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2.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3.
《吴晗传》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全国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关于吴晗的性质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各执一端。当时彭真的思路,一是不赞成批吴晗,认为吴晗是“左派”;二是即使是非批不可,吴晗的问题最多也只是个学术问题。《二月提纲》便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的。为了便于操作,有必要搞个文件,规范这场学术批判运动据《1965年9月至1966年5月文化战线上两条道路斗争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记载,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的谈…  相似文献   

6.
羽戈 《廉政瞭望》2011,(10):35-35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最大的怪癖就是爱骂人,不但嘴上骂,写文章也要骂。鲁迅先生的打油诗《言辞争执歌》,其中言“吴老头子老益壮,放屁放屁来相嚷……”这位“吴老头子”就是吴稚晖,“放屁”乃是他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中轰动一时的“三家村”事件,早已有了定论.“三家村”的三位主人——邓拓、吴晗、廖沫沙,业已成为世人称颂的人杰好汉.邓拓、吴晗含冤去世。廖沫沙则“大难不死”,现正在北京安度晚年。其所以不死。正如他自己所说:幸好下放到江西分宜,放到工人农民之中。是江西的人民保护了我。是的,江西分宜这个小县的人民。以其淳朴的赤诚,曾给廖老以安慰和支持。同时,也是廖老,给江西分宜人民带来了革命作家的气质、风韵和影响。寓赣三年,廖老与江西分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5年春,在江西省分宜县北部一所偏  相似文献   

8.
江涛 《当代党员》2009,(10):74-75
唐朝史学家吴兢撰辑的《贞观政要》(以下简称《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臣僚之间探讨如何兴邦治国的言论,被后世奉为经世济用的政论经典著作,被称为“统治术之专著。治国者之圭臬”。该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建设理论,其中论“君道”、“政体”、“鉴戒”、“求谏”、“纳谏”、“俭约”、“慎所好”等内容,涉及国君、臣僚如何施政为官,  相似文献   

9.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登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别有用心地将《海瑞罢官》中的某些情节如“退田”、“平冤狱”等与现实政治等同起来,给《海瑞罢官》一剧的作者吴晗加上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篇打着“学术争鸣”旗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他是湖南长沙县人。青少年时即勤奋好学,追求进步。1927年参加革命,曾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十年浩劫中,又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坚持党性,顽强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就是“三家村”成员之一,我党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才华出众的杂文家廖沫沙同志。《成名获“罪”皆文章》向您介绍的就是廖沫沙漫长而艰辛、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同志本来不会写戏,只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热情支持,“破门而出”,写了清官戏《海瑞罢官》,却一下子闯下大祸。其实,吴啥同志作为明史专家,只不过“企图”颂扬一下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海瑞,作梦也想不到竞同彭德怀同志的“反党集团”挂上了钩。  相似文献   

12.
1925年,广东的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广东的革命政府开始筹备北伐。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的英帝国主义及盘踞豫、鄂、湘一带的军阀吴佩孚首当北伐战争之冲。1926年2月10日,在中共湖南区委的领导下,省学生联合会邀请各公法团召开会议,成立湖南反英讨吴(佩孚)行动委员会,张坦然、夏曦、曹羽仪先后任主席。3月中旬天津“大沽口事件”发生后,讨吴委员会  相似文献   

13.
李伶 《党史博览》2011,(6):44-48
邓拓,主持编辑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总编辑。他是铁肩担道义的诗人、杂文家、历史学家。他的《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是我国杂文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丁一岚,晋察冀抗战烽火中盛开的一朵兰花。她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开国大典时,她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转播了这一历史盛况。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的卓越业绩那样与天地长存。  相似文献   

14.
<正>吴天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今年87岁的他,依然工作在一线。50多年的高原医学科研中,吴天一数次历险,但他从未停止脚步。因为常年在高原“骑马问诊”,吴天一被称为“马背院士”。立志攻克高原病1934年11月,吴天一出生在新疆伊犁一个塔吉克族知识分子家庭。他9岁随父母去南京读书。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南京,吴天一顺利通过征兵体检,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相似文献   

15.
戴安林 《湘潮》2012,(9):23-26
开国少将吴自立性格耿直,脾气暴烈,好打抱不平,是党内出了名的“炮筒子”。毛泽东说他是“有话就讲,有屁就放”。他戎马一生,战功显著,官却越做越小,与他熟悉的老战友都说,这与他耿直暴烈、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16.
黎里 《前线》1993,(12)
廖沫沙同志生前在编辑他的文集的时候,特意选出几篇文革时当黑帮的交待材料,收入第二卷,名曰《瓮中杂俎》。“三家村”黑帮嘛,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的专政对象,自是在瓮中无处可逃;俎,音阻,切肉所用之砧板也。项羽本记:“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其义不言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宿舍管理员吴光华被邀请上台演讲。不到800字的讲话,被学生的热情掌声打断11次。毕业生还打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  相似文献   

18.
姬建民 《党课》2011,(19):125-1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宿舍管理员吴光华被邀请上台演讲。不到800字的讲话,被学生的热情掌声打断了11次,毕业生还打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  相似文献   

19.
《诗经》     
《新湘评论》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20.
《诗经》     
《学习导报》2010,(17):60-6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被称为“诗”,汉代尊为“诗经”,列“五经”之首。《诗经》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民歌和朝庙乐章311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汉代传《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