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式成立贵州省,“设贵州布政使司,而以长官司七十五分隶马,属户部。置贵州都指挥使,领十八卫,而以长官司七隶马,属兵部。”这是贵州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贵州省境域由此前漫长岁月的闭塞、分散状态变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统一的一个行省。贵州历史上的这个转折,是经历若干世代,特别是十至十五世纪初的五百多年间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至元末(公元1368年),贵州境城的政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七至九世纪的唐代,今贵州境域的绝大部分属于黔州都督府(中间曾一度改为黔中道),是“化外”“羁縻州”,除曾在播州(今遵义)、庄州(今独山)短暂地设立过都督府以外,政治中心一直设在黔州诒所(今四川彭水)。唐代三百年间省内一直未形成一个政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建制从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开始到1949年贵州解放时止,已有五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明、清、民国三个时代。在这漫长的五百余年间,各少数民族受到怎样的对待呢?本文就这方面作一概述,并试析历史上我省民族关系概况。我想,这对于研究我省民族问题也是十分必要和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史料及本人水平所限,错误必多,目的谨在提出这一问题共同研讨,以求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3.
王先胜 《广东民政》2010,(12):21-22
宋元两朝帝国的统治超过400年(约为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新的历史面貌,当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有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公元 14至 15世纪之交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 ,封建社会的各种固有矛盾空前激化。在元末明初特定历史条件的推动下 ,朱元璋一手设计和建立了明王朝独具特色的极端君主专制的政治体系 ,此后 ,经历代皇帝不断地予以发展、完善和强化 ,形成了一个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结构。明王朝各个中枢权力机构以皇权为中心 ,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体系 ,其中任何一个机构都不能自行其是。一  内阁与司礼监是明王朝最重要的两个中枢权力机构 ,两者在政治上功用不同 ,各有侧重 ,但都是君主巩固和强化专制主义皇权统治不可或缺的有力…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一二四○年蒙古帝国派兵入吐蕃境至公元一二八三年元朝招降贵州境内的“九溪十八洞”,其间经历四十三年之久,西南各民族中的一些主要地区才基本上被征服.征服的时间既有先后,各民族地区的情况又不尽一样.蒙古帝国和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措施,最终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之过去有所发展变化.(一)万户府和千户、百户所的设置蒙古贵族们先后征服西南各民族地区之初,为了使他们的统治能够在既是多民族,各民族发展又不平衡的西南各地稳定下来,采取了保留各民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结构不变的办法,使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复长其民,仍领其地.为避免征服者大民族统治阶级与被征服的地方民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乃以各民族中的上层分子充当万户、千户、百户,依旧统治他们原来统治的地方.万户、千户、百户本来是蒙古族中的一种政治、军事组织.蒙古初起于北方之时,其内部的氏族、部落组织依然存在.各氏族、部落的成年男子在军事活动时都是战士,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而部落贵  相似文献   

6.
《永乐大典》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其珍贵世人共知,不赘述。这部大书有两部抄本,即明成祖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抄录完毕的原本,世称“正本”或“永乐抄本”;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至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1562—1567年)的重录本,世称“副本”或“嘉靖抄本”。副本据正本抄录完毕后,收藏在皇史宬,到清明康熙年间才被重新发现,并已有  相似文献   

7.
闻过欣 《当代广西》2010,(15):16-16
宜州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历史悠久,地势险要。自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至1957年的1300多年间,宜山县均为历代州、郡、府、路、司行政地区的首治之县。  相似文献   

8.
康熙三至四年(公元1664-1665年)间,贵州水西地区爆发的安坤事件,是清代贵州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次事件对贵州的历史,尤其是对彝族土司统治了千余年的水西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这次事件性质的探讨,并非毫无意义。我省史学界,对水西安坤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评论。 (见贵阳师范学院编印《贵州史讲义》和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古代史》二书)。前者认为这是一次少数民族的抗清斗争,后者  相似文献   

9.
《明史·贵州土司传》载,思南、思州田氏土司乃宋宣和中田祐恭之后,“世有其土”。明时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谚,是思州田氏为当时四大土司之一,地位颇为重要。明成祖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思州土司改流,然只改掉宣慰司,其所属长官司仍长期存在。其中不少也为田姓,乃田祐恭之后。今川东南、黔东北和湘西地区有不少田姓居民也  相似文献   

10.
建水朝阳楼位于建水古城三里长街东端,为古临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楼之最(其余3座已毁).也称东城门、迎晖门.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形同北京天安门,而又比筑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天安门早建28年.因此,有"小天安门"之誉.  相似文献   

11.
一、明清时期的苗汉关系 明王朝根据太祖朱元璋“治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威”的训谕,制定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军事镇压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统治政策。一方面自东至西的交通要道上遍设卫所,每卫拥兵5600人且屯且守,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军事管制。如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正月,水东境内“苗蛮作乱”,朱元璋闻报,即命延安侯唐胜宗“统贵州等卫指挥使程暹率马步军付平之”,唐胜宗因此获赏银一千锭,并奉命与凤翔侯张龙“往黄平、平越、  相似文献   

12.
刘国平 《北京观察》2002,(11):12-13
北京中山堂地处天安门西侧,中山公园内,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该大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缐智 《今日民族》2005,(2):27-29
姓氏的由来保山潞江安抚司使缐氏原姓曩,缐司使的老祖宗曩壁法在元朝是潞江土著民族的一个头目。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军攻下了金齿(今保山),曩壁法即归顺明朝,被封为潞江长官,于永乐元年(1403年)设立长官司,永乐二年明廷发了“参军”大铜印;永乐九年,曩壁法的儿子曩鄂法将一些马和珍贵的特产朝贡后,加封为“安抚司”,发了印信(件),曩壁法的儿子曩鄂法死得较早,便传给了孙子曩旧法;正统元年(1436年),旧法派其弟曩贯朝贡,向明英宗朝贡品中有一颗绿宝石,明英宗问这是什么?曩贯不懂汉语,通师告诉他英宗问你这个绿宝石从哪里来?曩贯即答:…  相似文献   

14.
一、明朝的社会福利措施和政策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黾吼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共统治277年  相似文献   

15.
元代入湖广道的开通,是西南地区出现的重大历史地理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至明代,普安入黔旧路即元代的入湖广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导致贵州在西南边疆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今贵阳城市迅速得到发展,并成为贵州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元代入湖广道的开通,云南地区交通重心东移,造成云南政治中心从滇西大理回归昆明。这一变化,亦成为近代曲靖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而那些远离交通干线、少数民族聚居的两侧山区、僻地逐渐成为经济落后之区。  相似文献   

16.
贵州少数民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到了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还说:“贵州本夷地,一路诸城外,四顾皆苗夷。”由于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致使贵州地瘠民贫,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但贵州各族人民又富于反抗,富有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清王朝统治和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革命过程中,同舟共济,团结战斗,谱写了一  相似文献   

17.
一毛主席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①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等族人民在贵州错居杂处,共同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推动着本省社会不断往前发展。长期来,历代统治者在“以夷治夷”的反动方针下,先后在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勾结利用地方豪强大姓和少数民族上层,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在各族统治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部党组的统一部署,2018年区划地名司被编为第11工作组,对口云南省。区划地名司高度重视基层蹲点,司党支部专题研究工作方案,全司多次组织集体学习和座谈交流,工作组先后五次赴云南蹲点,形成了一系列蹲点报告和调研成果。2018年8月27日至  相似文献   

19.
布依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兄弟民族成员之一,主要居住于贵州省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地区、安顺地区和贵阳市郊区以及散居在其他专(州)、县(市),总人口一百七十二万余人(一九七八年)。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根据汉文史籍记载,历代中央王朝在布依族地区设置州、郡、县制利用当地部落酋长进行统治,实行“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20.
唐代,在苍山洱海之间诞生的南诏国,是彝族在公元732年建立的。公元738年唐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即云南郡王)确定了南诏地方政权在云南的统治地位,一时威名显赫,不可一世。崇拜鲜花的彝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