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上的民粹主义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民粹主义思潮.网民采取群起而攻之或非理性恶搞的方式,怀疑和批评的矛头集中指向知识、权力和财富权威.互联网的平等性、聚集性等为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或观照.民粹主义思潮一方面具有遏制权威和关怀弱势群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冲击性.因此,需要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审慎处置.  相似文献   

2.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已历时近一个世纪 ,经历了利维斯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大众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霍尔的“新霸权主义”和费斯克的“文化经济”四个阶段。近期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中又出现了一股新的“民粹主义”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3.
正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在自媒体时代,它借助互联网的平等性、聚集性和偏激化,释放社会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的重要角色。民粹主义虽是现代化的产物,却具有很深刻的反现代化倾向。因此,分析新形势下民粹主义的逻辑支点,探讨规制民粹主义的应对策略,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提倡"平均主义"。民粹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贫富思想情有独  相似文献   

4.
刘淑华 《前沿》2013,(6):41-43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思想历来被视为传播学媒介文化及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源泉和理论工具,本研究从伯明翰学派思想的早期重要源流——利维斯主义出发,并以利维斯主义作为对比和参照,分析伯明翰学派思想的产生与嬗变过程。伯明翰学派思想经历了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日常生活的转变,研究立场从精英主义转向了民粹主义,研究方法从文本分析转向到民族志等多种取向。  相似文献   

5.
齐鲁文化的道德传统在当今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诸多不适应甚至制约现代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一面。它体现着浓郁的酒性特征,内含着较多的民粹主义思想因素,阻滞着山东各方面制度的现代化,强化着山东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齐鲁文化精神传统的现代提升和创新发展,需要正视和反思这些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欧洲各国的大选看,反全球化、反欧盟、反移民的右翼民粹主义的情势高涨。右翼民粹主义政党把这股情势统理整合成具有一定组织性的行动影响了欧洲的政治走向。欧洲右翼民粹政党的行动策略是:解构公共理性的逻辑,建构非理性的直观;解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的领导权,建构"多元的激进民主";解构群体的共同利益,建构对他者的敌意;最终获取自身的团体利益。欧盟政治格局正面临着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冲击,这也为欧盟进行新一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欧盟并没有对欧债危机后兴起的右翼民粹主义坐视不理,针对不同特征的右翼民粹主义,采取了差异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列宁开拓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两种策略》,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原则,但对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却语焉不详,反映了民粹主义的某些痕迹.而后斯大林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实现了民粹主义的许多理想.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回答了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和策略,摆脱了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5,(7)
当代民粹主义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推动着"民粹主义时代"的到来,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扩展和拓深对当代民粹主义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深度,可以从揭示当代民粹主义的特性、圈定当代民粹主义的范畴、开展政治平民化趋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当代"民粹主义"的探讨、展开对全球当代民粹主义产生根源的研究、探讨应对全球当代民粹主义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当代民粹主义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民粹主义思潮在正反两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民粹主义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推动主要体现在民粹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倾向、民粹主义核心观念的流变、民粹主义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民粹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等方面。而民粹主义所含有的反智主义和农业社会主义错误思想则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民粹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民粹主义在中国学界谈论已久,且有泛化之势,把中国的以及世界范围的以平等为主要价值诉求的各种思潮都冠以民粹主义之名。近年又成为网络媒体的热词,成为自称为"草根阶层"者的意识形态。学界对民粹主义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究竟何谓民粹主义,众说不一。本文意在用列宁的民粹主义观,以俄国和中国为例,对民粹主义作一阐述,以期待对加深认识和研究民粹主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