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思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中  闻娟 《前沿》2008,(4):22-25
在技术发展的负面后果日益彰显的今天,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运用社会建构论和批判理论对技术重新进行追问,提出了对技术进行激进民主化变革的可能,从而实现现代性的可选择性。解读芬伯格的技术民主化思想对我国在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西方后现代性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批判,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的政治哲学家中,阿伦特对马克思革命观的解读尤为独特,其核心论点是批判马克思将革命目标定为解决以消除贫困为核心的"社会问题"而不是解决以开创自由为核心的"政治问题",脱离了革命的原旨。遗憾的是,阿伦特未能理解,在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马克思将"贫困作为第一位的政治力量",通过推翻私有制实现人的普遍解放,正是为创建崭新自由政治体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农村政治现代化与农民现代性的构建是一个相生相成的历史过程,两者所趋向的目标是同一个主体的两个不同层面,农村的政治现代化离不开农民适当的政治参与、足够的政治信任和充分的自主、理性精神,而这些正是农民政治现代性的体现。让初具现代性的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角,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这种路径从政治学视野来说就是以农民为本,用主流政治文化统帅乡村的价值导向,以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治理机制为农民体验民主的重要渠道,将培养具有现代性的农民既作为起点又作为终点。  相似文献   

5.
邓永芳  蔡益群 《前沿》2012,(11):37-41
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源于对前现代性政治哲学的变革,即从神性走向人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确立了自己的理论支柱:自然法理论、天赋人权观念、契约精神。同时,西方政治文化现代性也经历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论争。经典的政治现代性遭遇了马克思主义的后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与后现代性多元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政治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后政治民主"与资本主义政治现代性之间的一个现实环节。  相似文献   

6.
社会理论不仅是现代性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的矫正仪.批判的社会理论,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引向了历史的深处.它所强调的是,真正的社会理论应该以批判性和实践性为其本质特征,以个体解放和社会解放为其价值旨趣,以对现代性以及理论自身知识建构双重意义上的批判、规范与重建作为核心内容,通过重建理论与公众的联系,实现社会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7.
田光远 《求索》2007,(7):135-137
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施特劳斯思想的一个基本主题,施特劳斯将现代性看作是虚无主义的危机,并把这种危机归因为古典政治哲学的衰落。施特劳斯试图通过对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为重建古典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提供可能,但这种向古典政治哲学立场的回归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性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弊病。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事实",更是一种"价值选择"。政治价值是分析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先进性的重要视角。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政治价值,既是厘清"社会主义有无政治价值判断"的前提,也是探讨"政治价值需要何种社会主义语境"的需要,更是判别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作为一种先进政治价值体系的学理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实际状况出发,从价值观念体系发展整体战略上,促进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实现以保障人的政治发展为首要原则的政治安全,促进权利与义务平等为主要原则的政治公正、强化以互助友爱为基础的政治尊重、推动以自治和参与为基本内容的民主政治、发展以阶层互动和起点平等为前提的公平正义,最终实现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风格显著的政治价值观。平等、自由、民主、发展、法治等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鲜明特征,一是在政治价值排序上把"发展"放在优先位置;二是在政治价值构建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标信念;三是在政治价值实现上对政治权力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民族性等共同特质。它们的同质,源于共同的思想渊源、实践基础和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是一个自20世纪后期以来至今仍被西方哲学广泛关注的概念,这种关注在于现代性始终处在批判与重建的论争中.在批判与辩护中,哈贝马斯不失为一个核心人物,他通过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双重批判,力图实现以语言为媒介、以交往为途径的哲学范式转向,提出了他的重构现代性理论.重建现代性的提出尽管有其“乌托邦式”的幻想,但理论彰显的反思批判传统、紧扣现实改革的精神对当今社会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知识"斗争"性的体认,毛泽东形成了"比较完全的"知识观,并通过教育活动加以具体实现,突出表现为: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培养和改造为教育目标,以知识体验和启发为教育方法论,以知识反馈和运用为教育评价。这种知识观及其教育实现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可以充分透视到毛泽东对知识与教育的现代性寻求。  相似文献   

12.
杨小军  周晓敏 《求索》2007,(3):136-137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扩张主义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挑战的理论回应。其理论核心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目标,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实现的关键力量,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重视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性、互动性与耦合性,并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内化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践全过程,促进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推进,实现政治建设统领下经济的又好又快又稳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就是以理性为核心的主体性,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人对物的变革性,以全球化为核心的世界性,以变动不居为核心的人的有限性。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的物质力量和文明成果,肯定了由生产力所导致的"世界交往"与世界市场,肯定了现代性所具有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社会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最内在的精神关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巨大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价值多元和价值虚无,是现代性价值的根本问题。西方现代性思想家将之归咎于主体形而上学和理性的悖论,并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回到古典时代等诊治方案。马克思则在理性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深入到资本逻辑的批判,实现了对现代性价值问题的总体性诊断。而这些理论对于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都不是自足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借鉴多种理论资源。具体而言,现代性价值秩序的重建,既需要在观念上摆脱主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需要建立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废除资本逻辑统治,这是其得以解决的现实根源。在此基础上,自主和自我发展应被视为个人生活的基本价值规范,主体间性则是公共生活领域需要遵循的原则。这本质上指向的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新现代性"的建构,而不是对古典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从根本性质上看是政治现代性批判理论.西方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大都具有非政治性的特点,都把现代性归结为哲学和文化问题,进行哲学和文化批判.马克思则强调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这是由其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实践和历史本质决定的.对现代性的政治批判是通过对政治现代性的批判来完成的.马克思揭示了现代市民社会的政治幻想,批判了以政治幻想为基础的政治实证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思想条件.后政治和后市民社会是人类未来必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7.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以人民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以民族干部政策为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的政治结构、政治过程及政治方式.通过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可以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明基体论"并不是主张中国独特论或中国特殊论,中国不能也不会拒绝现代性政治,而是说现代性政治议程的实现只能以中华文明基因为条件。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刘爱莲  李乐 《前沿》2003,(10):31-3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然而,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要搞大规模的政治民主化,执政党经验、心理、各级政府官员的素质乃至社会稳定结构等都还不具备.因此作者认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行政体制改革,通过行政民主化去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即"以行政吸纳政治".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体系是观念和制度的有机融合,是价值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强力共生,培育和践行观念制度体系有利于系统规范观念传播路径,夯实基础,强化治理效能,提高主流观念的传播范围和践行力度。有利于对制度设计和变革进行调整,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文化主流地位,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