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时下的反腐新闻.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随着一批贪官的落马,一批“贪夫人”也被揭露出来。她们或为贪官吹“枕边风”、推波助澜,或与贪官心照不宣地玩弄权术,大肆受贿,其贪婪有时甚于贪官本人,充当了“为虎作伥”、不为人齿的角色。 不久前,被判处死刑的原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郑道访供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情况属于“情节特别严重”,可判贪官无期徒刑、死缓或死刑呢?诸多贪官的贪污数额已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但最终都被判死缓,这不得不让人们生出质疑:法律是不是对贪官越来越宽容了?  相似文献   

3.
呼唤孝道     
关于养老的话题总能牵动每个人的心。因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到了高龄,体弱神衰,又多有病痛,生活难以自理,从经济供养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都要靠晚辈儿孙服侍尽心。老人含辛茹苦养大了儿女,到了晚年靠儿女服侍孝顺,本是很自然的事。但子女不愿尽养老义务的事也时有所闻。前几年,电视剧《黑槐树》曾以其深刻的家庭伦理内涵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5月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四川一位9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为赡养问题与众多儿孙多次理论的辛酸事。这两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老人们都有若干儿孙,儿孙们都有赡养能力,但都没有很好地尽养老义务,使得老人不得不在风烛残年经官动府与儿孙们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4.
时下的反腐败斗争,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随着一批贪官的落马,一批贪妻也被揭露出来。这些“官太太”频频向贪夫吹“枕头风”,为其推波助澜,甚至沆瀣一气,联手作案,到头来夫妻双双受到国法党纪的严厉制裁。“贪官背后多有贪妻”这一现象,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党政领导干部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枕头风”为害甚烈,焉能不防;“官太太”骄横贪婪,岂可不管?中央领导同志就谆谆告诫道:“领导干部一定要管住管好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中国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家都治不好,何谈治党治国?”家风连着党风政风,治家关乎治党治国。领导干部千万不可小视! 欲正家风,治家必严。领导干部从严治家,首要的是正己,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再就是正人,而所正之第一人,非妻子莫属。许多领导干部,己身正,妻亦身正,因之而有良好家风。  相似文献   

5.
袁浩 《今日浙江》2007,(3):62-62
又要过大年了!虽然廉洁奉公过春节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强烈,但年关送礼依然是一股挡不住的潮水.近年来,被查处的贪官可谓不少,从其受贿的经历来看.几乎都能与"节日"沾上边.据有关资料显示,因贪赃枉法而受到法律惩处的官员中.在春节期间大肆收受贿赂的占到了所有案例的31%,而一些贪官竟认为在节日里收礼不是受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一批隐藏较深的腐败分子被挖了出来,那些在案发前头顶"十佳公仆"甚至"廉政标兵"桂冠、人称"挎包局长"或"布鞋书记"的清官,背地里却贪如饕餮。综观那些贪官伪廉的嘴脸,大致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7.
法律责任:人们痛恨贪官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腐败在根本上只能通过法律来惩治,"以恶治恶"的做法不是法治社会的体现近期以来,媒体不断有涉及贪污腐败的揭露性报道,巨贪、大贪似乎越来越多,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前腐后继”的现象。媒体在报道贪官贪污腐败的事实的同时,也披露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朱铁志 《今日浙江》2014,(19):61-61
正读贪官履历,是一份耐人寻味的阅读体验,从中获得的复杂信息值得深思。远的不说,从前不久被查处的万庆良、季建业等一批贪官的履历中,不难看出,其发迹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每隔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就换个地方或岗位;二是换个地方就官升一级;三是在拟任新职位前就存在收受贿赂等问题;四是早就倡导的用人失察追究制度,至今为止少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9.
腐败"潜伏期"变长,成了反腐败专家的心头之"患".一个贪官的"潜伏期"已不再是2年,而是已延长到6年甚至是10年."患"非一日成,也非一日能除也,怎能不令反腐败专家起急?况且此"患"已成国之大患.  相似文献   

10.
张蕾 《小康》2012,(7):35-37
正贪官外逃问题,也是中国反腐败领域的焦点和难点问题。虽然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被遣返回国后受到了法律制裁,但这并不意味着贪官失去了国外的避风港在中纪委工作了20余年的何平,见证了中国打击外逃贪官的每一幕。始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贪官外逃问题,也是中国反腐败领域的焦点和难点问题。2012年5月18日,逃往加拿大十多年后被遣返回国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但这并不意味着贪官失去了国外的避风港。中央纪委监察综合室纪检员何平表示,由  相似文献   

11.
年关与廉关     
新年前夕,重读卢梭的《忏悔录》,再次为大思想家无情解剖自己的勇气所折服。卢梭常常“一日三省吾身”,反思和鞭挞自己的过失,甚至不放过灵魂深处“私字一闪念”,目的是为了警策自己,启迪同伴,教育来者,其积极意义已为进步人类所赞赏。可是,在掩卷而思卢梭《忏悔录》的同时,也自然让我想起,近几年来接连读到的成克杰、胡长清等贪官临死前的所谓“忏悔录”。虽然他们忏悔已迟,悔恨已晚,但总比死不悔过,死不认账的贪官们来说,起码还有一点良知,能够给后人留下研究贪官发财发迹的第一手资料,使人从反面看清了贪官丑恶的嘴脸和心态。 手头恰巧有一份近日辽宁省有关部门首次对外公开的慕绥新狱中“忏悔录”,发现慕  相似文献   

12.
在一批又一批贪官、蛀虫,被依法惩办的时候,人们的思考也越来越多:我们有严密的组织人事制度,这些贪官、蛀虫何以能顺利通过层层考察,而掌握了各单位、各部门的重要权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失察。用人失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了被考察对象的善于伪装、权力到手后的蜕化变质等等因素之外,用人腐败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在用人问题上,权钱的交易以及卖官鬻爵之风又在一些部门沉渣泛起。有的干部心术不正,才疏学浅,品德低下,作风浮躁,凭借他们的德行,不可能得到重用,但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投机钻营,于…  相似文献   

13.
正千百年来,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明察秋毫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正是这位"包青天",他也有被"忽悠"的时候,甚至因此进行了不当裁判。这就是沈括记载在《梦溪笔谈》中的一则"包公误中奸吏圈套案"的故事。相传,包公在开封府审理一个贪官,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位贪官应当堂受"脊杖"之刑。贪官向胥吏行贿求计。一胥吏告诉贪官说:包公对胥吏干预案件极为反感,对你用刑前,按程序应由我写"责状",这时你就大喊冤枉,我自有办法解救你。果然,包公过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常把那些疯狂敛财的贪官描写成铤而走险。乍一听,似乎很贴切,但细琢磨,却不是那么回事。铤而走险,据词典上解释,指因无路可走或绝望而采取冒险行动。然而,事实上,真正铤而走险的贪官并不多。一方面,贪官们大多活得很"滋润",即使不大举敛财,也会比普通老百姓过得好,不会"无路可走",更不会沦落到"绝望"的境地;另一方面,贪官们的敛财之举固然有些冒险,但冒险不等于危险。对不少贪官来说,了不起只会吓出一身冷汗,有惊无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时下不少贪官"铤"倒是"铤",却并不"走险"——"铤而不走险"。有些贪官一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责任:即使对那些贪官和罪犯,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敏感细微的人文情怀,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认真改造和重新做人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一个个贪官纷纷落马,这本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在这些好事中总是夹杂着一些不严肃、不和谐的音符。一些媒体不去认真总结女贪官  相似文献   

16.
在日前举行的湖南省纪委第四次全会暨反腐败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杨正午说:“领导干部做官用权要慎之又慎,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要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 杨正午的话确实语重心长。作为握有重权的领导干部,一步不慎,就可能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家庭、事业、前途毁了不说,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保。想想那些大贪官临刑前的大汗淋漓、身如筛糠,再想想铁窗之内污吏们的悔恨交加和饱含血泪的“忏悔书”,即使是只为自己考虑,也应该“如履薄冰”呀! 那么,怎样才能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之感呢?想到这里,笔者却不禁迷茫起来。反腐败工作已经开展了这么多年,下狱的、掉头的贪官不计其数,催人泪下的“忏悔书”也不断公诸于世,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干部前“腐”后继,甚至腐败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越反越多”呢? 就拿日前披露的河南省交通厅三任厅长在短短的8年之内接连落马来说吧。曾锦城在任时曾写“血书”向省委“表白”。但仅仅一年之后,检察机关就查实他先后收受贿赂40余次,款物共折合人民币30多万元,而且有不少贿赂是在写“血书”之后  相似文献   

17.
社会广角     
不少人都担心揪贪官、反腐败会影响对外开放形象,破坏招商引资环境,而事实恰恰相反,沈阳市自从清除了慕绥新、马向东等一批贪官之后,该市的投资环境反而让人更加有信心了。去年,该市利用外资额突破了1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上年增长20%。沈阳市的经验,正应验了“公道达而  相似文献   

18.
读贵刊2004年第1期《清官与贪官的十大区别》一文后,似乎觉得还存在此“十大区别”难以作出区别的:比如清官,未必个个爱民、办事透明,也未必爱才、求知;贪官也未必不好学习、吃喝玩乐,等等。清官贪官区别论,40年前在全国学术界,乃至社会中曾引起一番争议。有一种说法是清官比贪官更坏。此说当然出自以阶级斗争是激化还是缓和来界定“好”、“坏”的年代。那时,清官缓和矛盾、斗争,是麻醉剂;贪官激化阶级矛盾和斗争,是摧化剂。前者被贬为合而为一;后者则被誉为一分为二。这当然是因时而说,是形而上学。但清官贪官区别和优劣,本身应是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9.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20.
最近,湖南省一个研究预防和惩治贪官外逃机制的课题组提出“应以民法方式应对政治犯不引渡,废除贪官死刑”的建议一公布,立即引起网民的热议。笔者不是法律研究者,对于国际法更是一无所知。但笔者认为,就现代国家来说,在不危害国家、社会安全的原则下,废除死刑的确是比较人道的;事实也是如此,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废除了死刑。作为贪官,相较于凶杀、暴力、投毒等刑事犯罪,对于国家、社会的安全来说的确危害不大,废除死刑未尝不可。但是,纵观网上的帖子,虽然五花八门,但九九归一,观点几乎只有一种:就是反对废除贪官死刑。人们为什么反对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