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统计,古往今来写过王昭君事迹的比较著名的作者有近500人,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描写王昭君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记载或评论王昭君事迹的历代著作有300多种。缅怀和歌颂她的名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庾信、李商隐、蔡邕、王安石、欧阳修、耶律楚材等;近现代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臧克家等。50年代,周恩来总理以呼和浩特生产的“昭君黄酒“宴请中外客人,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当代昭君“;60年代,董必武副主席谒昭君墓,诗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故事不但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越南、朝鲜、日本也广为人知,近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亦日益引起重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游牧民族之一,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周时称鬼方,后又称混夷、獯鬻、猃狁;春秋时称戎、狄;战国后特别是秦汉以后称匈奴或胡。匈奴人“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平时以畜牧和狩猎为生, 遇有战事,跨马出征。他们甲胄轻便, 身体健壮,勇猛异常,往来迅速,出没无常,用复合骨片制成短而有力、便于骑兵使用的弓,以善射闻名;近战中用马刀和长矛。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袭扰,西汉武帝时期遭到打击,元气大伤,于西汉晚期发生分裂, 呼韩邪单干率部归顺汉朝,逃到中亚的郅支单于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3.
寇研 《廉政瞭望》2012,(19):74-74
王昭君和宫廷画师毛延寿的故事,杜撰的成分多,但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入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入宫时少不更事。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致其数年无缘面君。后来王昭君请求出塞,临行汉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喜悲交加,“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本该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享用,却阴差阳错,便宜了匈奴那小子,皇帝觉得吃了个大亏。  相似文献   

4.
《实践》2021,(5)
正"在大青山脚下,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如是说。"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数千年来,昭君出塞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畔、据传当年由汉匈边民掬土而筑的昭君青冢,是这段千年佳话的重要见证,依青冢而设的昭君博物院,则是昭君墓和昭君故事的忠实守护者。  相似文献   

5.
<正>素以"民族团结象征"著称的王昭君墓,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它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昭君路6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西汉时期,其墓体高30余米,占地20亩,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明妃王昭君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王昭君和宫廷画师毛延寿的故事,杜撰的成分多,但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入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入宫时少不更事,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故意丑化她的画像,致其数年无缘面君。后来王昭君请求出塞,临行汉元帝见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喜悲交加,"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本该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享用,却阴差阳错,  相似文献   

7.
快乐大叔 《党课》2014,(21):104-105
中国的文字避讳很多,当年读到杜甫的《咏怀古迹》,诗中称王昭君为“明妃”,快乐大叔以为是后宫一种称谓,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西晋时要避皇帝司马昭的讳,王昭君只能改成王明君。  相似文献   

8.
杨也 《党建文汇》2011,(1):40-40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究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其实并非浩瀚的海洋.  相似文献   

9.
张茂林 《党建》2013,(5):F0004-F0004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节庆之一,昭君文化节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自治区十一届政协常委张茂林在研究历史名人王昭君的十多年过程中,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升华为“昭君文化”,系统总结出“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睹社会”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党建》2012,(6):65-F0003
作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昭君文化节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十多年来,自治区政协常委张茂林在研究历史名人王昭君的过程中,与原自治区人大副主任贾才、著名书法家刘佑华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升华为“昭君文化”,系统总结出“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1.
《党建》2013,(12):F0004-F0004
作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昭君文化节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十多年来,自治区政协常委张茂林在研究历史名人王昭君的过程中,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贾才、书法家刘佑华共同发起成立了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将昭君出塞的历史典故升华为“昭君文化”,系统总结出”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汉朝的和亲历史上,当前王昭君的和亲故事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而从时间上看,比王昭君和亲时间更早、更长,活动地域和历史影响更大的汉家公主刘细君、刘解忧和弟史和亲的故事,西域第一女外交家冯嫽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这是因为新疆长期以来对人文历史研究重视不够,研究力量非常薄弱,研究队伍建设严重不足有关。今后新疆急需加强新疆人文历史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对人文历史开展挖掘的深度研究,促进新疆顺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秦朝时候,大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区,使得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力南下。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才又逐渐地强盛起来。在冒顿(音墨读)当单于的时候,匈奴向东灭掉了东胡族,势力发展到今内蒙  相似文献   

14.
夏志刚 《实践》2010,(9):53-54
<正>两千多年前,昭君出塞和亲对当时汉匈两族人民友好做出重大贡献,人们怀念她、纪念她,把她视为真、善、美的化身,并逐渐演化成一种民族友好的象征,成为各族人民世代称颂的永恒主题。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昭君"已经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文化。特  相似文献   

15.
萧关作为“关中”的北大门,它的历史面貌如何呢?《资治通鉴·汉纪》有这样的记录:“匈奴老上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那么,被中原王朝称之为北国锁钥和通向塞上与西域的交通门户的古萧关在哪里呢?既然萧关是中原人和首都官员进出的一个关隘和查验身份的官卡(类似今海关),那它们的位置就要与交通线路联系起来寻找。史书记录内地赴北边的大事件很多,一件事为“伐戎战争“,周秦时代讨伐犬戎战争持续很多年,大小战斗无数次,这条军事通道应该是早已形成了的。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4,(11)
<正>一、火不思的历史来源最早的火不思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种由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它以羊肠为弦、挖木为槽,琴轸并列一侧。相传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出塞,在去匈奴的路上,王昭君的琵琶坏了,让匈奴人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琴,这就是火不思的前身。由于仿得不是很好,王昭君看后笑着说:"浑不似",由此火不思历史上又音译作胡拨四、琥珀词、浑不似等。发展到元朝,火不思成为有历史记载的蒙古族传统弹拨  相似文献   

17.
广闻博览     
正汉字里的廉洁文化汉字里的廉洁文化汉字里的廉洁文化::牧牧牧:从牛,从攴(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是放牧,后有管理之义。西汉时,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被苏武怒斥。单于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令他牧羊,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  相似文献   

18.
刘运动 《世纪桥》2007,(2):97-99
西汉初期,对匈奴实行以“和亲”为主的民族政策是为了安边保境、争取发展的机会,虽然有妥协退让的一面,但亦有进攻的性质。通过与匈奴“和索”,输送给匈奴地区大量的汉族物资,“派辩士风喻以礼节”,对匈奴进行经济文化渗透,达到“毋战而渐臣”的目的。这种渗透是建立在汉匈生产生活方式不同这一基础之上的,渗透匈奴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开疆拓土,或巩固已开拓的疆土,实现统治者的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19.
毛胜 《党的文献》2007,(4):91-92
《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文帝任命刘礼、徐厉和周亚夫为将军,分别驻守霸上、棘门和细柳,以御匈奴.一天,文帝亲自去巡视军队.  相似文献   

20.
缘何不封李将军李宇涛,彭玉堂《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从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征战至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英勇善战,所到之处“皆以力战为名”,且足智多谋,临危不乱,“居上郡时曾率百骑与匈奴数千骑相遇”,在远离大本营,敌我力量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