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2006年所制定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既属于对外交保护领域习惯国际法规则的编纂,又在很多方面属于对国际法的创新和发展。整份草案,突出了对人权的保护,强调了国家在特定情势下对本国国民行使外交保护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外交保护是国际法中的老问题,就公司、股东外交保护问题来说,我们必须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努力实现两大目标:其一,对于外国在我国国内的投资,要依法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出现纠纷,要立足国内法律体系给予救济,防止其母国滥用外交保护;其二,我国的企业正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当我国的海外公司企业遭受损害之后,也要积极利用外交保护规则来保护我国海外国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领事保护和外交保护都是一个较难明确区分的问题。“是否用尽当地救济”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标准。然而,很多混淆的产生是与国家责任条款的变化、对国家责任的产生存在误解,以及对外交保护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条件不分有关。由于国家责任条款和外交保护条款的双重影响,传统领事保护与外交保护当中,出现了部分交融的趋势。这种融合,实际上就是部分外交保护转化为领事保护,这就扩展了领事保护的范围,提升了领事保护的程度,使得海外公民的权利更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补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持续迅速增长,对外投资和贸易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海外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领事保护是一国公民出国后所能享受到的来自本国政府的最主要保护,其设立目标是让海外公民的安全与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通过分析领事保护的实施主体、对象、实施条件以及实施方式,结合国际法的人本化趋势及中国的现实情况,对于深入探讨新形势下领事保护传统内涵面临的挑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保护港澳台同胞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方面,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是对外交往的主体,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台湾当局也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时,中国政府主要行使的是领事保护的职能,而外交保护措施一般并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外交保护不但需要外国政府违反国际义务而且要求受害者"用尽当地救济",另外,是否最终行使外交保护还要考虑到中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6.
海外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与国籍国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霞 《外交评论》2006,1(6):99-105
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其中所牵涉到的管辖权以及中国作为国籍国的保护等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以此为导引,围绕外国人的管辖、外国人的待遇、外交和领事保护等基本问题,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外国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必须按照国际法和国内法,并依靠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领事保护机制改革: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莉萍 《外交评论》2009,26(4):114-126
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领事保护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外交部为此进行的改革。英国领事保护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领事保护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公众对领事保护的期望值和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各界对领事保护事件的高度关注。英国外交部领事保护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点:强化预防和应急机制、建立多部门参与和合作机制、强调发挥名誉领事和当地雇员的作用、规范领事协助标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保护海外公民权益的难题,英国领事保护机制改革中体现出来的以预防为主的工作重心、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方式、领事协助标准规范化等都不失为可以借鉴的途径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增加了民众对外交的理解和支持,赋予外交工作新的特性并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外交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外交评论》2017,(4):59-84
新世纪以来,中国逐步构建了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五位一体"的领事保护联动机制。地方政府在相关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它们协助或牵头处理领事保护紧急事件,多渠道开展领事保护宣传以及海外安全教育和培训,发挥了相当重要乃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政府参与领事保护,契合全球化背景下外交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面临巨大的领事保护工作压力,需要地方政府分担保护责任;中国央地关系政治架构为中央向地方分担保护责任奠定了制度基础;海外中国公民因地缘联系而聚集分布的特点使得地方政府在处理一些领事保护案件时不可或缺;地方政府本身具有某些中央政府所不具备的优势;领事保护为基层外事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地方政府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央政府在人员和资金投入方面的不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领事保护机制的长远发展,如保护责任划分不够合理,缺乏指导和统一的实施标准,地方政府的保护责任与管理权限不平衡等等。着眼于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长远发展,地方政府参与领事保护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美英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引起各界关注,领事保护工作成为中国外交的新重点。完备的领事保护预警机制对做好领事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本文论述了美英两国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特点,并结合我国领事保护预警机制的现状,总结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国际投资法中的外交保护是指本国国民在国外遭受损害,依该外国国内法程序得不到救济时,本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向该国要求适当的救济。外交保护作为一项传统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曾是一种主要的解决投资争端的方法,但是随着国际投资争端法律解决机制的完善,外交保护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并且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反对,甚至在卡尔沃条款出现之后一度引发了其效力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海外就业的中国公民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确保我国海外务工人员的安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中首先探讨了困扰海外中国劳工保护的主要问题,接着介绍了美国的相关立法经验,最后提出保护中国海外劳工安全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走出去"必然引发海外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法律适用问题。本文从国际私法角度,分别就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机遇与风险、权益法律保护涉及的国内与国际法律制度、争议解决的非诉讼方式和国际民商事诉讼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传统国际法上,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是国家的权利。但是随着国际法人本化思潮的日益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外交保护的性质已经转变为国家的义务。然而,无论是各国国内法的趋同,还是人权保护的需要,都不必然导致外交保护法律性质的转变。在国际法上,外交保护的法律性质仍然是国家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外交保护是国家保护海外公民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用尽当地救济是外交保护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国际习惯。随着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保护人权呼声的高涨,一些学者开始质疑该规则的国际习惯地位。但是这种质疑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对用尽当地救济的规则性质始终莫衷一是。事实上,应当对侵害行为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判定用尽当地救济是程序法性质的,还是实体法性质的。  相似文献   

15.
海外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收益,也有可能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亏损,甚至是生命的丧失。海外发展与海外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过程中无法回避而又相辅相成的问题。健全海外安全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是对中国国民海外安全最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