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实践解释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参与国际体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参与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而且实践主体在参与实践的复杂互动中不断学习、借鉴、创新,形成了关于国际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认知。国际体系对中国各种参与实践的回应,推动了中国新身份的形成。与此同时,中国在参与实践中,不断通过反思和创新,影响国际体系,促进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有序的方向发展。由此,在"参与实践"、"身份承认"和"秩序变革"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因果作用机制,用于解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进程。文章将实践重新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实践生成话语和认知、造就身份和规范的本质属性,正是参与实践塑造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践活动是新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依托自上而下社会化理论的阶段论分析,虽然有助于直观地理解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系演变,但是其所推崇的“教”与“学”模式不足以揭示双方关系的重要特征,而且对于体系外国家获得国际社会新身份的描述是突发式的,即从体系的反对者或规范的反对者突然转变成为规范的学习者,这种分析视角过于简单.在“实践转向”的启发下,依据“参与实践”理论,可以突破结构—施动者的二元对立,强调实践的情境性和即时性,重视“惯习”的作用和施动者的能动性.联盟实践将联盟视为一种国家实践,在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过程中,联盟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不但在教科文组织内部与第三世界形成了密切的联盟,还在国际组织层次与教科文组织形成了松散的联盟.中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盟实践活动,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强化了自身的体系革命者的身份定位,另一方面,随着其他实践活动的展开,这种联盟实践也为中国再造身份创造了空间.联盟实践不同程度地确保了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的形式承认、分配承认乃至价值承认.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安全合作机制,是中国参与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学习实践过程.伴随着联合国维和行动自身的发展演变,中国参与维和行动的学习实践重塑了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认知,进而建构和重构了其对维和行动的身份认同,并在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正向演变的互动中实现了从形式、分配到价值承认的身份承认转变.在这一曲折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中国逐渐融入联合国维和机制,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8,(2):34-64
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化理论强调文化匹配是国际规范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而对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的国际规范传播研究尚有不足。本文以社会学的"行为-结构"互动关系为分析框架,从国际政治的语际性、国际规范传播的跨文化性和翻译实践的文化融合性这三个前提出发,提出了文化不匹配情势下翻译实践参与国际规范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追踪翻译实践参与主权规范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与机制,探讨中国近代主权观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近代中西方国际秩序观存在文化层面的结构性冲突,造成外来新规范与本土原有规范出现文化不匹配的背景下,为了重新界定身份以融入西方以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体系,作为翻译实践的不同文化取向,归化策略的运用促成了主权规范的本地化,异化策略的运用则促成了主权规范的社会化,从而实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近代主权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实践理论把西方的"实践转向"与中国的实践学说结合起来,以实践逻辑为中介,建立起"参与实践"与"身份承认"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理论框架可以用于中国参与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的分析。中国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外资源条件的推动下,发起了以话语实践、创新实践和联盟实践为主的创建金砖国家机制的实践活动,凝聚了创建金砖国家机制和中国作为平等成员国参与合作并开展集体行动的共识,这一共识经过金砖国家机制加以确认,赋予了中国参与国际交往的全新集体身份——拥有平等权利和对等义务的金砖国家机制创始成员国,并且随着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这一身份不断充实和深化。中国利用这一新的集体身份在国际体系中发挥新作用,对国际体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外交评论》2015,(5):21-45
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加快,逐渐从旁观者、学习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国际体系的受益者。相对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与安全体系、国际经济体系而言,学界鲜少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研究,对中国参与全球的软治理重视不足,而这恰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方面。本文对中国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社会文化关系是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个维度,具有内容多样性、运作灵活性、影响外溢性等特点。中国对国际社会文化体系的参与经历了话语接轨、学习实践、遵约建制和内化创新等阶段,体现出参与立场与原则鲜明、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注重实用性、选择性渐进参与、创新性弱等特点。中国的参与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文化体系而言是一个互构过程,对双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进程"本身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含义,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进程"概念,应该是指一个社会化的互动过程,它既是一个国际行为体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构过程。以进程为变量解释国际合作形成的理论被我们称为"进程合作论"。进程合作论认为,进程能够推动国家加强对话和学习,接受规范和法治,帮助国家建构集体身份,从而为合作提供强大的认同基础,而国家之间的合作行为,又能扩大共识,再现规范,强化共有利益观念,从而又推动进程的维系。"进程合作论"的基点在于进程,进程既构成合作的原因和手段,又成为合作的结果和目的,进程与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8.
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它有利于加强地区内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解决地区内的矛盾与分歧。根据地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必须重视周边外交,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睦邻方针;必须塑造多重身份,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各个次地区主义建设;必须处理好与周边大国、具有战略意义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多边主义既是实践取向,也是制度形式,在实践取向和制度形式背后,蕴涵和体现了一种价值.多边主义的价值涵义,为认识和研究国际行为体的多边外交行为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把个体层面和体系层面相结合,考察个体在参与和推行多边外交的进程中,对多边主义内在价值的认同、落实和塑造情况.这一研究思路可以称为"价值建构"角度.从这种思路出发考察冷战后中国多边外交进程,可以较为清晰地探讨出一条从认同到塑造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也是一种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大众媒介技术的发展,青年参与社会发展变革不仅仅限于文化文本上的认识世界,而是更多的寻求身体参与文化实践的改造世界,这是公民社会发育的表征,同时也与全球媒介行动主义息息相关.本人以导演李杨到鲍勃·迪伦的文化实践为切入点,探讨青年媒介行动主义的构成、特征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警务社会化是警察机关进行专业化警务活动的同时,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过程。它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特征,是世界警务改革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公共物品属性为警务社会化提供了制度分析的框架。警务社会化是公共安全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参与WTO进程中,身份在发生变化.从“复关”到“入世”的15年谈判实践进程,使中国成为自由国际秩序的拥护者,从多边贸易的“体制外”成员转变为“体制内”成员.入世之后,随着对WTO活动的全面参与,中国逐渐从WTO体制的被动履约者向积极建设者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网络化政治参与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平等的参与主体、自由的参与空间、低成本的参与手段、虚拟的参与身份等各种特点。从功能上讲,它有双面效应。一方面,它能改善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手段、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扩大政治参与规模、提高网民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和促进政府工作的廉洁高效;另一方面,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不可靠,可能会引发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和新的社会不平等。为此,要从参与机制、参与者素质、参与文化和政府作用等方面来完善和推动中国网络化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建构了邓小平的实践哲学。邓小平的实践哲学不仅解释着世界,而且改变着世界,它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作为其理论的精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独到的实践观点和不同的实践模式,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与创新,由此形成了邓小平实践哲学的个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是一种有形态的存在,是一个有结构的实体。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亲族主义、祖宗崇拜、等级身份制度和注重人伦价值。其中,文化的封闭性、家庭制度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3 1"教学模式是在管理学教学中所采用的实验模型,它由三个课堂教学环节和一个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主要特征,使教和学更赋有目标价效.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五个机制,也存在一些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在实践活动和认识中,逐渐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它直接反映着国家的性质、本质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如何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成为我国政治系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社会化的过程和动力的分析,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机制,提高其创新能力,并努力实现其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试析国家社会化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兴华 《外交评论》2009,26(3):71-81
国家社会化的起点是一个独立于国际社会之外的国家,或称为例外国家。在社会化进程中,例外国家经历排斥与接触,模仿与学习,内化与自我约束,维护、改造与推广等阶段,逐渐接受国际社会通行的规范,并将规范内化为约束自身行为的准则,从而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通成员。在成为普通成员之后,国家将国际社会的规范视为应当维护的价值,并开始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化媒介试图影响其他国家,使它们接受和遵守国际社会的规范。因此,通过国家社会化的过程,国家的身份从例外国家转变为国际社会的普通国家和一个新的社会化媒介。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是"消费科技"的主要目标群体,也是写作学习的一大实践主体."消费科技"通过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各种活动和结果.写作活动是一种认识世界、塑造自身的有效方式,在"通过写作来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主体的表达方式和人格形成难免不受"消费科技"的负面影响.在"消费科技"的背景下,从写作活动的角度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应该是青少年教育中一个不容忽略的具体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