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 《求索》2010,(12):215-216,186
传奇作为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方式的生成和发展。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在上海这一"传奇"时空的映照下,自觉适应大众消费的通俗文学需求,努力采用通俗而传统的传奇写作和叙事策略,在超越日常的"浪漫想像"中营造出一种奇异的"欲望化叙说",以其对传奇叙事传统的成功承袭,形成了具有深刻"中国经验"的现代都市传奇。  相似文献   

2.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从今年起,南宁将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全区一流、全国知名"的先锋示范城,最终实现中国绿城、中国水城与先锋示范城"三城"同辉,共同彰显首府的"首善"形象。3年打造100个基层党建示范点2月28日,南宁市举行全市创建先锋示范城动员大会,提出将突出"提高首府南宁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主题,紧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条主线,通过"三创建三打造",即创建先锋示范岗、先锋示范点、  相似文献   

4.
李兵 《传承》2012,(21):34-35
创建先锋示范城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必须从战略视角加以谋划,选准切入点。马山县实施"文化引领,思想先行,率先示范"创城发展战略,以"唱响先锋示范歌,打造先锋文化示范县"活动为主要抓手,全面推进创建先锋示范城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前,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之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在全省各地各部门陆续启动,总体进展顺利。近日,本刊记者就开展活动的有关重要问题,采访了浙江省"之江先锋"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相似文献   

7.
徐玲娟  薛梁 《今日浙江》2010,(23):16-17
嘉善县以"为民先锋"为总载体,量化承诺履诺活动,探索实施"先锋连心四站"为民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王天桥 《理论月刊》2012,(10):67-71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先锋小说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热点,而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所冷却。文章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先锋的出场与退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既对当时读者的接受情况作了史学意义上的梳理,同时也阐发了出现此种局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11.
蔡建军 《前进》2013,(8):54-55
"慎初"与"慎独"皆为谨慎之意,成为人世间为官从政的领导干部教诲自勉之词。让我解释,虽然肤浅,但也通俗:"初"就是第一次,"独"就是单身一人。  相似文献   

12.
田敏 《求索》2010,(11):211-213
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对晚清谴责小说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同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创作背景,它们都表现出再现广阔现实的"针砭时弊"的特征,促使长篇小说创作走向现代现实主义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谴责小说虽然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却仅止于"仅足供闲散者谈笑之资而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小说"。而茅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先进的社会科学思想是作家剖析现实的法宝,从而形成批判犀利的"社会剖析小说"派别,并成为日后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潮。  相似文献   

13.
王琴 《求索》2010,(3):178-180
先锋戏剧诞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与戏剧文化语境当中,成长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时代,并遭遇到五种悖论与困境:精神启蒙与世俗化的悖论,形成形式的先锋而人文的价值意义流逝的困境;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错位悖论,产生了先锋戏剧内容缺乏现实依据,因而遭到票房惨败的困境;现代性与民族性共生的悖论,形成了先锋戏剧对戏曲借鉴,形式上的现代性肢解,而缺乏内容上的民族性再生的困境;全球化与中国主体化的悖论,形成了没能"使世界因特色而存在,反之因特色而成其为世界"的困境;自由与体制化的悖论,形成了中国先锋戏剧必须在国家—民间—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先锋戏剧少许的成功与多量的失败,成为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同义阐释,其经验与教训对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有规避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贺磊  王世波 《传承》2013,(6):70-71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以加强宗旨意识、提升责任意识为基础,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学生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拓宽平台,加强监督与评价,有助于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良好辐射效应,从而在学生群体中真正成为"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5.
王金双  范晓霞 《前沿》2012,(11):186-189
林纾及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除了外部的时代社会原因外,最关键的是他出色的译笔及极富个性化的"误读"。正是学界对其毁誉交加的"误读",成就了林纾及林译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容忽略的地位。林译小说中的"误读"大致有时代社会、合作者及个人等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宁敏升 《当代广西》2012,(22):30-31
近年来,南宁市武鸣县大力推进"支部联建"、"党员联带"、"先锋联创"的"三联"创新举措,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有效途径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2011年年底,武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宁敏升代表武鸣县委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的务虚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17.
杨增宏  曹德和 《求索》2011,(6):205-206,185
意识流小说是一个"原型范畴",它有自己最为重要的"属性",即描写人的非逻辑性意识流动、使用内心独白的叙述策略和适度变异的语言特色。基于"原型范畴化"考虑,本文以"属性"为着力点,进一步探究意识流小说的界定,发现意识流小说存在着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意识流小说和非意识流小说之间存在着中介现象,因此意识流小说界定需要"非此即彼"的观念,也需要"亦此亦彼"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9.
熊亚菲 《求索》2013,(12):156-158
“革命的罗曼蒂克”是现代文学批评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革命文学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蒋光慈作为“革命的罗曼蒂克”的代表性作家。对于革命以及罗曼蒂克的理解,与当时的左翼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他一度沉迷于俄国作家勃洛克的关于革命的论述中,喜爱把革命抽象化,神秘化。另一方面,他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系统地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及文学反映论。因此。左翼语境下的“革命的浪漫谛克”与蒋光慈在历史语境下的相遇具体表现为“脸谱化”和“拗曲现实”,与蒋光慈本人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更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加恋爱”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文学,它的出现,一方面来自"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另一方面来自对西方现代思潮的追逐。它们在形式上大胆创新,转变叙事策略,建立形式模式,而这些改变也导致了先锋文学最后的溃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