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田丹 《学习与实践》2022,(10):78-86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是地方财政的重要职责。基于地方政府收支行为选择的视角,文章利用2008-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地方财政压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不同地区财政压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不同。机制分析表明,面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通过加大税收征管、偏向特定行业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渠道影响就业质量。稳就业的财政政策,应高度关注地方财政压力变化及其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引导地方政府的收入汲取行为,规范地方政府的支出调整行为,因地制宜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
目前,无论相对于政府的最大供给能力,还是相对于保障房需求量而言,我国保障房供给量均为不足。因此,保障房供给不足的根源及对策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县级政府是提供保障房的职责主体,然而,在现行财政分权与政府治理架构下,提供保障房无法给县级政府带来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与地方官员晋升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房供给激励。本文理论分析并利用江苏县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地方官员晋升竞争对保障房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官员晋升竞争是保障房供给不足的主要根源;财政分权总体上对保障房供给产生负向影响,但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增加保障房供给,需要改革目前政府治理架构,完善财政分权体制。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国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亮 《电子政务》2013,(9):50-63
基于政府创新扩散理论并采用中国地级市政府数据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除公众压力的影响不显著外,府际竞争、府际学习、上级政府压力、政府资源与能力等因素都同政府网站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此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城市行政级别等因素也与政府网站发展水平有显著正相关;地方政府和政策专家可以据此制定合理的政策举措,推动和加快电子政务发展速度。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理论启示和政策建议,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土地财政逐步退出阶段,依赖土地经济的财政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依旧存在且风险日益凸显。后土地财政时期地方政府负债的成因是:现行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不规范,致使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预算软约束激励了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行为;财政融资方式存在缺陷,投融资渠道单一;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有限,偿债意识淡薄。带来的风险表现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方式由显性方式向隐性方式过渡,隐性债务风险难以预料;通过过度举债弥补财力不足形成长期风险;税收排挤破坏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降低政府未来预期的财税收入和偿债能力。为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数量,强化偿债能力,规范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5.
郑慧 《求索》2011,(2):97-98
对于欧美等国家热力推行的新公共管理浪潮,加拿大地方政府并没有积极跟进,而是选择了温和的改革方式,从转变地方政府治理理念,争取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合并与重组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加拿大地方政府行政改革出现的特点对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改革有着较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与碳基能源产业形成的利益集团对我国碳减排治理具有不利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财政分权对地区碳排放量的直接影响并不确定,但与地区碳基能源产业发展形成的交互作用对碳排放产生了显著且稳定的正向影响,地方政府规模扩大不利于碳减排治理的有效开展,但碳基能源产业空间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减少地区碳排放利益集团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转移支付具有解决财政纵向不均衡、地区间横向不均衡、公共产品外部性问题三个基本功能。转移支付制度是调节政府间财政能力和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它对整个财政体制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都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财政原因 1.财政体制原因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呈现出某些差异,而其中政府的财政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尤为显著.从1980年开始,为提高地方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实行了以"分灶吃饭"为基本特征的多种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并于1994年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此后便形成了现行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这种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郁刚 《求索》2008,(2):23-25
中国的行政分权改革给地方政府以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一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政府分权改革后的地方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在地方政府控制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发现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压力,扭曲了控制下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并因此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此相对照的是:私人控股企业的资源配置行为却较少受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方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地方财政风险 ,是指地方财政无力给出足额的财力 ,严重阻碍地方财政机关正常运转的损害度。地方财政风险产生原因主要有 :一是地方政府在实现其职能时 ,超负荷“就地取财” ,当地方政府的强制超过社会承受力时 ,财政风险随之出现。如国有资产的变现、大量土地的出让、超前收取个人、单位税 (费 )等 ;二是财政监管不力 ,局部风险累积整体风险 ;三是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财政风险进行及时化解 ,进而导致地方财政危机。地方财政风险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方显得十分严重 ,这不仅影响地方政府正常行使职能 ,而且严重制约当…  相似文献   

11.
李丽虹 《求索》2012,(8):46-47,43
本文构建了一个财政分权视域下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模型,探寻财政分权机制与转轨背景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机理及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影响。利用2010年财政部门统计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截面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省、市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最主要推动力;对县级政府而言,财政收支压力是驱动其负债的重要因素。未来的财政分权化改革应是结构性的调整和优化,而非地方政府财权的整体性持续扩张。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加州爆发的政府破产危机,除去直接的经济危机影响外,还有其内在的体制因素,即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财政体系和以破产重整计划为核心的破产法规定.相应地,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亦与中国混乱的财政制度和相关法律的欠缺紧密相关.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应对地方政府财政困境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贺虹  秦其文 《求索》2012,(5):197-198,206
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1987~2010年以来31个省级单位的地方财政支出、银行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计量检验,得出分税制下由于地方政府加大干预金融体系的力度,使得地方金融没有充分起到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结论,并从通过完善分税制改革来提高地方政府财力和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对规范地方财政与地方金融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财政压力三个方面,通过均值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政府债务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区域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负债率低、财政压力小,中部地区偿债能力强,西部地区债务规模增速快,东北地区偿债能力堪忧等区域特征。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分布特征的经济因素主要是区域经济体量、经济增速和财政赤字率。地方政府债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的绩效管理,实行区域差异化的债务风险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作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已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本文通过对1995—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尽管存在客观的经济社会需求影响,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关于晋升、财政激励和财政供养人员的理性追求主导着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据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地方政府政治晋升的管理规范;二是努力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配置效率;三是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的恶性扩张。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是建立中央集权程度相对较高的分税财政体制。这对于建立事权与财权相互平衡机制,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地方财政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是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二是地方自身的能力减弱;三是返还制度对困难地区影响较大;四是以往赤字和库存自行消化使地方负担加重。 分税制改革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传统观点认为,地方经济或财政实力决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但是,我们认为公民参与、社会组织、信息沟通、电子政务技术等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更具影响力。在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综合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武小龙 《长白学刊》2023,(1):97-112
财政改革始终内嵌于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政绩压力—财政分权”的分析框架,对土地财政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200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构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占用土地的根本因素,“土地、财政、政绩”三位一体的模式正好契合了地方官员追求政绩与财政收入的双重目标;土地财政与人地城镇化协调呈现双向互动的影响效应;中部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比东部地区更强,并且土地财政对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抑制效应也更深;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还受到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正面驱动,并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此外,城乡收入差距也受到城市偏向的发展政策以及地区经济开放程度的影响。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推进“人口—土地—产业”要素之间的联动发展、构建地区差异化的城乡发展政策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作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已逐渐成为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本文通过对1995—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尽管存在客观的经济社会需求影响,但对地方政府而言,关于晋升、财政激励和财政供养人员的理性追求主导着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据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地方政府政治晋升的管理规范;二是努力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配置效率;三是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的恶性扩张。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是区域内制度变革的主体,是区域层面的向主调控者,也是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引导者、培育者。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与水平,对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高度重视地方理论的自我管理变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向“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