。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31日晚8时,我乘坐的波音747大型国际客机,在纽约机场徐徐降落。机窗外一片闪烁的灯海,十分壮观。我来美已是第三次了,以前是因公出差,这次是探亲。此时此刻我十分兴奋,因为我即将见到可爱的小外孙牛牛了。牛牛在中国长到五岁才到美国上学前班...  相似文献   

3.
育儿技能     
女儿长到十岁后,我就没有资格再给她当参谋了。无论是时装、音乐,还是游乐场上的社交礼仪,我都无法干涉。女儿上高中了,她最近选了一门育儿课,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女儿对我说:"妈妈,我想听听  相似文献   

4.
孔凡章先生被同辈和晚辈尊为“孔老”或者“凡老”,我随着叫了许多年。孔老祖籍四川,原是四川省围棋主教练,女儿是有名的围棋国手孔祥明,外孙孔令文(原名聂云骢)承围棋之业,大器早成。孔老1987年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寓居京华。他诗词、书法俱工,遐迩驰誉。我与孔老结识是在1994年,大概是中秋节前后,我贸然去他家中拜访,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与孔老的交往持续了五年,到孔老家里去过不少次,在孔老家吃饭也是很平常的事。孔老待人热情,但善于把握分寸。他经常出题命来人当场做诗填词,即使吃饭也必“行令”,如“飞花令”等,肚子里没有千首…  相似文献   

5.
到老挝万象搞华文教育,接触到当地不少华人、华侨,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敬佩的是廖鹤川医生.话还得从头说起.那是1998年春节前几天的一个晚上,约8点多钟,我在学校电视房里看电视,隐约听到学校门口有人喊开门,我走出去一看,当时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冒雨站在校门口.我开了校门,请他进来.经介绍,才知他姓廖,是当地的一位老华侨.我带他到宿舍,老人步履蹒跚,上楼梯要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到了宿舍,老人坐下,满脸慈祥地说:“春节快到了,我想请你们几位中国来的公派教师到我家吃顿年夜饭.”我和几个同事商量并欣然答应了.我心想,我们与老人素不相识,但他那么大年纪了,还冒雨来学校请我们去他家过年,是什么把我们连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吧.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加拿大还是美国,最漂亮的公寓一定是“老人屋”。老人屋租金不但只有一般公寓租金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公寓里还设有食堂、医护室和游乐室。老人屋是政府拨出专款建立的老人公寓,凡是退休老人,都有权利人住老人屋,但一巳老人去世,其子女却不能享有世袭居住的权利,必须立即退还老人屋。在北美洲这两个国家走一走,让人深切地感到这里的老人处处都倍受尊敬,连我和老伴这样的外国人也不时地享受到这里社会的一份优待。二月初,当我们刚到加拿大不久,一天上午,我和老伴准备到户外踏雪散步,儿媳妇要我们顺便到附近小镇的洋人店…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20日下午5时,这是一位老人去世前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在病床上,她紧紧拉住儿子的手:“悠真,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交完党费,这位老人的工资卡上便仅剩85.46元,而她一生所捐献的钱物,早已超过300万元。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第七、九、十届委员,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女士。  相似文献   

8.
别人的不幸     
《新青年》2002,(2)
老家村中有—位老人,生有6个儿子,1个女儿。为了抚养他们,老人吃尽了苦头。女儿小时候患天花,治好后,脸上留下了痕迹,三十好几了,还没有出嫁,后来终于有一个外地来的剃头匠要了她。解放后,家中有几亩薄田,被划为地主。结果几乎所有家产被充公,只留下一间平房让一群子女居住。  相似文献   

9.
瑞士小伙子纳西娶了一个有成年女儿的寡妇。而纳西的父亲却娶了寡妇的女儿。于是,越理越乱的家庭关系产生了。纳西的太太成了她公公的岳母,她的女儿成了纳西的继女和继母。继母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成了纳西的弟弟和纳西的太太的外孙。纳西后来也有了一个儿子,这孩子成了他祖父的内弟,成了他自己叔叔的叔叔。另一方面,纳西的父亲提到他孙子的时候,说是他的内弟,纳西的儿  相似文献   

10.
女儿让我到朝阳区去给她取《往来港澳通行证》,怕我弄不清楚取证方位,嘴里连续蹦出了几个词:"麦子店"、"女人街"、"莱太花卉市场"、"霄云路霄云里南街"……女儿蹦出的这几个词充分撩拨起了我久蕴不散的情怀,调动了我前往效力的积极性——只因那里是我在  相似文献   

11.
陈华 《新青年》2007,(3):22-23
序天上的星星在苍穹中一闪一闪,那一定是伟的眼睛,在黑暗中默默地关注着我,我站起身走到女儿床前,替女儿掖好被角,凝视着女儿熟睡的小脸,我的心又一次抽痛起来,女儿太像伟了,浓浓的眉毛,深刻的双眼皮,微扬的嘴角……我想上天还是厚待我的,他虽然无情地夺走了我的丈夫,却在女儿的身上把丈夫的影子留了下来,当我想伟想得心痛的时候,我会看着女儿,女儿举手投足间都有伟的影子,那时,我会觉得,我的伟没有离开,他一直在我的身边。  相似文献   

12.
谎言一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位同事和他女儿的。我的同事是一个作家,他有一个女儿,也许受父亲写作的影响,女儿从小就喜欢文字,闲时总爱写点什么。看着对写作充满兴趣的女儿,他开始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女儿每天晚上都会写一篇习作,经常弄到半夜,写好后会拿给他看。女儿的这股热情劲,让他很欣慰,他忽然想到,说不定这株文学幼苗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呢。那时同事应邀为一家纯文学杂志做专栏主持,以他的关系,女儿的第一篇文章很容易地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我们都知道,这个年代,纯文学杂志百分之百都不景气,他所在的这本杂志也是一样,一直在…  相似文献   

13.
巴黎老者     
在巴黎街头,我曾一度像着魔似地寻找着老人。我想看到法国老人与中国老人在外在气质上的那种差异,想弄清楚彼此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我在寻找一个想像中的老人。仅此而已。只是,在来往的行人中,极少见到能让我确认为“老人”的人。看上去,年轻人就是年轻人,而中年和老年的概念,让你从他们的面貌上感到有些模糊。欧洲人的年龄藏在他们的眼睛里。于是,把颤颤巍巍的形态强加给了“老人”。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我终于见到了三位老人。一位是沿街乞讨钱物的老妇人,一位是出入时装店的老妇人,另一位则是坐在咖啡馆里品酌的老头儿。那…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讲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平日里丰衣足食,并不觉得啥,可是遇到天灾人祸,为了生存活命,便不得不绞尽脑汁认真严肃地面对。按照每年的惯例,要等到在部队服现役的女儿、女婿放假才能回爱人的老家镇江和我的老家金坛过年,与两边望眼欲穿的老人团圆。  相似文献   

15.
善良的价格     
闵凡利 《新青年》2005,(3):35-36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说的是在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有一对老年夫妇来到了一家旅馆要求住宿,当时值班的是一位年轻的后生,后生很抱歉地对老人说,两位老人家,真对不起,我们这儿今天客满,没有一间空房子了。两位老人的脸上就写满了遗憾和失望。看到老人一身的疲惫和狼狈,后生又看看外面的风雨,他感到很是不安,他对两位老人说,今晚我值班,两位老人家如若不嫌弃,就到我宿舍里将就一晚吧。两位老人就住进了后生的宿舍。第二天,两位老人要给后生付住宿费。后生说,老人家,我没能让你们住上舒适的地方,心里就很过意不去了,怎能再收你们的钱呢?后生说…  相似文献   

16.
张文英 《新青年》2004,(12):12-13
女的幽默感时常让我和先生捧腹之后睁大了眼睛:不会吧,她只有三岁半?愚人节那天,女儿作为神秘大礼包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了我们家。所以我相信后来那种性情还是事先有所安排的。女儿的趣事很多,时不时想起几则,总是能让我忍俊不禁。女儿一岁多时,有一次在姥姥家,姥姥喊姥爷:老伴儿!女儿也跟着姥姥喊姥爷为老伴儿。姥姥就说:宝宝不叫老伴儿,叫姥爷。过了一会儿,姥姥又喊姥爷为老伴儿,女儿马上上前说:姥姥不叫老伴儿,叫姥爷。也还是那会儿,走路刚稳,但是主意已经很多了。有天早晨,我和女儿都起床了,女儿的爸爸却还在睡懒觉。我说,宝宝,去喊爸…  相似文献   

17.
人鸡大战     
这已经是我一周内第五次上日用杂货店了,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我女儿打来的。她的语气在电话里听起来惊慌失措,"卫生厅有一个人到咱们家里来检查,她说有人向卫生厅举报咱家私自养鸡!"  相似文献   

18.
那几年,我最怕看见母亲怀抱婴儿的情景,那是一种超越切肤之痛的疼痛。思念女儿还在其次,我常常因为想起了母亲在养育我女儿时的某个细节而伤感得不能自已。  相似文献   

19.
怀念冰心     
正我排在前面,进去得较早。老人静静地卧在玫瑰丛中,头发稀疏斑白,脸显得比平时胖些。灵堂的正中,挂着老人巨幅彩照。照片上方有一横幅,是老人的手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向老人三鞠躬,把手中的玫瑰轻轻放在老人身边。老人睡了,睡在她心爱的玫瑰丛中,很安详。老人说过:"我喜爱玫瑰花,因为她有坚硬的刺,浓艳清香,都掩不住她独特的风骨。"我缓缓地从老人身边走过,  相似文献   

20.
看海     
出于带女儿看海的愿望,我把今年休假的地点选在了北戴河。听说要领她去海边儿玩,6岁的女儿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我要去捡小螃蟹、捡贝壳喽!女儿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大海,她所有关于海的印象,都来自电视和图画书。因此,出发前几天,她就兴奋不已,主动帮着我整理旅游所需的物品,并要我保证给她带上挖小螃蟹的水桶和小铲。车行3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到了北戴河。虽然还没有看到大海,但海风的清凉还是扑面而来。看着女儿渴盼的样子,在简单办完入住手续后,我就拉着她走出了宾馆。宾馆南行700米,就是大海。但就是这短短七百米的距离,却一眼望不到头。街上人头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