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对当今社会民事纠纷的多样性、复杂性,由于现有纠纷处理方式优缺点比较突出,无法单独处理各类纠纷,本文希望通过对几种典型民事纠纷处理方式进行优缺点对比分析,找出各纠纷处理方式在处理纠纷过程中的问题所在,并基于此分析,建议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实现诉讼内外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相互融合、有机衔接,有效地解决各类民事纠纷,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民事纠纷是当事人之间就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的争议。民事纠纷一旦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其争议的解决通常就是法院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就当事人主张的权利和相应事实范围内,对其事实的确认和对权利义务作出裁判,其裁判的效力是相对的,事实认定也是相对的,也就构成了所谓的纠纷相对性解决原则。纠纷相对性解决原则是对民事纠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一般情形的一种表达。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民事纠纷的特点,反映了民事诉讼法处分原则的要求,也是法律思维和法律推理逻辑特点的体现和反映。以这一原则对民事诉讼实践活动进行审视,可以发现人们在解决民事纠纷时,往往没有顾忌这一原则,纠纷一次性解决、穿透式审判等实践活动都可能存在跨界越边的情形。从纠纷相对性解决原则这一视角还可以发现人们实践中的所谓裁判预决效、同案同判或类案同判等习以为常的概念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这一原则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民事诉讼中纠纷解决的规律,认真对待民事纠纷解决中的特殊情形,为其设置相应的条件,构建有利于符合民事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非讼方式: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洪浩 《法学》2006,(11):135-142
非讼方式作为民事纠纷解决的方式之一,与诉讼方式并行不悖。其在解决纠纷中有着低成本、高效率、全面性、易执行的特点;这与转型期我国农村民事纠纷的性质与特点具有契合性。在我国推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以非讼方式推进农村民事纠纷的解决具有正当性,非讼方式应成为农村民事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同时,非讼方式的有效运作需要与国家司法权协调互动。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迅猛发展和村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受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双重矛盾影响的转化型农村民事纠纷问题日益突出。在和解和调解占主导地位的纠纷解决机制下,本文在分析农民纠纷解决方式选择原因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力图构建一个以法治为主导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5.
民事纠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源于人之主体性要求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各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作为成长中的法治国家,在法治信仰、司法权威没有普遍确立的今天,构建“合意”优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以满足国民对公正司法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当前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徐美倩 《法制与社会》2013,(11):105-106
我国目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并不单一,多种多样,已经建立起了包括调解、仲裁等多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行政裁决、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但是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之间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和良性对接的有机体系。简而言之,当前的问题不是要创造更多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在于有效整合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建立一个协调、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必要的立法或者制度建设对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衔接,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房屋拆迁过程中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王忠义王睿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民事纠纷,主要包括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纠纷和拆迁委托合同纠纷三类。其中,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是指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  相似文献   

8.
邵明 《法学家》2002,(5):20-27
一、法律视野中的民事纠纷 “纠纷”进入法律视野,人们极其重视其“可诉性”(Justiciability),即由诉讼或审判来解决的纠纷所须具备的条件或特性,亦即纠纷具有适于诉讼或审判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而引发了大量的证券民事赔偿纠纷。文章从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出发,探讨了证券民事纠纷的和解、调解、仲裁与诉讼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解决民事纠纷并非是司法机关的专有权力,行政机关也可以解决民事纠纷。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是历史的产物。完全的权力分立和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司法权的部分可以交由行政机关行使。社会的发展要求行政机关不能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ADR的兴起彰显了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的优势。只要能够使诉讼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最权威的、最终的法律途径,行政机关解决民事纠纷作用的发挥与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一般程序与特别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基本的分类。民事诉讼立法过于重视一般程序而忽视特别程序导致了诉讼程序成为一元化的程序规则,也加剧了一元化的程序与多元化的社会、多样化的纠纷之间的矛盾。民事诉讼法学需要加强特别程序研究,扩大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达到快速、有效地解决民事纠纷的目的。本文对特别程序作论纲式研究,从改革现有特别程序入手,然后将海事诉讼、劳动争议诉讼、人事诉讼纳入特别程序体系,最后将一部分公司诉讼和知识产权审判也纳入特别程序范畴,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民事诉讼特别程序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规定实施已15个春秋,面对新形势下日趋复杂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以及轰轰烈烈的民事司法改革大潮显然已捉襟见肘。鉴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民事诉讼法的修改纳入本届人大立法规划内,这无疑为完善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对该制度作一全方位的扫描,着重分析其亟需弥补的缺陷与不足,推动我国国际私法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工作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赵德铸 《行政与法》2006,2(8):123-124
民事诉讼中的附属问题是民事诉讼中对与诉讼相关的行政事实或证据判断问题,在诉讼中对它的认定和判断决定着民事案件性质或裁判结论。民事纠纷,会因行政权的介入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事纠纷,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必须探讨新的制度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汉代民事诉讼程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民事诉讼在汉代社会现实中具有较明显的实态。讼之所及 ,多为租税、财货乃至田产 ,表明人们在概念上已经有所区分 ,人们因民事纠纷而“诣乡县讼” ,可知民事审判是地方官吏的基本职能之一。又以出土汉简及传世文献见之 ,民事诉讼的程序化已相当明显 ,由此反映了汉代法制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民法典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更加充实和完善的实体法根据。基于民事审判方式在民事审判程序运行中的特殊地位,民事审判方式也应为民法典的实施作出相应调整。我国传统的民事审判方式是在较长时期实体法缺失或很不完善的法制环境下的产物,由此也就形成了虽追求纠纷解决结果,但却不在意深究请求权基础和法律推理逻辑的"散点式审判方式"。民法典作为体系化的、自洽的实体权利义务根据,为法律审判的"三段论"推理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民法典实施的强大社会"气场"也必将有利地驱动民事审判方式再次进行调整,转向以明确原告实体请求权有无为中心的"聚焦式审判方式"。这种转向使得整个民事审判过程将始终围绕着实体请求权基础、请求权要件事实展开审判活动,从而实现了程序法与实体法的有效贯通和对接。使得以实体请求权及要件事实为中心的聚焦式审判能够更精确、细致地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并催生更具技术操作规范的"要件审判法",从而能够更有效率地解决纠纷,让人们真切地感知到个案解决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6.
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民事争讼程序中,解决民事私益案件和民事公益案件的程序原理或主义既有共同的,比如对审主义、当事人进行主义与职权进行主义、集中审理主义、直接言词审判主义和公开审判主义等;又有相异的,比如解决民事私益案件的适用处分主义和辩论主义,而解决民事公益案件的则采用职权干预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这些基本原理相辅相成,一并构成了民事争讼程序基本原理体系和正当性原理。  相似文献   

17.
ADR是澳大利亚纠纷解决的重要机制之一。以行业、社区为基础的ADR以及司法ADR的发达是澳大利亚ADR的两大特征。诉讼理念的转变、诉讼程序的改革与案件管理制度促进了澳大利亚ADR的发展。在ADR与诉讼机制的协调以及对ADR的规范化方面,澳大利亚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程凯  吴大华 《政法学刊》2011,28(6):79-8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现实社会中解决矛盾与纠纷的重要手段,承载着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功能。其表现在法理上的特征值得仔细研究,对其司法调解中的限度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当前法治中的现实困境对纠纷解决机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即决判决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即决判决是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具有在审理前过滤无争议民事案件、简化诉讼程序、加快诉讼进程、节约当事人时间、费用以及国家司法资源的重要功能。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即决判决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事诉讼立案程序的功能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诉讼程序在总体框架上呈现结构分立而功能交汇的特征,立案程序在司法行政管理体系上独立于审判程序而在功能上与审判程序混为一体,在当下大调解模式下更与诉外解纷程序之间混沌不清。本文以区分司法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为基础,强调立案程序在区分咨询性质的起诉与起诉意向明确的起诉时不同态度,同时确立了我国诉讼要件审查标准,即须有争议存在,且争议具有民事性(平等主体之间)和法律性,从而为转型时期的中国将非典型案件逐步转化为具有可诉性的案件提供可资参考的抽象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