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其松 《前沿》2011,(13):8-11,111
对于霍布斯的经典名作《利维坦》的研究源远流长且成果丰硕,不过国内学术界较少从霍布斯本人的心灵活动角度解读他和他的《利维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霍布斯的生存处境以探寻他写作《利维坦》的主要目的,即《利维坦》的核心主旨。本文认为,身处内战的霍布斯希望找到内战的原因并提出解救之道,以期走出内战获得和平。这即为霍布斯的"问答逻辑"。  相似文献   

2.
董长城  敖翔 《传承》2011,(30):67-69
"利维坦"作为霍布斯式主权国家学说的代名词,在政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利维坦"是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产物,因此有必要从契约论的视角对"利维坦"加以研究。按照契约论的一般理论结构,将从契约的基础、契约的缔结两方面去考察"利维坦"诞生的必要性、合法性。在经过以契约论为线索的分析与研究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旧时代冲突在"利维坦"上打下的烙印,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并指出研究"利维坦"对于现代国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勇 《人大研究》2008,(8):F0002-F0002
“利维坦”(Leviathan)是《圣经》中述及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名字的音译。霍布斯借此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当然,霍布斯只是推翻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而代之以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并且未能将由人民契约产生的国家——利维坦纳入到完政和法治的框架之内。麦迪逊在其《联邦党人文集》中对利维坦(广义上的政府)的现代角色作了一个精彩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武晓磊 《人民论坛》2015,(8):216-217,24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建立在他对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理解上,其基本原则是个人主义。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造"利维坦"却拥有不受制约的最高权力和绝对权威。这一看似矛盾的理论逻辑使霍布斯被誉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创始人"。文章以霍布斯对人性的理解开始,从国家产生的原因、方式、特征等方面阐释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政治逻辑,以便更好地理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敖翔  董长城 《传承》2011,(31):56-57
霍布斯是一位有着独特地位的政治哲学家。他的学说既被重视又遭诟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将"主权者"放在不受约束的至高地位上,并赋予其无无限的权力。霍布斯从主权者存在没有前提条件、"授权"行为赋予的合法性、主权者利益与人民一致三方面为主权者的绝对与全能辩护。经过针对《利维坦》的分析后可以得知,这套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本质上是互相矛盾不合乎逻辑的。事实上主权者的存在并非绝对,只是相对的。在对霍布斯语境下的"主权者"进行批判的同时,亦应客观地看待其在构建政治秩序问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德性与契约:欧阳修与霍布斯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琼  宋玉波 《求索》2012,(4):198-200
欧阳修《易童子问》所表达的以德性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自然哲学为基础,他以德性为依据将社会成员分为三个层次,认为有德性者是社会命运的维系者。相比之下,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提出了以契约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对于西方近现代以来的政治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论文最后指出,对于理想的社会构建而言,单是德性或契约都是不充足的。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自然化”不是马克思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哲学家A﹒施密特虚构了所谓马克思"人的自然化"命题,意在制造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对立。依据这一虚假命题,施密特主张马克思有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而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相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的人化"的反命题是不成立的,马克思没有与恩格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在自然观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郑朝波 《新东方》2001,10(6):47-51
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包含更多的现实性,他以人为基础来说明国家的形成。从自然状态到社会契约,是私欲与理性相互冲突的结果。霍布斯揭去了国家的神学性质,但他的国家学说根本上是错误的。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说是绝对君权论的根据。霍布斯绝对君权论的产生具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与个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凯尔森的宪法思想根植于其法哲学背景,特别是纯粹法理论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规范的层级结构理论与基础规范的概念。而施密特对凯尔森的批评、对这些批评做出的回应,是理解凯尔森宪法思想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的争论中,存在着部分政治宪法学学者对施密特不成功的“复活”,以及规范宪法学学者对凯尔森一些基本命题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以自然权利论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为现代性的西方秩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说他无愧于“近代政治哲学创始人”的关誉。列奥·施特劳斯对霍布斯的研究可以说是终身的事业,笔者基于施特劳斯早年的作品《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及其将近二十年后的成名作《自然权利与历史》及《什么是政治哲学》中关于霍布斯部分的论述,意图经由施特劳斯独特的的解读视角,全面深刻地理解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论。  相似文献   

12.
自然观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来引起人们诸多争议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支持者有之,但批评也不少。本文主要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文本,揭示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内容,追问“自然辩证法”概念的由来,深入分析施密特对恩格斯自然观所作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人是真正的主体,是目的而非手段,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联合并建立秩序,由此产生了政府。政府作为人民信约即权利转让的结果是服务人民的工具,它没有也不应有独立于人民利益之外的利益,它的功能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保障人民通过合法的劳动致富。政府与人民利益一致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现代政府要努力逃避"利维坦魔咒"。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方法论上的长期对立严重影响了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尽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哲学方面的原因则是根本而深层次的。“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哲学以及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社会学“方法论集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以及社会学“实证的方法论”与“理解的方法论”之间对立的根源。因而从哲学角度探究社会学方法论对立的根源,对于从深层次上消弭对立,从而促进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汪堂峰 《现代领导》2011,(12):44-45
别具一格的政坛之路 现年45岁的托宁-施密特出身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伊绥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经济学教授.母亲则是一名办公室经理。中学期间,托宁-施密特就非常关心政治,并创建了一个名为“和平伊绥”的学生社团组织。带着对政治的这份浓厚兴趣,托宁-施密特1986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政治学,并对欧共体政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霍布斯在构建其政治哲学时指出,在国家建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不断的战争状态,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之中。因此有人说,在有效保护个体生命的国家建立之前,每一个为保全生命而疲于征战的人,犹如身处狼群之中。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设定,在其  相似文献   

17.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18.
理解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霍布斯将人的自我保存视为其最高目的,建构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理论,而洛克则以财产权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进行了改造,二者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卢梭意识到财产权所引发的不平等问题,黑格尔进一步在概念发展的辩证逻辑的意义上把握财产权概念与市民社会,并将卢梭的“公意”上升为自在自为的理性国家,从而共同开辟了关于财产权批判的政治哲学这一研究进路。马克思对两条思路的关系都是双重的,他既吸纳了霍布斯、洛克思路中对人的欲望、需要和感性活动的肯定,超越其对私有财产的保障而走向财产权批判,同时也批判性地超越了财产权批判在近代政治哲学中的表现,开显了政治哲学研究的新的路向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霍布斯(1588—1679)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著名代表之一。出身于牧师家庭,长期任贵族家庭教师。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因拥护君主专制制度避居法国。霍布斯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人们最初生活在无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20.
李淑霞 《青年论坛》2007,(5):133-135
在王安忆的小说中,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体与社会整体的矛盾与对立.这种个人主体与社会整体的矛盾与对立,首先表现于个人欲求与文明秩序的矛盾与对立,其次表现于个人理想与时代现实的矛盾与对立.王安忆对人的现实困境的揭示和批判不是紧张激烈的,而是平和温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