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历最初的热闹之后,今天这一命题渐入沉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化传统为其问世的思想渊源;"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则是其一度盛行的现实语境。然而,"转换"说提出时就缺乏严谨界定和全面思考,大部分论者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意义研究视为"转换"的主要内涵,将两者等而视之。这种泛化理解基本忽视了其医治所谓"文论失语症"的现实目的,也忽视了其立足"转换"以建构当代文论的初衷。自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无法避免且十分必要,但幻想通过"转换"来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实在扞格难通。这本身违反了文学发展机制和文论生成体制,堪称一个"虚假命题"。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只能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转型社会的历史-社会视野出发,以媒体话语空间为研究角度,考察了"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这一个案中"家暴"叙事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认为"李阳家暴事件"媒体话语空间存在偏向的问题,"家暴"议题中的"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核心议题属性未能得到设置与公共讨论,其"家暴"叙事是去性别化、去政治化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九叶"诗人辛笛以其知识分子和诗人的双重身份而存在。辛笛先生的诗"抒情"气质见长,70年的诗歌创作为对象。他诗中的艺术形象充满了对祖国、对生命以及对诗歌艺术追求的热爱。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动的大时代中,当人生面临社会现实困境时,如何努力把个体生命融入时代的知识分子实践者和思想者形象;以及当诗歌艺术面临被挟制的创作困境时,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流中坚守艺术信仰、保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形象,以期揭示辛笛作为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彰显出的精神形象内涵及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4.
赫剑梅  马忠才 《前沿》2015,(2):91-93
"中华民族"是近代历史上民族主义话语建构的一个民族实体。在历史叙事中,其内涵与外延多次发生变化,最终被发展为包含国内各民族及海外华人的民族概念。当代社会,为了积聚合力,维持稳定和繁荣,国家话语不断加强"中华民族"的建构,其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建构论视角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及其当代话语,尝试以民族学视角评析国家话语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82年前的"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他们对于中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新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当年知识分子的批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徐邦俊 《求索》2012,(12):165-167
现代汉语格式"大X的"与后续话语构成一个构式。"大"与"X"具有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大"的原型语义"空间量多"指向说话人对"X"的主观情态。构式的整体语义为:X被说话人标记,其某个特征语义按照说话人的认知心理被凸显,并作为后续话语的语用预设,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大X的"与后续话语之间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湘潭市"火箭提拔"27岁副县长一事终于画上了句号。当事人徐韬被湘潭市常委会提名免去湘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职务,此前,"火箭提拔"事件中六名相关干部已被追责,分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诫勉谈话、批评教育等。有关部门对于这一干部选拔任用过  相似文献   

8.
不惑之年致残的尹玉林,白手起家创业20年,目前年营业额逾8000万。媒体的眼中满是身残志坚的故事,读者的逻辑也往往会被这样的话语所牵引,这里有一句潜台词:"身残者"若是"志坚"很不容易。在唐汉眼中,"志坚"是一个人的秉性,与"身残"本挂不上钩,成功是商人的"眼界"、"机遇"、"手段"杂糅的产物,我们只是因为"残疾"而在万千的商人中注意到了尹玉林,但  相似文献   

9.
<正>"妇女能顶半边天",源于民间"妇女是半边天"的俗语,由地方妇女群众在"大跃进"中提出,经由全国妇联和高层领导人推广后,转化为一种关于妇女解放的国家话语。作为形容新中国妇女地位提高的一种惯用语,"妇女能顶半边天",可谓家喻户晓。这句话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的伟大实践,被视作毛泽东时代妇女大解放的经典话语,影响至今。坊间长期流传,"妇女能顶半边天"由毛泽东提出。然而,翻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论语》、《孟子》中相关思想的诠释,能够理解儒家的"行道"精神。通过孔子的身体力行,"行道"精神开始注入儒家的传统之中,孔子所说的"无可无不可"集中体现了这种"行道"的精神,孟子则直接继承了这一精神,并予以完善和发展。由于孔、孟二人的努力,"行道"精神最终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一面,从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得以继承与发扬,而"行道"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及其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肖明君 《创造》2014,(7):69-69
正一直以来,"官本位"思想形成了对"一言堂"的默认。《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原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免职。广东一知名城市规划师批评该"出事官员"不懂常识,规划疯狂又狂妄。一位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说:"每个领导都有不同的眼界、思维甚至利益,一般不会延续前任的……"城市规划,本来是一门正儿八经的科学,细致的勘查、详实的数据,反复的论证、严格的审核、多方专业意见的汇总…..这决定了规划就是一个专业活、技术活,是业内人士的话语领地。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2011年4月23日-2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文化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近30位学者对文化批评进行了学理性的探察,就当前一些文化热点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文艺研究》杂志社方宁编审在致辞中提出,当代社会缺少文化批评的声音,批评没有承担它应当承担的作用,因此,应该认真研究"道义"在文化批评中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指出,批判性是知识分子的属性之一,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不应脱  相似文献   

13.
肖琴 《湖湘论坛》2010,23(5):24-28,43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大众"具有多重内涵。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中寻找它的意义之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与斗争视域中,"大众"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大众"意味着生活世界;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中,"大众"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性取向。  相似文献   

14.
30年代,伴随着国家权威话语和民间大众话语的渐趋喧闹,文学中的现代知识分子话语逐渐黯淡微弱。张天翼的小说以知识分子话语对于民间大众话语的模拟发声,隐曲地传达了知识分子话语的深刻内容,同时成功摸索出一条知识分子话语言说的曲折路径,使现代知识分子话语在不利于己的强势语境中保持了自我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正>"睡狮论"源起于西方基督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相似文献   

16.
当下社会的符号表意过于复杂和泛滥,不是让人的身份更自由,而是要求当代人采用更多身份乃至异己的身份,整个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面临符号灾变的危机.当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并存被用来证明商业化俗文学与先锋文艺可以同流齐驱,后结构主义的“解构”被用来证明“五四”启蒙话语和20世纪80年代人的“主体”价值惨败,后殖民主义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理论被用来证明“中国特殊性”以放大本族传统,文化批判的声音就显得柔弱无力.赵毅衡在其新著中以他一贯的“形式-文化学批评”路径,强调知识分子应坚持真正的文化批判,以填补符号泛滥与意义匮乏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17.
在1927年以后的近代中国的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倾向于三民主义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和无明确立场的知识分子的重叠共识。这些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名号,也形成了一些总体上的概念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安排。1927年以后中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生态助推了追求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自由知识界中的蔓延高涨。这股思潮总体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但在它的集体共识中所呈现出来的工具化、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也埋下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8.
在1927年以后的近代中国的自由知识界,"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些倾向于三民主义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立场的知识分子和无明确立场的知识分子的重叠共识。这些不同立场的知识分子共享一个"社会主义"的名号,也形成了一些总体上的概念共识,即社会主义是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平等"为核心价值的学说;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安排。1927年以后中国两极分化的社会生态助推了追求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思潮在自由知识界中的蔓延高涨。这股思潮总体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胜利,但在它的集体共识中所呈现出来的工具化、实用化的思维倾向也埋下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9.
王志章 《思想战线》2011,37(2):44-49
战略知识分子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诞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坚持问题导向,站在全球高度,以全新的思维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谋划未来的图景,是国家重要的"智库"和"思想库"。有别于传统的知识分子,战略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些鲜明的基本特质,如全球的思维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力,构建国际话语体系主导权和领导权的推手,以及高效运作的社会服务力等。这些基本特质的形成既需要作为主体的自我修炼,也需要社会营造的良好环境。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成就中国战略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旧時代知识分子恥谈利,"君子谋道不谋富".当代知识分子有相当长时间怕谈利."利"曾被看成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如洪水猛兽一般.当然这是过去的事,属于"诬陷不实之词".如今平反了,但事情却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光商人谈利,工农兵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