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制约了湖北农业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效需求不足,科研院所对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强创新湖北建设,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应从改善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两方面下功夫。政府在加强公益性农业科技供给的同时,应诱导市场资源配置于农业科技领域,通过培育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成为科技市场主体,建立经营性农业技术研究、成果有偿转化的内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实力和决胜国际竞争的战略支撑。成都市在推动校地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进展的同时,还存在由于协同创新链条断裂、激励机制僵硬、供求信息偏差和市场化服务滞后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活力不够、动力不足、机制不畅、支撑不强等问题。为此提出建立校地协同创新制度、创新平台和创新基金的对策,以此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引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和消除科技成果转化梗阻。  相似文献   

3.
科技成果只有发生转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和压力;科技投入不足,且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资金不足;科技人员存有不适应因素。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深化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落实人才政策。  相似文献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应当包含竞争激励机制;人才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和问题,因而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各项措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6.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成果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研究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皇冠,担负着精英教育和高水平研究的任务。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具有经费充足、注重基础与交叉学科研究、注重强势学科建设等特点。美国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通过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制度、强化激励与控制等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由此看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抓住资金、人才和机制三个要素;促进我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学、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解决油田企业存在的科技研发与转化应用联系不紧密等制约成果转化的问题,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促进油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和发展规划,二是建立研发与转化应用一体化机制,三是建立以转化效益为导向的科技绩效评价机制,四是落实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五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补偿制度,六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配套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有:落实国家对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明确油田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地位,进一步加大科研和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8.
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能否合法、有效、全面地分享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但是,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机制没有覆盖所有职务科技成果及其全部转化活动和具体情形,由于缺乏明确的利益分享程序、核算原则、义务和责任,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应得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奖酬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建议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分享的先进做法,通过采取约定优先、股权和奖酬激励等措施改进我国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农业企业(户)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倡导农业企业(户)与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有研究一般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法律与政策支撑、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缺乏转化机构及转化模式.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赖技术、资金、服务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从技术、资金、服务与产业供需视域看,科技成果供需结构性矛盾、中试孵化资金投入匮乏、中介服务发展滞后才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根本症结.因此,应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与中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