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为加强对台湾社会的控制,实行了“皇民化运动”。“日本殖民者在台湾实施‘皇民化运动’,是一场对殖民地人民的强制同化运动,它严重侵犯了台湾同胞的生命财产和自身利益,日本殖民者妄图把台湾人塑造成对他们俯首贴耳的畸形‘日本人’。他们的倒行逆施,对于广大的台湾同胞来说,只能引起强烈的不满和反抗。”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的学者对这一运动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也出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多着眼于“皇民化运动”本身及其危害,而对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的抵制则较少涉及,笔者试图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略论日据时期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及其影响蔡放波(一)“皇民化运动”的背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次年4月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诸岛割让予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占据台湾后,面对异族残酷的殖民统治,台...  相似文献   

3.
简析日据晚期的台湾“皇民奉公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纯 《台湾研究》2002,(1):75-80,49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台湾即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前进基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一度席卷东南亚,台湾的战略地位更显突出。它不但是日军陆海空三军补给线的中继站,而且是重要的军需生产基地和兵源补充地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自1937年即在台湾开始推行“皇民化运动”,后在此基础上,于1941年4月19日在台湾成立了“皇民奉公会”。笔者不揣浅陋,在查阅了有关档案史料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在台湾成立“皇民奉公会”的目的及其职能、组织机构,1941年至1945年间“皇民奉公会”在台湾的所作所为及其影响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祈指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报刊杂志以及原台籍日本兵的口述历史等史料发掘,发现台湾文化界在日据时期、光复后40余年、以及解严后20余年的三个不同时期,关于台籍日本兵的典型言论各有特点。台湾文化界关于台籍日本兵言论的流变轨迹反映了台湾人从被殖民到“脱殖民”意识形态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举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对台湾造成的伤害,表明了日本对台湾文化的长期暴力扭曲正是造成今日台湾文化“脱殖民”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台日关系特点与日本角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问题之所以久拖不决,与存在着一股国际阻力分不开,其中美国固然是解决台湾问题中最主要的外部阻力,但日本也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历史上日本曾占据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统治期间推行“皇民化运动”。战后日本又以美国在东亚的核心同盟者的角色继续起着作用,1997年9月日本与美国签署了防卫新指针,更赋予日本通过后勤支援等方式直接参与军事行动的职能。日美防卫体制的这种变化,从而为日本以军事手段卷入台湾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选择。可以预见,未来日本角色将较现在更活跃,更值得关注。台日关系和日本在台湾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民族魂主宰的一次新诗革命——台湾新诗论争二十年回眸古继堂*台湾是我国的一个小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个社会意识的实验场,拥有极其丰富的社会意识斗争的历史经验。仅以当代文学意识的呈现来看,就比大陆要丰富得多。初期有中国文学与皇民化文学残余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近二三十年来,台湾岛内持续兴起了一场“客家运动”。这场运动由小而大,由弱变强,日渐火炽,对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学术界很早就有人关注这场运动,并从运动、族群、政治、语言等多方面为基点展开论述,甚至还出现专门探讨这场运动的博士论文^①。但在大陆学界,至今尚未见有专文论述。因此,本文试图就这场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与表现、思想政治倾向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深入了解台湾的政治和历史、文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台湾高山族有多种来源,“其中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是构成台湾高山族的主要成分”。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将夷州(台湾)人称为“山夷”。最近,笔者在研究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闽北的建瓯土著也称“山夷”。《建瓯县志·人口》载:“商周时期散落在福建有七支氏族,在闽北的为客家族,和当地土著‘山夷’相处。”这一史料为研究台湾“山夷”与古越渊源提供有力的根据。考察台湾“山夷”的来源,必须对古代祖国大陆“夷”的分布和建瓯“山夷”与古越、闽越的关系及古越习俗特征进行考证,才能得出其水源木本的根脉所在。  相似文献   

9.
台湾妇女运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令”后,政治禁忌逐渐消除,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兴起,在岛内形成极大声势。原先在父系社会中一向处于边缘地位的台湾妇女运动也水涨船高,备受瞩目。十多年来,无论是妇女团体的数量或组织规模、活动内容和方式都起了很大变化。本文拟对台湾妇女运...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大选”之后,国民党在南台湾的选举动员逐步进入一个“结构崩解”的阶段,影响所及,国民党不仅在南台湾各类选举中难以取胜,也因为其所掌握的社会支持网络更趋于弱化,国民党在南台湾绿营执政县市作为一个在野政党的监督力量也随之弱化。因之,即便在多数南台湾各县市议会中,国民党仍掌握较多正副议长席次,但由国民党掌握的县市议会,却对民进党县市政府的消极的两岸交流政策难有影响。检视国民党在南台湾“结构崩解”的情况、影响及民进党县市政府和县市首长的两岸交流政策,并研判其发展趋势,无疑对深入了解南台湾政治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问题之探讨张冠华在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公营事业”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象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产物。直到今天,公营事业对台湾的社会经济仍有着相当强的影响力。但自80年代中期台湾进...  相似文献   

12.
台湾民意的结构化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历史因素的沉淀、现实长期的互动。已形成了主要以地域性、情感性以及传统社会关系的集合分化为基础的结构模式,且具有一定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结构。本文回溯台湾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变迁历程,寻找台湾民意结构分合的支点,在社会影响与顺从、议题设定、媒体倚赖等理论的视阈里分析台湾民意结构是怎样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再生产的,分析了影响民意结构化生成及再生产的因素。从民意在民主政治的重要性角度看,这可作为理解和前瞻台湾未来政局的一个重要起点与视角,也可作为深入了解台湾社会现实与民意本质及趋势的出发点,对今后推动“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策略,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华 《法制博览》2010,(13):16-18
“国光计划”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秘密制定的“反攻大陆”计划。本文以台湾最新解密的史料为基础,以组织最为严密的“国光计划”为核心,展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的政治军事较量。  相似文献   

14.
白纯 《台湾研究》2006,(4):60-64
社会救济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它以处于贫困状态的低收入者与自然灾害的受灾人员为实施对象,并以必需为原则,通过救济与补助来保障这些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求。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后,新成立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1947年4月省政改制后成立的台湾省政府,曾在台湾岛内施行了一系列社会救济政策。这些政策曾对台湾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海峡两岸的学界对光复初期台湾社会救济政策的研究尚欠深入,在对光复初期台湾历史的诸多研究中,这一问题往往被一笔带过,未作展开。笔者不揣浅陋,在查阅有关档案史料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拟对光复初期台湾省署(府)施行的失业救济、自然灾害与孤寡病残救济、教育救济等社会救济政策作一粗浅探讨,并祈指教。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住民自决”理论及成因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住民自决”理论及成因的剖析马同斌台湾“住民自决”是台独分子的一个主要理论武器,具有相当大的欺骗性和影响力,已成为台独分子反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妄图跻身国际社会的主要理论依据。剖析这一理论,对于遏制台独、教育台湾人民、促进祖国统一,无...  相似文献   

16.
以2005年8月“高捷弊案”爆发和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束为发端,台湾政局逐渐出现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最大变局,陈水扁执政开始进入“后扁时代”。引发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标榜“清廉、本土、改革”的民进党政府迅速沉沦,人民对执政者的为所欲为和无所不为深感困惑与震惊,并逐渐失去耐心与信心。岛内在2006年所兴起的反贪倒扁运动,目前仍未能引起人们对2000年政党轮替后所出现的岛内乱象的省思,民进党隐藏在“爱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旗号下的选举利益考虑和“台独”路线,显然无法产生推动其转型的内在力量。引发台湾政治变局的结构性因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主导岛内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7.
台湾3月份爆发的“太阳花学运”首度攻占“立法院”、“行政院”,创造了台湾“学运”新的“历史”。数十年间,台湾“学运”几经迭兴,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演进。从“学运”发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学运”的组织形式、动员与传播媒介、参与者的成分、“学运”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学运”规模和产生的影响等7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台湾“学运”从缺乏主体性到获得自觉,力量在不断壮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而其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研究台湾“学运”有助于我们了解台湾社情民意及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更好她推动两崖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宇 《台湾研究》2004,(3):12-16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台湾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并挤身“亚洲四小龙”之列。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台湾社会转型的内在动力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以“制度变迁——社会流动”的理论框架,探讨社会流动对台湾社会转型所形成的重要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肇始于清末民初的中国佛教复兴运动,并随着台湾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而快速发展。特别是1987年台湾“解严”之后,以佛光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中台山为代表的“四大道场”,在“人间佛教”理念影响下对佛教的现代化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大大加速了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在海峡两岸及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台湾佛教的现代转型虽日趋成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决定台湾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0.
台湾社会“统独”意识消长成因及发展新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社会存在的“统独”意识是构成岛内“统独”矛盾的要素之一,而“统独”矛盾的变迁既是观察台湾民意走向及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长期趋势时不得不深人研究的一个课题。台湾学者施正锋援引西方政治学的解释也认为,意识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原生论认为人群的集体认同建立于有形文化或是自然的生物特征上;结构论认为集体认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满自身在政治权力、经济财富或是社会地位上的分配不公,而血缘或文化的特色只是精英进行政治动员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