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2.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作为掌管国民政府党政军大权的核心人物,他的对日外交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日外交决策和军事决策。这期间蒋介石的对日外交思想主要表现为“抵抗中求和平”、“抗战外交”、“和谈外交”,其外交思想反映了他既战既和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政治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传统安全观指导下的中国军事外交的对象较为有限,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军事援助的计划性不强,军事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展示军队形象的窗口较为有限。冷战结束后,中国提出要摒弃带有冷战思维的旧安全观,树立新型安全观。新安全观自提出后,对中国军事外交的指导性作用日益加深。同时,军事外交也不断丰富着新安全观的内涵,成为践行新安全观的重要方式。回顾新中国军事外交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军事外交不断突破,逐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产生话语权力,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和谐世界”这三个比拟性的战略性外交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开始影响国际议题设置,进入国际新闻、学术、官方议题.国际社会部分认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概念,也基本认同其目标,但是对于它们是否可以实现存有疑虑,认同度较低.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的官方解读不足,受众意识不强以及对外媒体发展相对滞后.其核心症结在于目前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宣示,缺乏理论论证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并不具备成为“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需要来自学界的理论支撑.中国学者亟须加强对战略性外交话语的理论论证,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2005年以来,美日印等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军事威胁论”。本文从全球层面、东亚地区层面和中国国家这三个层面,概括了其出现的背景;从战术、战略和心理这三个层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认为“中国军事威胁论”影响到了中国外部舆论环境,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影响中国军事外交。为更有效地应对该论调,我们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努力“说好”。  相似文献   

6.
赫佳妮 《外交评论》2023,(2):76-103+167-168
中国战争与革命的社会环境和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面向大众的外交知识叙事。现代外交概念在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以力量和胜利为核心的概念工具、号召民众参与外交的动员工具、规范国民外交运动的规训工具。战场上强调克敌制胜、集结力量、反抗精神、积极斗争、服从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等军事话语全方位渗透到大众外交知识读本的语言中。中国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中利用“外交”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信息,向大众普及了一个强权林立的世界现实,而中国也需要动员和组织民众通过积极的反抗和斗争、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谋求弱势国家的外交空间和胜利。现代外交概念在中国走向大众的历史固然有欧美外交民主化思潮的影子,但是却最终在中国战争、革命和反抗侵略的民族话语中得以生根。  相似文献   

7.
当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涵盖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层面的全方位转移,将对美欧亚三边地缘关系的结构重组和形态重塑产生深刻影响.这一举措是奥巴马政府在内外交困背景下主动调整对外战略的结果,体现的是“战略守势”与“战略攻势”的辩证统一.尽管其实施前景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尚难确定,但其“中国指向”要求我们必须在周边外交和对美关系上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问题已不仅是个地区性问题,还关系到国际体系的转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等全球性问题。布什总统2007年1月提出了关于解决伊拉克问题的“新战略”,内容包含了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多个层面,但短期内难以奏效。“新战略”的实施主要受美国国内政治走向、巴以问题、黎巴嫩局势、伊朗外交政策走向以及俄、欧、中、日等大国(集团)与美国关系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勇 《外交评论》2009,26(4):43-52
中国元首外交是中国特色“首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元首外交在数量上渐显活跃、在形式上渐显多样、在内容和性质上渐具实质性意义。国内领导体制的变革对中国元首外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领导体制的转型,使中国国家主席成为集执政党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于一身的真正的“国家元首”。国内政治的“外溢作用”强化了国家主席的权力地位,拓展了元首外交的实践空间,进而使中国元首外交的兴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孙洪波 《外交评论》2010,27(5):64-75
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拉美外交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援助古巴,不仅是寻求与古巴建交,而且期望在外围地区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70年代,中国的援助政策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八九十年代,在巩固和扩大外交阵地的同时,中国对拉美的援助开始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大型标志性成套项目增多,特别是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成为新时期对拉美外交的亮点。中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在拉美利益认知的转变,即从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转向支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从“涉台斗争”转向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外交。中国对拉美援助是当前实现中拉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外交是周恩来外交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作为新中国首任外交部长,周恩来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开展卓有成效的文化外交,为塑造新中国形象、改善国际舆论、打开新中国外交局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认为周恩来的文化外交为今天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文化外交的有效开展,在个体层面上要求外交官既要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觉,又能够对外国文化抱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在国家层面上则要求淡化意识形态,要求国内政治和文化环境的配套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交往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在4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今天也往往给当代中日关系战略研究以生动图景式的启迪,对当代中日外交工作也具有重要价值.温家宝总理曾访日展开“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创作吟诵汉俳,沟通两国民众感情,努力破解中日关系暂时出现的困局,体现了中国“维护稳定、谋求合作”的对日外交政策.中国高校国际关系、外交和日语翻译专业的学生,以及社会媒体从业人员和外交战线的官员,理应加强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以利于中日外交事务实践以及亚洲和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3.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巴基斯坦恐怖主义的威胁, 2008年以来,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相关数据的对比,显示了中国在巴投资重点地区的安全态势。通过近十五年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的具体分析,客观评估中方在巴海外利益面临的实际状况,进而深入探讨中方在巴海外利益遭受恐怖袭击的原因,并就如何防范恐怖主义提出对策。加强情报建设、完善自身管理制度、强化基础设施和应对某些特定恐袭的方法,力求可以对中方在巴投资利益的保护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政府退居幕后只进行监管和财政支持、公共外交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主题,让英国的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彰显独特的“英国魅力”。2012年,英国首次登上世界软实力榜的榜首,这不仅与英国巨大的文化优势有关,而且公共外交机构的合理搭配以及巨大的财政投入和智库孜孜不倦地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成为英国公共外交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智力支持和灵活的行政配搭。英国利用公共外交在国际社会始终保持影响力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诸多启示:公共外交要以民众为主,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建立结构清晰的公共外交队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军事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军事外交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目前,业已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军事交往格局,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增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对指引我军在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中走向世界,赶超当今世界军事大国的军队现代化水平,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独立以来,国内政治危机不断。穆沙拉夫执掌巴基斯坦政权后,采取种种举措,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应对多变的国内外局势,使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和外交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与问题。总的说来,巴基斯坦国内政治与外交环境正在逐渐适应时势的变化,在向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相似文献   

17.
黄金祺 《外交评论》2005,(3):100-104
《世界外交大辞典》“外交”条目提供了外交新定义,是在外交学中国化方面所作的尝试。新定义有如下理论特色:1.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和表述一般外交学的普遍学理;2.突出主权和外交的关系;3.把“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并列为外交的两大使命;4.把外交采用的方式限定为和平方式;5.兼容“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下的外交;此外还列举了不同含义外交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9.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迅速成长,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伴随这些变化,中国开始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形成了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99。66新外交”在客观上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创造了政治条件和外部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并没有彻底断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中间地带”“一条线”等外交思想为新中国在艰难处境中赢得了战略机遇,使国民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但是,新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战略从“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型,韬光养晦成为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战略方针,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调整到国内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重要外交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在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方面交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