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文化定型”(le stéréotype culturel)的性质、作用、弊端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文化定型”指人们对某一民族或国家所持有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化看法,有“自定型”和“他定型”之分。这种看法受观察者特定文化视角的影响,主观色彩较浓,其最大弊端是容易导致对他民族的偏见和歧视。但定型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认知方式,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概括、分类时必定要采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法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增强对“文化定型”的敏感性,创造条件和设置情景以帮助学生揭示隐藏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的“定型”,进而分析它、超越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
沈志红 《法国研究》2004,(1):197-207
本文通过对一电台节目--"法兰西例外"(Exceptionfrancaise)的时间构成、题目内涵、音乐效果和主持风格的分析,试图把握法国文化电台所体现的文化宗旨和由此而见的法国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3.
张仁颖 《德国研究》2002,17(2):73-76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 ,由他所发动的改教运动构成了德国现代文明的起点。本文对他的神学思想突破和改教事业进行了系统分析 ,揭示出他对德国神学、教牧、语言、伦理、哲学和政治诸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 ,这些影响结晶为他所铸就的一种典型的德国人性格。  相似文献   

4.
祝虹 《法国研究》2001,(2):44-53
自二十世纪末,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在研究文本文学性时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学性在那里,怎么科学地对它进行衡量.无论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阐释学理论,还是接受主义……,每个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新世纪的学者们在融会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首先需要深入全面地理解原著,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过程在时空上是没有穷尽的,企图发现文本的终极真理只能是幻想。另外,真正意义上的忠实翻译是难以成功的,因为两种语言不具有各个层面上严格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相当主观的选择过程,某个层面上的忠实一般都意味着放弃另外一些层面上的忠实,但问题在于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所有符号的合力产生的。这种不可译性在汉语与西方语言的互译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其在涉及那些以语言本身为写作目的的现代作品时更是这样。因此不可译性凸显的不仅仅是翻译本身的问题,而更是语言问题和文学问题。不过,不可译性未必一定是构成我们整个文化世界的语言游戏的缺陷,它更应该是一种启发性力量,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并承受存在于各种语言、各种文学和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音、形、义的完美统一.而在法汉诗歌互译中,原诗的这种独特性很难得到再现.本文探讨了诗歌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并以此界定了诗歌不可译的含义,在系统介绍中法两国的翻译界在诗歌不可译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由于汉法两种语言系统、汉法两种文化以及汉法诗歌诗法等的差别导致的汉法诗歌的不可译.  相似文献   

7.
此文是对20世纪上半叶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的总体回顾.作者结合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着重论述了五四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法大学等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对传播法国文化所起的作用,并介绍了这个时期法国思想和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  相似文献   

8.
胡晓莉 《法国研究》2001,(2):197-211
繁荣于十五世纪的勃艮第大公宫廷文化是式微的中世纪骑士文学过渡到文艺复兴的最后辉煌.面对旧的价值体系即将崩溃、新的道德观尚未形成的危机,四任勃艮第大公均采取了鼓励把重写骑士文学与描述当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的文艺创作方案,从而使一种文化传统成功地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扬光大,在肯定自我的同时巩固宫廷的统治.本文以文本分析的手法,通过比较中世纪传说的不同版本,试图揭示社会性话语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作用黄松赞本文探讨民族文化同新加坡国家建设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它关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看法,关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加坡过去和未来的文化政策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新加坡文化及其文化政策的理解。一、民族文化在新加...  相似文献   

10.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陈映红 《法国研究》2001,(1):189-196
一、纳喀索斯自由的原型 安德烈·纪德,一个孤独的灵魂,终其一生在寻找着人性的自然.而这一特性却隐匿在纷杂的冲动、诱惑、矛盾冲撞、情感交织之中.他本人也是一个谜一般的存在,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难以揣度的存在.因此,纪德以自身为出发点,开始了寻觅的漫漫征途.当他承认世界对他而言是一面镜子时,当他惊异于镜子扭曲了他的影像他便惊诧不已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现代纳喀索斯,弯下身面对永恒的泉水,回应水中自身形象的呼唤:他不断地寻找,试图在各种景象中,在别人身上甚至在自己所塑造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赵蕾莲 《德国研究》2007,22(1):50-55
君特·格拉斯作为德国著名的当代作家,一向是有争议的公众人物.他在2006年秋出版的新自传体小说<剥洋葱>中首次公布自己曾是纳粹武装党卫军的一员.由此引发的<剥洋葱>事件再一次使格拉斯成为众矢之的.本文试图结合<剥洋葱>事件本身,通过区分瓦尔泽和格拉斯对"奥斯维辛"截然不同的态度以及笔者在国外的部分见闻来论述这一严肃问题:反思德国人在二战中所犯的罪行,这对当今许多德国人来说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还着重分析作者在该小说和其他小说中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方法,分析他的部分随笔和演讲,以总结二战历史对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认同意味着个体或集体对民族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的认可、接纳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白俄罗斯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处,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多变的历史命运,始终影响着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认知。苏联解体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新构建,成为白俄罗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民族语言的萧条、文化符号的多元、历史叙事的冗杂,以及他者文化的渗透,都使得白俄罗斯民族文化认同在短时期内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就语言政策进行调整,如何构建新的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体系,如何应对"俄罗斯世界"的文化冲击——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并影响白俄罗斯民族的自我身份定位与下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傅荣 《法国研究》2003,(1):109-131
本文以法国原版教材<法律法语>为例,展示对外语教材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5.
米歇尔·福柯 (MichelFoucault,1 92 6-1 984)对理性、知识、主体性和社会规范的疑问和怀疑 ,对后现代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他的理论对当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人都能够从中汲取到十分有益的东西 ①。在一生的创作和研究中 ,福柯给文学也留出了一个特别的位置。《词与物 :一种人文科学的考古学》不仅在题目上提到了文学问题 ,而且在作品中也对文学进行了极为深刻论述 ,尤其是从“词”与“物”的离合 ,知识范式的转型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深入地探讨了“人学”。 …  相似文献   

16.
王战 《法国研究》2007,(3):57-62
产业集聚是工业结构变化的一种现象。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模型依靠市场因子运行,公共干预基本缺位。而在中国,无论是集群还是集聚,公共干预是发展和成长的动因。武汉“光谷”,“汽车城”和“都市工业园”的产生和发展见证了地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规划和组织效用。  相似文献   

17.
董艳丽 《法国研究》2004,(1):220-225
《茫茫黑夜漫游》(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是法国著名作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1894-1961)于1932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这部惊世骇俗的作品一问世,就在文坛激起了千层浪。荣获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虽然路易-斐迪南·塞利纳先生的《茫茫黑夜漫游》最终没能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但事实上广大的读者早就已经把这个奖项颁给了他。  相似文献   

18.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儿子,由他所发动的改教运动构成了德国现代文明的起点.本文对他的神学思想突破和改教事业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他对德国神学、教牧、语言、伦理、哲学和政治诸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结晶为他所铸就的一种典型的德国人性格.  相似文献   

19.
冀可平 《法国研究》2004,(2):167-177
<明室-摄影纵横谈>是罗兰·巴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挖掘贯穿全书的关键词"punctum",阐明此书不仅仅是作家对摄影本质和意义的探讨,更是他对挚爱的母亲的追思,是大师不折不扣的生命的最后注脚.  相似文献   

20.
杜涛 《德国研究》2005,20(1):40-44
康拉德·茨威格特是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国际私法学家.他的<比较法导论>已经成为世界法学名著.他作为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私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对德国战后法学的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