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强基固本、价值引领的灵魂课程,思政课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课程目标,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高校意识形态稳定的新要求,积极主动地回应高校网络舆情。一是要坚持斗争精神,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二是要坚持思想引领,善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三是要坚持使命意识,巧用抗疫精神坚定"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2.
张妙珠 《前沿》2014,(9):157-159
目前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方法传统单一、课程开设时间与课时设置不够合理等原因已在一定程度上限入了困境,难以实现应有的实用价值。笔者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从实用主义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达到学以致用、以服务实践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陈德明  祁金利 《前沿》2010,(5):132-134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系统化、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主渠道。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就业指导课程性质特点与就业指导实际,建构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在内的大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荣洁 《传承》2012,(6):14-15,9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高校面临着被弱化的严峻挑战,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的强势渗透,另一方面是国内社会转型期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高校的影响。为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我们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性、拓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回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张月  张慧 《前沿》2014,(11):178-179
个体的意识形态形成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不是自然而言形成的,需要外部的灌输,但这种灌输不是硬性的,因此如何实现有效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在对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从具体操作层面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效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有效输送渠道。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德育途径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德育与其重视高校德育途径的探索密不可分.美国选择了全面主义的德育模式,对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进行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德育实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拓宽了高校德育的途径.分析美国高校德育途径的特点,汲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对创新与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基于统一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创业教育统一标准体系,本文多维度考察了中美两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创业教育的"组织支持"、"质量控制"、"延展活动"方面,中美两国高校差距不明显,但是,在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教育师资"方面,中国高校距离美国高校还有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8.
美国建国后所采取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影响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早期美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特点包括:对旧世界"隔岸观火",积极利用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坚持原则立场而又不失灵活态度;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综合运用;注重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打造等。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周边外交策略及其所带来的这些启示,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实现"三全",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加强主阵地建设需要重点考察和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强化马克思主义对其他学科的引领与加强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全员育人;以铸魂为目标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实现全过程育人;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实现全方位育人。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改革发展与经济安全的强力保障。进入新时代,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围堵、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以及网络信息化的侵扰,高校意识形态遭受到严重的安全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应从"明确定位、阵地建设、理论武装"三个维度发力,寻求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1.
青年群体历来是社会转型变革与多元思潮激荡的矛盾爆破口、突发点,同时也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助力。新时代,社会风气日益开放,高校学生思维方式上的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这使传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缺陷日益凸显。同时,受社会转型阶段的矛盾升级、多元传播手段的更新换代、校园传教活动的隐匿发生与高校的监管缺位等多方面挑战,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这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具体包括:对意识形态教育主观排斥,滋生“三不”现象;对意识形态学习存在虚假方式,产生“三化”行为;对意识形态本质歪曲解读,形成“两论”现象;逾越意识形态底线思维,“三大虚无主义”思想泛滥。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问题有着独特的发生方式与影响,必须分类归因,方能对症下药。实施“方向明确、方法创新、体系完善、全员参与”的应对策略,是做好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关键。高校应做到坚定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方向、创新意识形态内容传播方法、拓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改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只有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外语教育作为重要的专业及通识教育课程,存在涵盖面广,受众多的特点。在外语课程里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师德建设、纯洁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面临境外敌对势力的恶意网络攻击、宗教的非法网络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部分师生发表不当网络言论等挑战。其原因主要是由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高校师生筑牢正确意识形态的能力参差不齐等因素造成。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应对的关键在教师,基础在教育,抓手是现代信息技术,核心是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有效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相似文献   

14.
周芳  任怡 《人民论坛》2021,(5):156-157
随着市场经济深度推进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思潮在各种外壳的包装下涌入校园,对高校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造成冲击,凸显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因此,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从多维度坚决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网络渗透的背景下,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微信争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严重冲击,使高校掌控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在微信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制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工作方案,探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实用主义在美国政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美国政治中的实用主义,善于妥协,灵活变通,谨慎明智,使得美国在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这种实用主义抛弃了明确的意识形态和伦理原则,考虑问题容易限于眼前利益,也存在明显弊端。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西方"利己性"的经济模式、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国内外思潮的碰撞等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着重要影响,我们应从引导大学生利益需求、构建意识形态教育机制等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美日学分制模式解读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学分制形式多种多样,学生选择灵活多变,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选择,文、理、工相互渗透;日本的学分制也比较灵活,学生课程选择权较大,实行学年学分制和学分互换制,重视普通教育课程。这两国的学分制逐步形成各自的模式,它们给予我们启示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因素在美国对外政策中有着重要地位,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念,是美对外政策重要指导思想。从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的历史考察分析中,可知美国意识形态因素的特点:即扩张性、顽固性、多元化的统一以及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响美国意识形态有两个因素,即国家利益和政治文化。国家利益“民主化”的界定已经决定着美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政策中的地位。美国“清白无罪”、“乐善好施”、“例外论”等独特的政治文化对美加强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的分量起了巨大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形式灵活多样,就业主体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在灵活就业选择的倾向性与实际就业特点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高校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等四类因素对大学生灵活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