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朝霞  亢莹 《世纪桥》2012,(3):18-20
调查显示,民办高校学生对当代社会思潮了解以及社会思潮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影响都较全国高校比例要高,但与全国高校学生状况大体一样,知之不深,一知半解,影响是非主流,但民办高校学生对某种社会思潮的一些错误观点有较高认同度,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民办高校学生接触社会思潮虽有猎奇性,但更多学生接受社会思潮是因为其现实针对性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引领民办高校学生认识社会思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影视及娱乐活动等感性形式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应依据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和特点,开展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通过有效的党建工作,吸引学生"站在党旗下",从而自觉、有效地抵制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文化自觉以后,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表现出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和更加主动的行动。一是思想上的主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认识上的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是行动上的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态度上的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观念上的主动:文化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立足现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我们的一项重要社会课题。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新形势和自身优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普通大众转变为政治过程中的重要行动者,是现代世界有别于传统社会的显著标志。大众行动不仅作为社会现象而存在,而且还作为民主研究的对象而存在。在现代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具有心理学色彩的理论取向占据突出地位,它采用社会中心主义的分析路径,考察社会变迁对个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对国家作用的充分论述,政治制度与大众行动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后工业化意味着人类历史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启,也意味着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如果说工业社会中的社会治理是制度导向的,那么在人类即将走进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将会造就出一种行动导向的社会治理模式。政治不仅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的和主导的部分。工业社会的政治是民主政治,经典性的民主也可以说是制度民主。在20世纪后期,因为社会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化,制度民主显现出了不适应性,因而出现了协商民主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等试图弥补制度民主缺陷的新主张和新设计。但是,由于社会治理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致使这些新的设计都无法真正得到实施。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来的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意味着我们将遭遇更多偶发性的事项,制度的刚性决定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无力,反而会形成阻碍。因此,社会治理应当实现从制度导向向行动导向的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意味着社会治理从规则依赖向寻求道德支持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经过对目前有影响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梳理,发现这些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主要持有的是一种原子主义的视角.较原子主义视角而言,社会资本视角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其独特之处.因而,在管理学的热点领域掀起对原子主义的弃置以及重视社会资本视角的热潮,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也应从原子主义的视角转向社会资本视角.  相似文献   

7.
“单位社会”的瓦解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新型共同体的呼唤。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建构无疑是一次构建城市新型共同体的探索。它不仅建构了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间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体化与社会化的融合,而且还推进了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与公共精神的有效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城市新型共同体的社会复合主体仍有着一些需要讨论与解决的问题,如社会系统分化、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组织成员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8.
探 讨制度变迁动因的理论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两个概念 :制度与制度变迁。“制度”一词一直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它的定义不下数十种 ,其中比较公认和一致的观点是把制度定义为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一般根据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性质和活动领域可将制度划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制度变迁一般是指制度规范的结构与功能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它所表征的是社会规范的客观运动状态及其事实陈述。实际上 ,制度变迁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人们的主观选择相互作用的产物。我们根据…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使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对“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的精神承继与创新发展,二者的内在同一性主要体现在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渊源、蕴含了共同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共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三个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新时代要求,主要凸显了四个层面的实践逻辑,一是更加丰富了党服务人民的内涵;二是更加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中心地位;三是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人民被赋予了更宽泛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社会认同理论和MEIM量表,通过对2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互联网使用行为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表现出较高的文化身份认同,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向行为逐步递进的过程;互联网使用行为与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效应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和强化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关注个体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基础之上,因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12.
在消费社会当中,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文化与工业生产和消费紧密结合,成为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一部分,通俗文学是消费社会的产物,又同时推动着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当中的传播。文章以台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文学杂志《皇冠》为案例进行分析,考察台湾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中的消费文化倾向,以及文学在消费社会当中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因应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境遇,除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纷纷登场。它们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由此也使得当代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这方面的最新研究主要围绕基本理论、路径机制、变化转型以及结合现实诉求展开,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也有亟待深化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把握中华文化特质,是承接文化血脉、提升文化自信的前提。中国传统文化将天、地、人视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训练和政德养成系统,有效满足了大众对廉政文化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私德与公德、政德之间的紧密联系,赋予了官员推行廉政的强大力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当前,必须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特征,探究其固有的叙事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感、流动感、道义感、通透感、力量感,展现文化灵性,发挥文化智慧,铸就新时代文化新高地,弘扬中华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5.
乡村自治反映了国共两党共同走过的一段思想历程。这段历程清楚地展现了国共两党的自治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半正式乡村治理格局发生碰撞的思想轨迹,以及两党隐含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路线的国家主义诉求。以平民民权为理想或口号的乡村自治,既不能实现国民党重建乡村秩序、摆脱政治危机的企图,也不能彻底满足共产党自下而上重组和控制乡村政权的诉求。它的客观作用在于扩大农民运动的阶级动员效应,成为阶级斗争的杠杆,最终开辟了中国苏维埃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葡萄牙人于1553至1557 年间抵达澳门进行贸易前,这个小岛已有华裔居民。16世纪中开埠时的澳门只有两平方公里多,且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约三个世纪内,港口城市的面积并未获得很大扩充。后因利润数以倍计的生意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葡萄牙人,也令许多中国商人闻风而来,澳门固定的房屋日多,形成街道,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在当时甚具规模的城镇。  相似文献   

17.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以新的高度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条红线,其现实价值体现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系列文章中热情赞美青年,认为青年是社会进化的推进剂。由于时代需要青年树立科学责任观,他希望青年在思想上除旧布新,生活上能引领潮流,能够弘扬新道德,承担社会责任。陈独秀对青年社会责任观的论述具承上启下过渡性、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统一、关注女青年并鼓励女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本土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历史,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伴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发展繁荣,激励鼓舞人民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20.
王彩丽  樊鑫 《世纪桥》2011,(9):13-15
随着社会的进步,"走向学习型社会"无疑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知识爆炸",也必将使学习力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党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指引下,重庆在"314"战略目标中提出,要率先在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把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充分显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在整个重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一座座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无疑成为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分析,为构建学习型涪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