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群体性事件高发,在完善立法的同时,确保行政法治是治本之策。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准确、政府决策参与的广泛民主、行政执法过程的合理合法、行政救济途径的畅通有效、行政问责结果的公正严厉五个方面入手,能够形成规制行政的法治链条,有效预防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同时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应对,有效化解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2.
群体性事件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难题,学界虽多有论述,但远未形成有共识性的结论性意见.从行政法治的角度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我国压力型体制下的维稳等政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应当增加行政对公民需求的回应性,转向以协商、合作为主线的合作治理模式,即立法上的合作、执法上的协商、救济上的协同.此外,司法改革中,提高法官的执业水平,坚守司法终局原则,以提升整个法律体系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革,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我国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问题。从法治的视角考察,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群众法治基础缺失、公民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矛盾化解机制不畅通、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等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因素,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群体性事件基本都是长期积累或者是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高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令群众不满而形成的。加上群众的维权时常得不到保障,于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寻找问题的解决。应该正确认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充分重视和积极加以预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态势严重威胁着我国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传统的维稳思路和工作方式难以有效化解,甚至会出现与“维稳”相左的结果。要从根本上遏制和预防我国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按照法律规则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冲突纠纷。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的增多,使人们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的展开而忧虑.和谐法治无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法治的展开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谐法治是一种承认差别事实,以差别对策应对,旨在平衡、协调、整合差别的艺术.和谐法治作为一种新型法治,应超越形式主义法学观的旧思维,真正在实质主义法学观的指导下,立足社会本位,通过差别衡平化和衡平差别化,推进社会福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应急管理实践中,主要存在协同治理、合作治理两种模式,而协同治理模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在已有学术研究中,将协同治理、合作治理不加区分甚至视为相同模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协同治理、合作治理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在主体地位关系、治理手段和治理价值取向方面却存在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有别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治理,比较适用合作治理模式。实现合作治理模式需要从五个方面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公私协商合作为特征的协商治理模式的兴起,传统行政法理论均出现了对现实解释的困境。因而需要以协商民主为理论来源、公众参与为实践引导,重新探讨协商治理的行政法研究范式。协商治理在行政法上的逻辑起点在于平衡理论,且具有宪法上的原则依据,其在"行政——公众"关系的法治结构安排中应遵循关系与利益平衡、服务与管理有机协调的行政法治逻辑,并最终在模式实现上符合协商行政程序参与、公正、理性、经济等行政法治规律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社会转型促进了行政法治理念的发展,也随之引发了行政方式的转变。其中,行政协商作为一种注重公民主体意志与权利的表达,强调行政治理活动中主体间性的彰显,追求公民权利和现代法治秩序在公私合作互动过程中实现的行政方式,集中诠释了民主行政、服务行政、平衡行政及程序行政等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行政协商是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催生的典型行政方式,推进行政协商的广泛应用乃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行政协商的推行尚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立基于理论挖掘,注重于主体协商意识与能力的培育,着力于相应制度机制之建构与强化,将成为推进行政协商融入行政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现代行政法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由于社会转型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而导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以博弈论的视角来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可为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发生的事件认真分析和客观探讨,从事件的特点、原因、预防、处置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既与我国社会转型造成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等原因有关,也与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不力有关。地方政府应树立危机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化解矛盾,不断提升预防和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由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最常见的一种公共危机事件,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具有主体多元性、形式多样性、目的明确性、规模可控性等特点。治理由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应当立足源头治理,关注民生,注重协调与配合,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政策网络的视角,分析江苏启东事件中各政策网络主体的立场、策略、互动关系及其治理思路。在议题形成期,府际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生产者网络互动频繁,与议题网络互动较少;在冲突对抗和沟通对话期,议题网络是政策网络的中心点,与府际网络互动频繁,生产者网络被边缘化;专业网络代表科学,但容易内部分化。因此,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需专注于议题网络与专业网络的支持,严格考评生产者网络,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重塑社会信任、强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经济人假设”为视角,以“靖西事件”为个案,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政府、企业和民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至上,忽略环境保护;企业社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责任缺失;民众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民众信息不对称是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政府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与环境保护;健全民众环保利益诉求渠道;完善处理环境群体性事件相关立法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并把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尤其是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坚定目前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价值目标,诊断目前群体性事件预防化解的现实困境,探寻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有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蝴蝶效应”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上的启示是,公安机关应着重从源头下工夫,寻找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初始条件,保持敏感度和警觉性,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思想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近些年的集中式爆发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在于:利益的分化和冲突;利益分化引起的社会分化和社会阶层固定化;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相对剥夺感;公民权利意识增强与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之间的矛盾;情绪化倾向地传播,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新媒体无形的渲染和强化作用。基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探析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路径:采用开放式决策的方式;重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特性;拓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出台和完善相关追究事件主要责任人、参与者的公共政策;实现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