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与媒体话语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加辉  袁鹏 《求索》2012,(8):164-165
现代社会的话语体系是和大众传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面上看,大众媒体的活动是在进行信息传播,而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是要达成意义的理解。因此,媒体总在建构一些话语并通过这些话语来传播某种意义与价值进而影响受众。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媒体的话语传播策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城市话语",传播城市文化;倡导"亲情传播",发挥地域优势;拓展公共空间,实现"人城互动"。  相似文献   

3.
刘宇红 《前沿》2012,(7):176-177
在多元文化的时代,处处都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文化与语言有待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跨文化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外语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教学中采取具体有效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顺畅交流成为以语言与非语言为途经、以文化为环境的一种信息传播,从而更有效、更全面地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边铀铀 《人民论坛》2021,(8):107-109
跨文化传播意味着文化的良性互动,旨在构建不同群体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这种流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向的传播、认知与交融。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实现国家形象的正向传播,具体演进路径应当分三个层次展开:就逻辑起点而言,应以"融通中外"打造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体系;就形象定位而言,应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形象框架;就传播基点而言,应着力增强中西文化间的共通性元素。  相似文献   

5.
王潞 《人民论坛》2010,(11):130-131
近年来,河北省的旅游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属性、特点日益凸显。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这必然会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河北省的旅游产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旅游发展中的"跨文化"属性、特点日益凸显。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采取科学合理的跨文化发展战略,使不同的文化得到有效的交流、传播与融合,这必然会促进河北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传播能力是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基础和前提,跨文化传播影响力是跨文化传播能力的结果和体现。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集中体现在由基础层级→传导层级→结果层级所对应的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文化展示能力、媒介传播能力、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等五个维度和相应指标及整个传播过程中。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评估体系是其质量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孔子学院质量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具有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是构成一个民族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的英文报纸别具特色的文化报道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文化解读在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文化内容在英文报纸中仍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传而不通"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为了进一步强化其文化价值与话语影响力,英文报还需进一步完善话语策略,如调整报道的角度,突出人文视角,并加强针对西方低语境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国家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但是由于各国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跨文化交流效果不甚理想。新时代,跨文化交流需要确立"普遍平等""尊重差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使跨文化交流能够在平等、互惠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偏见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问题。语言可以微妙地反映和维护内群体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遗憾的是,跨文化交流学对此还未见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语言学理论的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研究的是内群体在维护和传播外群体刻板印象的语境下,心理过程(认知的和动机的)与信息的语言表达形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旨在对群体间语言偏见理论的哲学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发展应用做一个较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并指出该理论对研究跨文化语言偏见的启示意义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24日,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召开主题为"世博热与中华文化"的学术年会.庄晓天会长等来自上海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学者与会,常务副会长丁锡满主持会议. 上海世博会活动部副部长金涛作了题为"回眸世博会--来自184天的文化观察"的主旨报告,他对世博会成功举办的历史价值、传播理念和文化成果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并谈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世博会的舞台上弘扬、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技术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跨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边界模糊化、传播立体化等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传播思维僵化、内容符号化、模式单向性、渠道滞后性等表达困境。对此,要抓住融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在转变跨文化传播思维、强化"内容为王"理念、创新双向互动传播模式和丰富传播渠道、挖掘民间传播力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持续互动的过程,面对不同交流主体的多元文化背景,我们要充分把握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外界文化认知的时序性,坚守文化安全底线,遵循文化传播规律,构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把牢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传播话语权,讲好融贯中西的"中国故事"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有重要意义。中国面对东盟国家的话语国际传播存在明显短板,需要通过正视差距、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传播战略、完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等路径进行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管理能力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的能力.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常常直接严重影响到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的跨文化交际与管理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管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我国对外交流工作的观念和方式更加务实和灵活,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逐渐加大。越过跨文化障碍,精选文化传播内容,更新传播方式和创新传播媒介,培养高素质的语言文化传播主体,提升汉语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实施合理的话语转换,实现异质文化之间的良性交流与互动,是实现中华文化更好更快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深刻认识中外文化传统习俗、语言交流习惯和文化消费心理的差异,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在系统了解国外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中国话语的合理转换与创新。进行合理的话语转换,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国际化处理、艺术化演绎和现代化传递,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遵循,以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为重要平台,以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翻译为关键环节,以高层次对外文化交流队伍为人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杨红燕  敖练 《理论月刊》2014,(1):97-100
"第三文化"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尤西姆(Useem)借用英国史学家斯诺的"第三文化"概念并引入跨文化传播领域。文章通过对"第三文化"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来源、内涵以及该视角下的相关研究进行批判性解析,指出"第三文化"是多元文化体系中差异与融合双重驱动的产物,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伦理观构建、文化与交际的关系解读等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对"第三文化"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薄弱之处,期待更多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