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强 《求索》2012,(11):136-138
儒家的人格思想是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优秀的儒家大师的不断努力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儒家所推崇的人格是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古代中华民族心目中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和向往的人格典范。其中"圣人"人格是孔子设定的最高做人典范,但它只是一种观念形态的是难以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另一种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独一无二的。今天探讨儒家人格思想,对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儒家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倡导良心、仁性的修养,不断提高生命境界,力求实现"理想人格"或"完满人格"。新儒家从其文化智慧中提炼出的"理想人格"概念,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层次理解,旨在不断提高生命的意义,增进生命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借鉴。  相似文献   

3.
杨卓  李林 《求索》2012,(8):66-68
"逸"作为美学概念最早萌芽自先秦老庄哲学,于魏晋时期蓬勃发展,后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和品评标准。其本质为个体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十分重视主体人格的完善和超越,具体表现为超越一切情感束缚和艺术对象的细节的"放逸";和妥善安排心灵使之充盈平和的"清逸"。在艺术呈现上,由于受老庄"虚静"的精神影响,作品多空灵含蓄,先秦哲学中有无思辨的影响,则使得"逸品"崇尚简约素朴。艺术家在追求"逸"境的同时,还应当保有一定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造就巨人的时代,拉伯雷的《巨人传》则很好地传达出了巨人时代的巨人精神与巨人意识。作品中塑造的巨人形象庞大固埃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巨人英雄,而明哲达观、乐享人生的"庞大固埃主义",则呐喊出了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精神与巨人意识的时代强音,标志着人性对神性的对抗和觉醒。  相似文献   

6.
于海鹏  宿久高 《求索》2013,(9):174-176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家宫本百合子的"人生三部曲"凭借其真实性和连续性,生动地再现了作家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实现自我解放的渴望,充分显示了百合子的思想转变过程和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贯穿于三部作品的主线——宫本百合子的自我解放意识,促使她最终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且为日本的无产阶级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拟其的"人生三部曲"出发,探讨自我解放意识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以及对应时期作者的思想特征,并探究其自我解放意识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7.
<正>好养生的人都知道"人养玉,玉养人",意即喜爱玉饰品,又时常用手摩擦玉,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很多好处。在佩玉饰的问题上道家与儒家观点是不一致的。老子认为"怀玉"是指有自然的人的纯朴心态,再上升为高尚深远的未被人为世界所破坏的人格精神。所谓"被褐怀玉",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甚至反对服饰的修饰作用,而强调内敛深藏的人的美质,道家的"怀玉"内涵心态与儒家"佩玉"的外显相对立,这种服饰观对后世如魏晋时期通脱的士人着装观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是个颇抽象的概念,但我们可以通过读巴金而得到完整、具体的理解。首先,我们看到的会是巴金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及忏悔意识。其次,我们看到的会是巴金那由博大爱心包裹的社会批判意识。再次,我们看到的会是巴金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最后,我们看到的会是巴金对名利的淡泊。而道德责任感、忏悔意识、博大爱心、社会批判意识、独立思考精神、讲真话的勇气和对名利的淡泊等品质,就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道德人格的“元素”。  相似文献   

9.
原始儒家将道德实践与圣王之“文”紧扣在一起,使“道德文章”成为圣贤气象和君子人格的代名词.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沿着文统、道统和政统等三条线索,最终拓展出儒家道德诗学的理论内核:回归和突出创作主体在文艺活动中的人格诉求和实践品格,实现德言一致和文行相契,显现宋人那种优柔和崇高兼备的文化心灵;以践道体仁的方式树立道德文章的岸然姿态,负起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无限责任,让践履精神获得美学呈现.这是易受误解,却仍然可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金荣 《求索》2010,(1):163-165
魏晋南北朝之屈赋研究,主要包括文本训解和作品评论两大方面。本时期之屈赋训解,在词语训释方面多能补充或纠正王逸之疏失,在音义和专题研究等方面更有开拓性的贡献。本时期之屈赋批评,在批评角度、批评标准上已由汉代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和道德伦理评价,转向本时期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评价,重视对于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加之他们有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所以他们对于屈赋的品鉴显得异常的精要。当然,传统儒家功利主义文学思想也部分地限制了他们对于屈赋的理解,而对屈原思想行为的冷落,甚至批评,也导致了他们在论及屈赋时很少关注屈赋文学精神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与屈原个性、气质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9)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为更好地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习近平提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纪律主体责任。将党委主体责任意识与儒家忠恕、君子求诸己、仁义、自省元素相联系,将儒家精神追求转化为当前党委对自我责任的主体意识,使儒家文化促进主体责任的落实,更好地在实践中体现文化特色,显现独特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方万青 《前沿》2012,(9):196-198
先秦儒家孔孟的忧患意识彰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人格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民本色彩,对今天的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为基础,从修己、安人的角度,对孔孟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先秦儒家孔孟忧患意识体现出的历史观、自然观、思想政治教育观、民族精神和救世思想等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君子是我国古代对品德高尚、才能卓越之人的通称,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深层的精神追求。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指出,君子的才德主要有三项,即仁德、智慧和勇敢,集中体现了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高校党员教师担负着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重任,应当以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为参照,学习其高尚的人格品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有品格、有品行、有品味的"大先生"。常若有过勤检身。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思想之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这一精神,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相对于原来课标(实验稿)观点,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精神"概念。什么是公共精神?它与教材中提到的公民意识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其产生、概念、内涵、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在30多年两岸隔绝期间,多数时间始终秉持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仁义道德的"王道"之治。当年虽是威权时期,但是台当局所任用的学者、官僚,仍然具有儒家的传统精神,在教育上也能够延续"王道"文化的特质,让学生从小就接受"能而不强,不霸而王"的思想。台湾新儒学代表之一的徐复观认为,"孔孟的真精神追下来,在政治上一定是要求民主"。又说:"今日真正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研究背景,通过探寻儒家之"廉"的渊源,从爱国爱民、公平正义、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克勤克俭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儒家之"廉"的思想蕴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儒家之廉"所蕴含的丰富而优秀的思想资源,及在新形势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儒家之"廉"的时代化和当代价值转化.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为恢复政治秩序,提出以"德政"、"仁政"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念。为将理念变为现实,他们进而倡导"为政在人"、"尚贤使能"的贤人政治观。为选贤与能,做到圣贤在位,先秦儒家对旧君子人格进行改造,提出新君子型人才模式。先秦儒家新君子型人才模式,通过礼制维新得以确立,并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刚  吴光章 《思想战线》2003,29(6):109-113
祖灵意识是贯穿中国上古文化的一条思想主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中国儒道两家思想。道家偏重继承了女性祖灵意识,儒家则承接了男性祖灵意识,前者代表一种柔软无为的精神,后者则表达了刚强进取的情怀。儒道两家是在祖灵意识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家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为接续儒家学说道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而产生的东方文化意识流派。其代表人物在科学与民主强烈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下,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做出了独特而又深邃的诠释,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体用观"。这种"体用观"因其明显失衡而多遭非难,但亦因其丰富而瑰丽的人文思致而倍受学界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