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火灾、空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人生中充满变数,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于何时何地陷入何种灾难中。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与灾难狭路相逢,又应当如何去面对呢?如果,你能多看几部灾难电影的话,那么,到了关键时候,你也许就会掌握灾难电影中孕育的逃生之术。  相似文献   

2.
子荷 《中国减灾》2010,(5):54-55
火灾、空难、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人生中充满变数,你永远不知道你将会于何时何地陷入何种灾难中。如果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与灾难狭路相逢,又应当如何去面对呢?如果,你能多看几部灾难电影的话,那么,到了关键时候,你也许就会掌握灾难电影中孕育的逃生之术。  相似文献   

3.
金磊 《中国减灾》2012,(9):34-36
在风险社会中,人们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我们将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灾害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统称为灾难。其中,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群体由于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在灾难应对和救援过程中成为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受害群体之一,同时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灾难中儿童的救护工作更多关注。灾难中的儿童救护,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等造成大面积人员受灾的灾难时,针对低龄(12周岁以下)儿童开展的医疗、转移、看护等保护措施。需要指出的是,灾难儿童救护的对象界定为低龄儿童,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在灾难救护方面,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低龄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灾害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年龄越低,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难度越大;第二,随着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龄儿童对灾难的危害认识清楚,具备一定的避险常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社会中,人们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害和事故,我们将这些自然原因产生的灾害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统称为灾难。其中,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群体由于缺少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在灾难应对和救援过程中成为最容易遭受损伤的受害群体之一,同时也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政府部门应给予灾难中儿童的救护工作更多关注。灾难中的儿童救护,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等造成大面积人员受灾的灾难时,针对低龄(12周岁以下)儿童开展的医疗、转移、看护等保护措施。需要指出的是,灾难儿童救护的对象界定为低龄儿童,是由于两方面原因:第一,在灾难救护方面,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低龄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灾害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年龄越低,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难度越大;第二,随着认知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大龄儿童对灾难的危害认识清楚,具备一定的避险常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5.
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当灾难发生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坚强并且在灾难中前行,我们只有在灾难中学习,在灾难中总结才能在灾难过后获得更大进步。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特殊情况下一天的学习胜过你平时几年、几十年。”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重复、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在加深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与灾难抗争的民众,还是在第一时间奔向灾区的党和政府领导人,抑或是自觉自愿投入救灾的救援人员,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该礼赞的太多。今天,我们想致以敬意的。是灾难中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08,(6):1-1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勇抗灾,天下华人众志成城,真诚相助;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得到升华,中华儿女的社会良知和慈爱本性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8.
乌格 《中国减灾》2011,(9):44-45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灾难预测、应急等技术开始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国家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灾难管理及应急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以信息化手段支撑灾难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这对防灾减灾人员素质和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发展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完善社会安全设施及防灾减灾体系诚然必要,但作为灾难承载体的个人。构建面对灾难的心理素质亦须重视。现阶段,我国民众普遍缺乏面对灾难的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普通人群应对灾难的知识技能培讪以及心理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灾难预测、应急等技术开始向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手段帮助国家建立更加完善有效的灾难管理及应急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以信息化手段支撑灾难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这对防灾减灾人员素质和知识更新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从国外成功经验看,发展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四川汶川地震震垮了房屋、桥梁,毁坏了学校、家园,夺走了同胞、亲人的生命,无情的灾难时时刻刻牵动着黑龙江省广大统一战线干部和统战成员的心。地震灾难发生后,省委统战部立即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省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00,(4):11-11
李登辉趁火打劫。疯狂叫嚣“两国论”,拂民意逆天情,台独大旗扛到底。时间可以失去,金钱可以失去,生命也可以失去,唯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失。任何分裂祖国,分割领土的行径都是对民族的欺叛、对祖先的叛逆。我们不愿意战争,更不愿意手足间的自相残杀,但我们无可奈何!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灾难,国际社会的灾难,皆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龚艳  颜峰 《传承》2011,(20):46-47,50
灾难教育是传播有关灾难知识,培养防灾救灾技能,并促使受教育者生命情怀和坚强意志养成的过程,它对于人类社会十分必要。日本的灾难教育是全世界的典范,其现状表现为灾难教育保障法定化、灾难教育对象普遍化、灾难教育内容层次化、灾难教育理论实践化。结合日本灾难教育现状与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正确认识实施灾难教育的重要性、形塑灾难教育体制的规范性、注重灾难教育实践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从古今中外的经验看,凡有重大灾难发生,弄清真相是比较困难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案今天仍然有很多疑点,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及抢险工作肯定会有许多不解之谜。灾难越大,就越难查明真相。凡有重大事故发生,肯定不只是一处出错,而是多人、多处、多次出错。灾难越大,涉及的人和事越多,调查起来各部门都有干系,难免相互推诿,最后找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的灰色记忆,灾难记忆体现为创伤性与修复性、断裂性与连续性、脆弱性与再生性等的统一,具有群体认同、奋发行动、批判反思、理解和解力量,其所面临的记忆“危机”尤其令人堪忧。作为对遗忘的抗拒,灾难记忆的纪念以史料、文学、空间、仪式等为“记忆之场”,实现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的转化。“理解”成为达成灾难记忆活化、传承、建构的重要路径与旨归。由此原点出发,档案部门需承担相应的灾难记忆再生产责任,包括记录责任以构筑理解之基、叙事责任以贯通理解之途、共享责任以达成理解之旨、伦理责任以厘定理解之界,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近日,教育部重新修改了教师师德规范条例,明确规定在重大灾难发生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学生。 任何一个人,在重大灾难发生的危急关头,都可能成为不顾一切的逃离者。由此,我们应该更深一层次地想到:仅靠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约束,很难对重大灾难发生一瞬间的教师产生强大约束力,所以得有写在纸上的“公约”。这种契约使教师成为责任人,而不是一般的自然人。  相似文献   

17.
马塞  洪丰 《公民导刊》2008,(7):14-17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尽到了各自的公民义务;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松散的中国人群,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并因这种团结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赢弱无力的民间组织,展现出有效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并以此证明这些民间组织是健康、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8.
薛凯 《半月谈》2003,(10):6-11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中国。灾难,无疑是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变能力的试金石!面对这场灾难,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班子,迅速作出了一系列紧急部署和果断决策。4月28日,在抗击“非典”的又一个关健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发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号召。抗击“非典”的24字精神,既是对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我们全面夺取“抗非”斗争胜利的重要方针。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三年前那场惨痛灾难的回忆,仍在敲打着许多人的心。从汶川大地震后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至今也走过了三个年头。三年内,国家经历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经历了“洗礼”。于是,许多人的想法开始改变了,有的开始着手为未知的灾难做准各,有的开始学习如何在灾难中帮助别人和自救,有的则开始珍惜眼前人……  相似文献   

20.
你如何在突发性灾难中活下来罗辑在人类死亡原因的排行表上,突发性灾难死亡,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五名冲刺。损失无法估量,因为生命只有一次。那么,如何在突发性灾难来临之际,尽量使自己活下来呢?首先要保持理智的清醒许多劫后余生者回忆说:“危险发生的最初几秒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