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边奋勇 《传承》2010,(27):80-81
进入明代,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为歌谣的大量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明代歌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集中反映在对政治的关注、民生的重视和品评人物等三个方面。明代歌谣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明代歌谣,对我们了解和正确看待明代历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童晓峰  陆晓春 《求索》2010,(7):68-70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使来自草原、西域的蒙古、色目的异域文化融入中原文化系统,碰撞出元代特有的灿烂的杂剧与散曲艺术。按创作风格,元曲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是以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的豪放派散曲,后期是以张可久、乔吉为代表的清丽派散曲。目前学界对豪放派散曲研究较多,而清丽派散曲因其作者社会地位的局限,使其所选择的艺术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就与世俗文学更为接近,审美取向上就有了平民的旨趣。本文拟通过对清丽派散曲代表人物乔吉作品人物的追索,辅以相关史料,以希冀能为乔吉所作散曲提供时间、地点甚至情感、意绪等方面的佐证,并以此进一步探求元代后期中国民间文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3.
正荆楚歌谣,犹如一阵从南国吹来的薰风,温暖湿润,沁人心脾。中国最早的歌谣产生于荆楚大地,《诗经》中的"二南"展示了南国动人的风情,"二南"以后的荆楚歌谣不绝如缕,影响广远。  相似文献   

4.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自己茁壮而复杂的根,质朴浅白的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同样有着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代,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的轨迹。对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源流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以期为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一个广阔而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5.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 ,各族群众历来有唱山歌的习俗 ,随着游击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革命斗争的不断深入发展 ,党组织的革命宣传工作与群众自发创作相结合 ,使革命歌谣的创作走上了发展的新阶段 ,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夏慧  江峰 《前沿》2013,(16):167-168
大别山红色歌谣是在中国革命年代、在大别山这一特定的革命区域创作生成,并在广大民众之中流传、衍扩,承载着大量红色革命信息的歌谣。诸多大别山红色歌谣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如公平正义的伦理追问、自由解放的伦理抗争、扬善除恶的伦理取向、行为规范的伦理导引、爱国主义的伦理升华、幸福理想的伦理境界等方面,从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其所内蕴的道德情感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7.
纵观我国诗歌发展史 ,鲜有本为民歌俚调的山野歌谣 ,却受到众多文人大家的青睐 ,一跃而成诗坛的新秀 ,不仅使唐代一些赫赫有名的大诗人争相仿作 ,而且还使这类诗歌的创作绵延一千多年 ,使之代代相传 ,直至现代 ,对后代诗坛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的现象。三峡竹枝词 (即巴渝竹枝词 ) ,就是这类民歌民谣中的典型代表。据清奉节县志载 ,竹枝词为巴渝民歌 ,它在春秋时代就在古代巴人中流传开来了。据考 ,在民间流行的原始状态的竹枝词中 ,“竹枝”是演唱时的一种和声。如《尊前集》集中所载皇甫松两句体的《竹枝词》 ,中间就有和声 :“芙蓉并蒂 (…  相似文献   

8.
魏鸿雁 《前沿》2010,(24):170-173
汉初黄老养生思想的盛行,导致西汉方士小说大量涌现。枚乘赋《七发》中引用了许多西汉流行的小说素材。由此,汉初方士小说注重养生的特点和故事神异化的倾向逐渐渗透到赋体创作中,对散体大赋题材的选择和夸诞、想象的描写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了散体大赋长篇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孙宇 《两岸关系》2004,(7):57-59
黄昏时分,夕阳映照,搭乘老渡船,迎着徐徐的微风,落日染红河面,摇晃着淡水河海特有的景致。这早已被无数个艺术家咏叹,淡水的暮色之美激发了台湾音乐人叶俊麟先生的灵感,他创作了歌谣“淡水暮色”……  相似文献   

10.
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形成和更迭,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有着内在的必然规律。文学的源头是歌谣,歌谣之后是神话。同样内容的神话,有的用韵文吟诵,有的用散文讲述。不同形式的神话在流传中形成两条不同的渠道。散文体这条渠道接着形成的文学体裁是传说和幻想故事,然后是生活故事。韵文体渠道接着形成的体裁是史诗,然后是民间叙事诗。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类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所达到的程  相似文献   

11.
李秋菊 《求索》2012,(7):115-117
时调广泛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社会问题以及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特别是"叹十声"时调,既较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民初下层民众的生存苦况,是考察当时庶民生活的重要史料,又较普遍地反映了清末民初女性的不幸命运及遭际,反映了处于新旧思潮激烈冲突中的女性的挣扎和毁灭,是考察当时女性生活的重要文献。在表达策略上,"叹十声"时调常以"叹十声"或"十叹"的联章体制铺唱故事,表现出较明显的叙事特质,但编唱者往往曲终奏雅,以想望或戒勉作结,造成哀而不伤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筱南 《求索》2012,(8):136-138
元散曲又被称为"大元乐府"。"乐府"之名既反映出元散曲灵动自由的世俗形式特点,又展现出元散曲基于现实、出于心声的雅正精神本质,是元散曲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精准表达。元散曲的乐府精神体现在声律的音乐性、形式的自由度及内容的现实性上。其雅正特质表现于题材选择所展现的志士情怀和散曲意境所崭露的文人韵味。这种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呈现,与元代曲家的尚雅意识和他们意图复兴儒家正统文化的士人心态有着密切关联。本文论析元散曲乐府精神与雅正特质的呈现方法及成因,用以探讨元代士人借俗写雅、以曲自鸣的深层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朱爱东 《思想战线》2002,28(2):105-108
北大《歌谣周刊》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和民俗学刊物 ,还是中国最早的和惟一的专门的歌谣研究刊物。它使中国的歌谣学研究初具形态与规模 ,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中国歌谣研究的中心。在民间文学和歌谣学因长期走文学化的道路而陷于困境的今天 ,该刊物从民俗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歌谣便具有更深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庄永明 《台声》2002,(6):40-41
台湾的民谣源远流长,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语表达的传统歌谣。闽南人是台湾最大族群,闽南语系遂成本土“强势语言”,闽南歌谣因而被多数人泛称为“台湾歌谣”或“台湾歌曲”。台湾传统民谣有民间小调、本土戏曲和源于中原的歌乐。反抗日本殖民霸权的民族诗篇,也是台语创作歌谣的先声日本殖民统治后,校园里开始教唱“国语”歌曲,台湾学童纷纷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谣。20年代,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勃兴,几首代表“爱台反帝”的社会运动台语歌曲,成为“台湾文化协会”成员巡回各地时鼓吹民族意识的有力“伴唱”。例如以…  相似文献   

15.
论散曲家冯惟敏隐逸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散曲家冯惟敏 ( 1511——— 1578) ,字汝行 ,号海浮山人 ,山东临朐人。他是明代最有代表性的散曲家 ,也是元明散曲的殿军人物。除散曲外 ,他的诗、杂剧也别具风格。他的散曲 ,继承了元代散曲豪爽本色的风格 ,在题材上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其中 ,不仅有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讴歌。冯惟敏一生曾两度隐居 ,十年仕宦。他的一生 ,是在“仕”与“隐”的矛盾心态中度过的。历来研究冯氏的文章 ,对这种矛盾都有所揭示 ,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对于其思想深处那种浓厚的隐逸情结 ,学术界还没有充分注意。他是醉心科举 ,还是…  相似文献   

16.
我们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就目前所知,仅有关《阿銮》的叙事长诗就达五百多部。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不是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单位编的《傣族古歌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明傣族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就已经以自己充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理想,创作了许多反映先民们各个时期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诗成神鬼愁笔落龙蛇走——谈张可久散曲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臣  赵平分 《前沿》2007,(7):226-228
张可久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儒雅特征,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民间歌谣与民俗往往同时存在,相互渗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贵州西江苗族民间歌谣亦涵盖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在此对苗族民间歌谣内蕴的民俗事象作一析理,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提供可参鉴资料。  相似文献   

19.
尚慧萍 《人民论坛》2010,(6):264-265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