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中华文化与"韩流"对话--记第六次中韩文化论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10月 16日至 17日 ,以中华文化与“韩流”为主题的“第六次中韩文化论坛”在风景秀丽的韩国江陵市雪岳山举行。此次论坛是由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主办 ,由中国驻韩国使馆、韩国学术振兴财团、济州大学、社团法人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共同协办并由韩国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会负责组织召开的。华东师范大学钱谷融教授和《当代韩国》季刊顾问、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会长李充阳教授等来自中韩两国的 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开幕式上 ,韩国中国语言文化研究会洪淳孝会长、中国驻韩国使馆教育参赞安玉详代表李滨大使先后致辞。他们一致…  相似文献   

2.
由青岛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与中国朝鲜史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1月1日至2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和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青岛驻韩国商会、韩国光复会的30名中韩两国代表及青岛大学的200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3.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首尔国际论坛共同举办的首届"首尔-北京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外交学会卢秋田会长率领代表团出席了会议.首尔国际论坛会长、韩国前外长韩广洲、外交学会会长卢秋田与中国驻韩国大使宁赋魁分别致开幕词,首尔国际论坛理事长、韩国前总理李洪九等韩国政要和学术界、经济界知名人士,外交学会副会长王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汝信、中国前驻韩国大使张庭延等40余人出席论坛.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与会代表就朝核问题、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与东北亚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韩流"与"华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韩国的“酷龙组合”,以《摆脱城市》这种无论在内容还是演唱风格上,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的韩国流行音乐,成功敲开了北京文化市场的大门。尔后,HOT、神话、天使等组合相继来到北京,伴随着这股韩国流行音乐热,韩国电视剧、韩国的电影也开始抢滩中国。电视剧《天桥风云》、《爱情是什么》等纷纷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2000年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韩国电影及学术会议、2001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在北京、成都、上海举办的《韩国电影回顾展》……这种大规模的涌入,被中国媒体称之为“韩流”。  相似文献   

5.
日期: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参加者:宁赋魁,中国驻韩大使 李熙玉,成均馆大学教授,<当代韩国>韩方编委 地点:中国驻韩大使馆接待室 本刊<当代韩国>为了纪念韩中建交15周年,了解"韩中交流年"的交流计划,分别现场采访了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先生和中国驻韩大使宁赋魁先生.以下是李熙玉编委采访宁赋魁大使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0~23日,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资助,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即原杭州大学韩国研究所)在中国杭州主办召开了"中国江南(浙江)与韩国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这是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第二次以"中国江南与韩国文化交流"为主题召开的学术会议,中韩两国25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议题广泛,两国学者相互交换学术信息和观点,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7.
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大学院联合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协办的“缓和与合作:东北亚国际关系30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11月23日~24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的8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  相似文献   

8.
日期:2007年2月2日(星期五)11点 参加者:金夏中,韩国驻华大使 金武焕,弘报官(宣传参赞) 金石重,国际交流财团中国支部所长 朴宰雨,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当代韩国>韩方主编 金烨,<当代韩国>中方副主编 地点:韩国驻华大使馆接待室 韩中两国政府把韩中建交15周年的2007年定为"韩中交流年".<当代韩国>为了回顾韩中两国间的交流,了解今年的交流计划,决定采访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和中国驻韩大使宁赋魁.以下是韩方主编朴宰雨采访金夏中大使的内容,其中,有关朝鲜核武器的问题,是2月13日以后补充回答的.  相似文献   

9.
2005年月5日和6日,中国鲁迅博物馆与韩国鲁迅研究会(筹)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沈阳师范大学隆重召开"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研究对话"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的"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3日~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地区)、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巴西、瑞典、俄罗斯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13~14日,"第四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120名韩国学专家和学者参加了这次由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由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和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资助的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前副校长、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庄锡昌教授主持,复旦大学薛明杨副校长、韩国国际交流财团李仁浩理事长、韩国社会科学院金俊烨理事长先后致辞.接着,庄锡昌教授、韩国东国大学韩荣洙教授、华东师大谢俊美教授和韩国栗谷文化院柳宅馨院长做了报告,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2.
石晶  金泽 《当代韩国》2002,(4):91-92
“纪念太行山抗战6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10月10~12日在中国左权县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左权县政府、中央民族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和石鼎尹世胄先烈纪念事业会共同主办,韩国国家报勋处、韩国密阳市政府作为协办单位。来自中韩两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10月11日到18日,在韩国首尔和全州举行了“韩中文学人大会——从汉江到长江,从长江到汉江”活动。该大会是由韩国的大山文化财团、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历史性的活动。中国方面有张炯、莫言、舒婷等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22名作家参加。其中,团长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代表性理论家即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副团长分别是经常被评价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力候选人的《红高粱》作者莫言和曾被称为80年代“朦胧诗派”旗手的《致橡树》的诗人舒婷。还有其代表性小说《红瓦》被摘录进韩国高中教科书的北京大学教授曹文…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中韩友好交流事业,推进中韩关系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山东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蓬莱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8月20~23日在蓬莱市共同举办了"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韩国、澳大利亚三国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5.
陈虹 《当代韩国》2005,(1):99-100
为了促进和振兴韩国学研究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推动韩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事业,"第二届世界韩国学大会"于2005年2月3日至4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月19日韩国首尔市市长李明博在市政府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首都"Seoul"的中文名称由"汉城"改为"首尔".当天,中国新华社和国内的各大报纸都报道了这一则消息.中国国内网民对此反应也十分强烈,纷纷在各个网站论坛上发表意见,这些意见综合起来基本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7.
不知不觉间,中国人对近邻韩国的兴趣,近几年显著增长了起来。韩国影视、韩式美容、韩国烧烤和泡菜等等事物交织在一起,形成为一股“韩流”,在中国成为“流行”的代名词。问问中国的年轻人,有多少人不知道裴勇俊、李英爱,有多少人没留心过《大长今》?“韩流”在中国的兴起似乎又  相似文献   

18.
"韩流"和"汉潮"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泓 《当代韩国》2002,(3):88-89
2002年是中韩建交十周年,也是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在这个重要时刻,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放送学会于2002年7月8~9日在上海共同举办了“韩流”和“汉潮”学术研讨会。来自中韩两国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前副校长庄锡昌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9.
成泓 《当代韩国》2002,(4):92-9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韩国启明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授予申一熙博士特邀教授仪式”于2002年10月21日~2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着“中国与韩国的地区研究:动态和问题”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王忍之出席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组成员、  相似文献   

20.
一 青岛韩国商会的成立 中国青岛韩国商会于1992年1月4日在青岛市人民政府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指导下成立。成立之初其名称为“在中国山东省投资企业协会”,其后分别于1995年2月18日改名为“青岛韩国企业家协会”,于1996年5月17日改名为“青岛韩国投资企协会’,于1997年5月7日改名为“中国青岛韩国商会”。青岛韩国商会保障其会员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