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公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开拓与进取的化身,也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力量的泉源活水。炎黄二帝巨型塑像,以山为体,建造在河南省郑州黄河岸边的向阳山之上,高106米,把黄河文化、土地和炎黄巨塑揉合在一起,以体现出大地的力量,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为根基的,从民族精神的引领性来看,民族精神是民族前进的旗帜,在任何历史时期,民族精神都处于该民族意识形态的前沿地位,以整个民族的共同利益为核心纽带和精神激励,引领民族在艰难困苦之时百折不饶,在强盛发展之际不乏忧患,是整个民族前进的旗帜和团结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炎黄二帝巨塑动工日前,海内外炎黄子孙盼望已久的炎黄二帝巨塑已破土动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思远在开工典礼上致词。他说,炎黄二帝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感情的支柱,由此而产生的强大向心力是坚不可摧的。不仅为海内外炎黄赤子和...  相似文献   

4.
笔者到汝阳西泰山采风,偶然接触到了该山区关于炎黄二帝的民谣、民谚,这些被称做“炎黄谣”的民歌,鲜活生动,朴实自然,可读可唱,可赏可诵,可咀嚼,可品味,可触摸,可感知;它像一块神奇的棱镜多角度地折射出了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首先,炎黄二帝是百姓心目中的保护神。炎黄二帝是人类文明的初祖,丝麻的制作、五谷的种植、房屋的构建、车辆的发明……使人类的衣食住行有了初步着落,生存有了最基本的保证。有一首民谣是这样传唱的:“炎黄笑,是吉兆;炎黄哭,不收谷。”“炎黄并肩坐,百姓不挨饿。”“炎黄瞪眼看,不是发水就是旱;…  相似文献   

5.
一对炎黄文化,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指的是炎帝与黄帝时代的中国文化。但又不仅指炎、黄二帝活动时期的文化,而应把炎黄二帝所承传的文化及其后裔所创造的文化也包含进去。因为这是由炎、黄二帝开创的文化的继续与发展,理应包含在炎黄文化之中。这样,我所理解的炎黄文化,包含了从炎帝之前到夏禹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到了商代,由于产生了奴隶社会,这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4)
<正>●春联●年菜●庙会●祭祀●灯会隔不断的文化隔不断的亲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它对于国民在思想、行动、文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可以让同胞找到归属感,更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海峡两岸来说,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是两岸之间最重要的纽带。刚刚过去的农历新年——春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百节之首",可以说是两岸共同的、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更蕴含着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爱国统一战线始终是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致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的古代史和考古学的角度,怎样看待我国世代相传的炎黄二帝事迹,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课题。众所周知,司马迁的《史记》始于《五帝本纪》,而《五帝本纪》开篇就是黄帝的史事,也提到炎黄二帝的关系。这样重要的记载,我们是不能忽略过去而要进行认真研究。可是在几十年来疑古思潮盛行的时期,炎黄二帝的事迹几乎被全部否定了,普遍认为是子虚乌有,摒之于历史研究的视野之外。因此,我们谈及炎黄二帝,也必须从疑古思潮的评价说起。疑古思潮从起源上说,可追溯到19世纪末,也就是晚清的时候。当时人们正向西方寻求真理,对旧的传统观念包括对…  相似文献   

9.
<正>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文明始祖与民族共同体的分合及扩散中华民族起源的人类学基础发生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群体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原生形态,从史前文化所反映的时空的巨大模糊性可以对民族起源有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认识。神话与传说所衍射的“史影”,是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附丽于炎帝、黄帝的诸多神话传说,将其直接拟构成中华文明的始  相似文献   

10.
历史回放     
《协商论坛》2008,(4):46-47
率先持续深入地展开炎黄文化研究——历时20余年完成炎黄二帝巨塑——省级举办黄帝故里拜大典,这是黄帝故里人民为弘扬、传承黄帝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炎黄文化研究与弘扬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邓小平、陈云专门题词,薄一波、彭真、万里、萧克等领导同志,要么亲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要么亲临河南关注过问炎黄文化研究及二帝巨塑的进展情况,李长春、李克强同志主政河南时均对弘扬黄帝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许多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之付出了忠诚与心血。此组图片就是对这一定格了的历史过程回放,让我们记住并永远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是一个有着极强自尊、自信、自强情感的民族。维系和凝聚这种情感纽带的,就是爱国主义这面大旗,这面旗帜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海内外全体炎黄子孙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新时…  相似文献   

12.
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来看待的关键,是证明组成它的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即内在统一性),并澄清其一体性的核心义涵、形成的历史纽带和维系的根本观念。因此,中华民族一体性的核心义涵是国家政治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形成的重要纽带,应该是在民族与民族、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起中介、缓冲作用的"混血"民族及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一体性的长久维系,在深层次上须有国家统一稳定观念、民族平等团结观念、思想多元通和观念和文化多源共建观念。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是凝聚海外“三胞”的思想基础刘熙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这种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它不仅是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而且也是团结、凝聚台...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领土主权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凝聚力能否维系及实现更新。中华民族在钓鱼岛领土主权"争端"问题上所展现出的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与行动,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精神更加凝聚、精神纽带更加稳定、聚合力不断增强、凝聚张力不断拓展、核心支柱愈加巩固,推动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机制的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抗震救灾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是"我们是谁",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最深层的基础.积5000年文明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正视和珍惜并努力丰富和升华自己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祖国的富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爱中华民族、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李旭 《今日民族》2014,(8):14-15
<正>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龙阳崇拜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德昂族有崇拜"龙"的传统,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茶的后代,其龙阳崇拜源于中华民族龙文化和德昂族茶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龙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龙阳的形象已深入到德昂族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甚至把龙的形象穿在自己身上,跳龙阳舞、过龙阳节、祭祀龙阳这对始祖。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就是创造、奋斗、团结和梦想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东方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之源;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大力弘扬这一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牢精神支柱,为人民群众干事创业增添精神动力,为巩固和谐稳定局面提供精神纽带;弘扬这一精神,必须将其升华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并与伟大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的灵魂和感情的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 ,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形成民族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黄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根基和内在需要。加强炎黄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使炎黄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增强兼容性,推进创新性,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