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涉外案件司法文书电子送达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邮件送达是现代科技在送达领域的运用,它具有传统送达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送达。电子送达虽已被我国司法解释所肯定,但对其使用应设定严格条件。电子送达要具有诉讼法上的效力需满足下列条件:不违反条约义务;送达对象限于电子商务参与者或电子送达协议签订者;用传统方式不能有效送达;不为送达目的地国反对;能证明受送达人收到并阅读了送达文件。设立这些限制是基于电子送达的特殊性,也参考了国外电子送达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法庭实践中的"送达难"现象,通过对德国民事送达制度理论的剖析,全面介绍德国的民事送达改革,梳理德国民事诉讼法上法院职权送达为主、当事人送达为辅的双轨制送达模式,分析其背后的诉讼理念,介绍其制度铺设的立法细节。德国送达改革重申法院职权送达的核心地位,通过确立补充送迭的各种渠道加大法院职权送达的可操作性,提高送达率,平衡提高诉讼效率与维护当事人程序权利之间两种程序价值之间的紧张。通过透视德国民事送达改革的成果与失误,以期为我国当下的送达制度改革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Rio案是美国联邦上诉法院首次承认电子邮件域外送达方式合法性的经典判例。该案确认电子邮件送达方式符合美国《联邦民事诉讼程序法》和美国宪法中正当程序条款的要求。Rio案所提出的电子邮件域外送达方式合法性的制度基础,突破的法律障碍和引发的立法和司法影响为中国谨慎运用电子邮件域外送达方式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送达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制度,但是民事诉讼法关于送达的规定过于原则加之司法实际中的种种情况,导致"送达难"的产生。本文指出需要深化对送达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国外主要国家送达制度,提出我国送达制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5.
电子送达方式已在全国各地许多法院悄然兴起,为法院送达工作带来便利。新民诉法确认了电子送达的合法地位,为电子送达的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本文从必要性、合法性、正当性、可行性四方面对电子送达制度的建设做一个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层人民法院普遍存在着"送达难"现象,送达效率低下、重复送达率和迟延送达率较高。本文拟从我国目前民事送达方式入手,研究当前司法实践中民事送达难的运行现状、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逐个分析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和公告送达的适用范围和不足,并通过分析电子送达的立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民事电子送达的建议,以期在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同时,保障民事诉讼效率价值的体现,并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8.
送达是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更可能影响到审判的公平、公正。但目前我国各级法院普遍面临"送达难",并已经影响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如何破解"送达难",逐渐成为我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送达难"问题,各级法院和法学界相应提出各种构想、方案,如放宽留置送达条件、扩大签收人范围等。本文在综合我国送达制度的运行现状、法学界提出的理论构想、各地法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议在我国现行送达体制下构建民事诉前送达地址确认制度,破解"送达难"。  相似文献   

9.
直接送达作为我国民事送达的主要内容,从知情权角度分析其是最能确保诉讼信息有效性的方式方法。但同时,虽然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送达制度有较大修改,但对直接送达制度仍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本文借鉴国外国家的送达制度,进行理论上的检视,对送达制度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完善。诉讼信息获得的越完善,越及时,在诉讼博弈的过程中原被告之间诉讼决策越科学,也更能保障程序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现有的受送达人因害怕诉讼,不敢或不愿签收诉讼文书,有的故意逃避诉讼,有的外出务工居无定所,使得诉讼文书不能及时、有效送达,形成“送达难”问题,严重影响了法院审理案件的正常进行,制约了司法效率的提高,耽误了权利人合法利益的及时实现。文章从法院送达难的表现,对送达技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段晓彦 《法学研究》2013,(5):142-161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一种主要而又特殊的民事法源,源自《大清现行刑律》,但在立法层面,《大清现行刑律》从“刑律”到“民法”转变的任务并未完成,即未形成统一法律文本样态的“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司法机关适用该法源时面临着三大难题:无统一明确的内容该如何适用?相关律(例)文未去刑罚化如何用于民事审判?旧的律(例)文如何适应新的社会情势和法律制度?大理院以判例和解释例,确认并明确了“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内容范围,从原刑律条款转化出民事效果,并通过法律解释、类推适用和假借等方式,保证了其在民初司法实践中的正常适用;经由法律概念的对接、民法理论的融合和权利观念的渗透,实现了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创新,使其成为中国民法近代化历程中新旧之法融合的一个节点和枢纽,构成近代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2.
蔡斯芊 《时代法学》2020,(1):108-116,F0003
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的增多,我国涉外侵权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我国关于涉外一般侵权的法律适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从实证角度研究分析《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4条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情况十分必要。通过分析研究从2018年1月1日到2019年3月29日为止的一共346份裁判文书,并根据地区、案由分布、当事人类型和法律选择的方法将其进行分类,发现我国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案件司法实践存在第44条被扩大化适用、毫无理由罗列法条、常见法律适用顺序错误、错误理解法条中规定的意思自治原则、说理不充分和意思自治原则在海事侵权案件中适用较多等问题。为完善我国涉外一般侵权法律适用司法实践的现状,我国应充分发挥意思自治原则、修改法条措辞语序、加强对法官的培养和增强筛选指导性案例等。  相似文献   

13.
刘想树 《现代法学》2012,34(3):132-142
最密切联系精神是现代化的冲突法立法之特质。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将最密切联系规则仅定位为兜底救济规则,其内因包括我国强调立法、控制司法的大陆法系传统,冲突规范的硬性约束,涉外司法的划一要求,法律适用的稳健考虑,以及司法任务的简化。但由此也导致无法优化选法结果、无法缓解制度缺陷、无法矫正不当管辖,以及无法调整涉外识别等功能残缺。应尝试通过司法能动的原则化方案,参鉴欧盟最新立法,把最密切联系规则激活成为理性实施我国国际私法的灵魂力量。  相似文献   

14.
In developing Chinese legislation on public environmental lawsuits, it is not only to amend the Constitution, Law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ivil Procedure Law and Criminal Procedure Law from the aspect of legislative system, but also revi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n specific regulations, it is to explicitly define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citizen lawsuits to be accepted and heard by court, conditions of subjects, preconditions of litigation, procedures and rules for hearings, petitions of plaintiffs, modes and conditions for presenting evidence, which should not only affirm citizens’ environmental rights, extend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s and the scope of cases that indirect individuals can exercise the right to sue, but also establish litigation intervention system, environmental public prosecution system, and charging standard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attorneys.  相似文献   

15.
翁杰 《法学家》2012,(2):149-158,180
定性是国际私法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虽然对定性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各国学者对于定性的对象、范围以及定性冲突有着不同的认识,实践中很容易造成法官在涉外民事法律适用认识上的困难。从法学方法论意义讲,涉外民事裁判中定性的本质在于将案件事实与不同国家实体法进行比对的过程,其间贯穿着冲突规范连结点的解释以及相关国家法律对同一事实评价的利益衡量。就我国立法中有关定性问题的解释而言,法院地法应在国际私法语境下作广义理解。  相似文献   

16.
自然人姓名问题涉及不同的法律领域。2020年我国《民法典》第四编第三章为自然人姓名问题提供了最新的实体法保护规则。早在11年前,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就已对自然人姓名问题作出了规定。在国际私法中,个人姓名面临的基本问题是法院地国应适用何种连结点以确定涉外个人姓名的准据法。我国《法律适用法》第15条和第46条分别对涉外姓名确定和变更问题、涉外姓名侵权问题规定了法律选择规则,同时第5条对涉外姓名法律选择设立了不得违反我国公共秩序的最低界限。然而,我国对姓名国际私法规则采取“归并”的立法模式,没有对跨国姓名权法律选择和其他涉外人格权法律选择进行区别处理,未回应我国《民法典》姓名权在人格权领域的特殊性,而且忽略了《民法典》第1056条婚后夫妻姓名的平等价值和第1112条允许灵活选择被收养儿童姓名的立法意旨。虽然我国《法律适用法》姓名国际私法规则与《民法典》姓名实体法规则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二者互为补充。我国《法律适用法》有必要随着《民法典》的实施而对涉外姓名国际私法规则予以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王轶 《法学研究》2014,36(2):116-130
在公法和社会法领域内,法定补偿义务作为债的独立类型由来已久。但就法定补偿义务可否作为私法上独立类型之债,与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等并身而立,民法学界远未达成共识。若从解释论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侵权责任法若干条款规定的补偿义务、"分担损失"规则以及"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等,都属有关法定补偿义务的规定。它们与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确认的法定补偿义务一起,构成我国民法中独立类型之债。在我国的责任保险制度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健全的背景下,如果法定补偿义务制度运用得当,无疑可在一定程度上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之穷。  相似文献   

18.
Ackerman, Bruce. 2014 .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 .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ugerman, Jed Handelsman. 2012 . The People's Courts: Pursuing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n the course of reviewing Jed Shugerman's The People's Courts: Pursuing Judici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and Bruce Ackerman's The Civil Rights Revolution, we argue for a reassessment of the way that scholars think about popular constitutionalism. In particular, we urge scholars to resist the tendency to create a dichotomy betwee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w and a set of nonjudicial venues in which popular constitutionalism supposedly takes place. Popular constitutionalism is temporally and contextually bound, reflected in different forms and forums at different times in US political history and always dependent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institutions. By implication, this suggest that judges, rather than serving as obstacles to popular understandings of law, can and have used various forms of democratic authorization to strike down legislation violating both state and federal constitutions, thus bridging judicial review and popular constitutionalism with explicit support from the citizenry.  相似文献   

19.
董学立 《法学研究》2014,36(6):99-115
我国意定动产担保物权在立法上分类为动产抵押权、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在此基础上,立法又分别规定各类意定动产担保物权的"定义、担保物、担保物权的设定、公示、效力、顺位、实现和消灭"等。意定动产担保物权分类的结构模式易于导致立法者对全局性制度的疏忽或遗漏,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意定动产担保物权的分别规定又可诱发制度之间的重复、不协调甚而冲突或矛盾。实证考察可以发现,我国意定动产担保物权法制在以上两个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这些缺陷的现实存在佐证了以上学理认知。解决问题的近期措施是加强司法解释工作,以解司法亟需;远期目标则是制定一元的意定动产担保物权法,以替代现有的多元的意定动产担保物权法。以此,我国意定动产担保物权法制得以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对涉外民事诉讼程序与国内程序作了优化整合,涉及协议管辖、默示管辖、送达、保全等方面。针对这些修改,采用比较研究、案例实证、经济分析等方法,对其具体内容及适用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以争议的要素和利益相关标准来判断“实际联系地”;建议重新明确默示协议管辖制度;对于电子送达的确认,建议根据电子技术的特征,将点击邮件作为电子邮件送达确认的界点;行为保全程序可参考中国已有的海事诉讼强制令程序和知识产权诉讼临时禁令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