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模型及"Crouch &Ritchie模型"的基础上,参照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从市场、要素、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8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将武汉旅游与其它17个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武汉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1992年,武汉市正式提出,抓住国家批准武汉作为沿江开放城市的历史机遇,把武汉建设成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形成钢铁、汽车、商业、科技四城雄踞、城乡一体的国际性城市、这是武汉市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而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宏伟目标。本文拟对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模式作出基本的界定,并研究、探讨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与湖北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城市提出了把建设国际性城市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目标,并抓紧制定规划,付诸实施。例如,我国最…  相似文献   

3.
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交汇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桥梁、纽带;口岸功能是国际性城市的必备功能。回顾武汉 1862年开埠以来的历史,研究口岸兴衰与经济涨落的关系,思考在新世纪武汉口岸、武汉经济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不无裨益。 (一)武汉口岸兴衰与城市经济涨落   开埠至今的 100多年,武汉口岸和城市经济历经曲折的发展道路。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视武汉为“世界竞争之聚点”,凭借攫取的治外法权,优选汉口为其产品倾销的市场、原料掠取的基地。从 1859年…  相似文献   

4.
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的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长江论坛》2005,(4):21-25
21世纪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其基础和前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动机是区域内城市经济一体化,即城市圈经济的发育形成.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建设武汉经济圈,对我国中部地区的振兴崛起和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武汉城市经济圈资源要素的现状分析,初步提出了武汉经济圈资源要素互动规律和武汉经济圈良性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王立 《学习与实践》2009,(6):148-153
本文结合当前武汉城市建设的实际,认真分析总结了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武汉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在新的形势下,武汉城市建设还承担着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提出了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及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战略思考;按照“加快城市科学规划、有序建设、依法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途径选择角度出发,对武汉城市圈现阶段发展特征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区利益矛盾是当前阻碍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因素,同时,就如何化解该矛盾的途径进行了比较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局部整合创新武汉政区、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思路构想。  相似文献   

7.
根据索罗增长模型的扩展,土地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尾效随着资本产出弹性、土地产出弹性、以及劳动力增长率的增加而增加。以此为基础,从整体角度计算了武汉城市圈1995-2014年间土地资源对其经济增长的尾效,平均每年约为1.97%。从时间角度静态的分析了9个城市的土地尾效,发现不同的城市地区土地资源尾效差异较大。并从时间角度动态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整体土地资源尾效的变化,发现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尾效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最后分析得出了土地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增长率的变化是引起城市圈和不同城市土地资源尾效值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为分析基础,可以得出建设区位、密切与上游机构的联系、营造创新环境、与城市区域融合构筑城市、打造区域“技术极”是增强高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和发展模式之所在,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模式应借鉴这一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武汉城市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国际通行的工业经济研究模式,分析了武汉工业所处的具体阶段,对比分析了武汉工业与国内其他城市的差距,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在武汉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主导和带动作用,并结合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大力发展武汉工业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梦浓,1922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现为武汉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长期从事经济计划工作,致力于城市经济研究,先后担任武汉经济情报研究所所长,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协常委,参与了广泛的社会学术活动。主要论文有《关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试论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中心城市的多种功能与政府职能》。主持《武汉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武汉工业资产存量调整》、《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模式及对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合作主编《中心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上下集)、《建国以来武汉经济简史》、《经济区与经济网络》等书。论著及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级奖。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经济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断裂点理论模型,界定了我国中部中心城市武汉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及周边两个省会城市的辐射力。发现武汉市辐射力范围在周围所有的方向都超出了自身的管辖范围,辐射力作用态势西强东弱,而城市圈的其他8个城市辐射力相对较弱。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柳青 《长江论坛》2012,(2):39-42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给武汉城市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为城市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武汉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纵深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武汉城市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固然有其历史和外部的原因——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城市管理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性因素日益增长等——但究其根本,则应归因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了走出上述的管理困境,结合武汉"大城管"模式的构建与"城管革命"的实践,武汉市城市管理的改进应当从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入手,走新型的城市管理之路。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经济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城市经济发展总量水平及其增长率、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工业化水平、开放竞争力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来考察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20多年来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经济地位的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21世纪初期武汉经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一、对武汉城市群的认识和判断 目前武汉城市群的大小范围比较适当,基本符合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实力水平。目前武汉的经济实力已经无法与京广沪这三个国内一流城市相比,在二类城市中武汉的经济实力与活力也并不占先。盲目"圈大"武汉城市群有可能形成超出中心城市影响力范围  相似文献   

15.
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圈即武汉经济协作区内城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在长江中游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武汉与经济圈内其它城市因区位、发展条件、国家投资和长期积累等发展基础的不同,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其它城市为边缘的核心——边缘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了武汉在经济圈内的支配地位,和承担带动经济圈内其它地市发展或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和机遇的重任;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它地市共同支持武汉发展,为武汉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发展资源和必要发展条件的责任。由于核心——边缘关系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武汉通过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与经济圈内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武汉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变为发展动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条件优势。本文从数字经济整体规模、顶层设计、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数据治理等五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武汉数字经济相对于其它先进城市的不足,并探讨了武汉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包括:加强核心技术高管、加速全产业链数字化赋能、大力推进“新基建”、优化关键要素供给支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7.
彭劲 《中国人大》2013,(20):48-49
当下,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口号随处可见。短短七个字,让一个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部重镇的城市形象呼之欲出,很是贴切。事实上,从“大武汉”到“大江大湖大武汉”,称谓上的些许变化也正昭示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与未来。2013年年初的人大会议上,面对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及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种种设想,550位市人大代表纷纷畅所欲言,冀望以一纸建议,敦促武汉实现由中部传统老工业基地迈向兼顾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8.
武汉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武汉城市发展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说,应该在什么范围、什么意义上认识武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最近,我在几个场合都讲过这么一个观点:未来最有希望的增长区,就世界范围来说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东亚地区,就东亚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则是长江经济区。而武汉则处在长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世纪,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武汉青年与社会之间的两个具体矛盾,即武汉青年日益提高的自主发展需求与武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不能满足青年这种自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武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青年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与青年发展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为此,必须创新青年工作,提高武汉社会对青年的吸纳和整合能力,满足武汉青年自主发展的需求,调控和整合武汉青年发展的疏离倾向,促进武汉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武汉青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搞得很不错,有三个显著特点:(1)有远见,开放性。不是就本地区论本地区,就事论事,而是力图从世界经济、全国经济的发展,武汉市自己的应有功能来谋划武汉经济的发展。武汉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二个铁三角(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北京——武汉——上海)有新意;我们在研究上海发展战略时,认为:在中国,国际化城市不止一个,武汉确定在“中部崛起”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