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二、“父为子纲”及其对封建法律的影响儒家一向提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他们认为,父亲对儿子有绝对统治权,儿子必须服服帖帖地服从父亲。他们把“父为子纲”看作“三纲”的基础,实际上是利用族权来维护封建政权。由于中国原是一个种族奴隶制国家,各级奴隶主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如果各级奴隶主都能行“孝道”,种族之间就能团结,种族国家就能巩固。所以说,行“孝”是为了尽“忠”,忠、孝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儒家是以孝为中心,把它贯穿于君臣、父子、夫妇关系之间。正如《大戴札记·曾子大孝》篇所说的那样:“居处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法律就是“王法”,其来源于皇帝替天行道和替天行法的思想。这种对法律的认识又由于儒家的伦理道德而进一步得到强化。这种思想强调的是臣民绝对服从,即向统治者尽义务,这是天理;而个人的权利则是以特权的形式出现,这种特权和普遍的义务就决定了君臣、夫妻、父子、主奴等一系列社会关系,构成封建专制独裁的基础。在传统思想中,可以说许多思想都是与现代法律思想背道而驰的。归纳起来看:(1)传统思想认为法律是统治和操纵人民的工具,它强调服从,强调尽义务,而现代法律思想则视法律为反映人民意愿,保护人民利益的工具。(2)传统思想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实际上是特权和  相似文献   

3.
政法工作中的防右与防“左”柴俊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妨碍开展政法工作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封建的法律观念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封建法律思想对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阻碍最大的,主要是人治思想。它的当代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将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并做了如下概括: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以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最具特色,儒家张主“为国以礼”,宣扬“礼治”,法家提出“依法治国”,强调“法治”;3.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形成并达定鼎的时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以儒家经典为指导,以礼入律,在实践中出现了中国古代礼治思想法律化—一唐律,同时,此间也出现了一些非正统的法律学说和思潮;4.宋元明清依然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占导主地位,但围绕意在重整封建伦理纲常、加强思想统治的理学,曾展开过激烈争论,明末清初则出现了一股启蒙思潮;5.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法律思想随着历史的时期变更,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和学说,中国法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公道”思想韩起祥在中国古代丰富发达的法律思想中,“公道”思想是十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它贯穿于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的始终,对于建立和维护封建法制的统一性,保护和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稳定,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夏淑云  张美琳 《中国法律》2008,(3):41-42,109-111
[德主刑辅]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与其他法律思想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中.它一直作为主流法律思想被历朝历代所沿袭.决定着封建时代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发展方向,并成为历代统治者[安人宁国]治国方针的思想基础,它对於维护统治秩序.理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保证封建国家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汉代文帝和景帝刑制改革,以废除肉刑为中心,是中国法律史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思想背景是“新道家”思想,即综合了儒家、法家、黄老、阴阳家等思想因素,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先声和最重要的过渡基础;它在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乃至人类法律文明史上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鸿烈先生把“包括自秦亡汉兴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以至清末两千余年很长的时间”称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家独霸时代”,认为这种独霸也就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是从汉武帝“抑黜百家”开始的。目前我国法史学界也多持此说。那么,这种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们认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  相似文献   

9.
苏颂(1020-1101年)作为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为后人所知。但他为宦60余年,历经宋代仁、英、神、哲及徽五朝的政权矛盾和内忧外患,为巩固和维护封建皇权,以“德教”儒家礼仪思想施政治国的法律思想和立法观却鲜为人知。下面就其“不违礼教”的立法思想和立法实践进行一下探讨。一、医治刑情,礼仪教化的法律思想宋初统治者在继承儒家正统思想的同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儒道兼用,形成了宋朝中后期以德礼为治国之本的统治思想,也为宋朝后期理学出现奠定了基础。苏颂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并由审刑院、刑部升任丞相的.因而也就形成了其…  相似文献   

10.
儒家法文化在中国封建法律思想中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不仅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和社会关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人们的法律思想意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虽然在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冲击,儒家法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现代法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未获得发展,使我国学术界从不曾在法学上对五四时期反传统的问题进行过评价,而陈独秀、李大钊、吴虞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但熟悉我国传统思想,而且又都在日本系统地受过当代法学教育。为了巩固和完善立宪共和制度,他们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理论对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宣布其主要罪状是:一、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宣扬绝对君权,摧毁个人独立人格,妨碍民权观念的产生,助长复辟帝制活动,不利于立宪共和国体的巩固;二、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强化家长权力,窒息个人权利意识,不利于政治民主化,戕害个人独立的经济能力,有害于经济的发展;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强化官僚等级特权,妨碍平等观念的产生,不利于法律平等原则的实行;四、维护专制主义的立法司法制度,既可以因“势”,即权力的大小而“屈法”,又可以因“情”,即亲疏关系而“淆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难于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86,(4)
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法律的儒家化(礼法结合)。它作为一个体系,从汉至清二千多年间,其发展过程大致为分为开始、发展、成熟和延续等几个阶段。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并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就此作一概述,供自学同志参考。一、两汉是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开始阶段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魏相李悝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法经》,开重刑主义之先河。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在立法上以法家的“法治”为依据,用“以刑去刑”、“以杀止杀”的重刑主义统治政  相似文献   

13.
“明德慎罚”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德慎罚”是西周奴隶主统治集团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是在总结殷商氏族奴隶主统治兴亡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作用在于调整西周奴隶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以利于对广大奴隶的残暴统治,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以求子子孙孙“受天永命”。“明德慎罚”思想为后来的儒家所全盘接受,并以新的阶级内容加以改造和充实,成为儒家“德主刑辅”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因而在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永东 《法学研究》2003,(5):139-147
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和《奏谳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史料证明 ,汉初法律着力维护家庭伦理秩序 ,把儒家推崇的家庭道德法律化 ,是后世“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同时 ,汉初法律还以法家的“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为指导 ,对官吏严加管理 ,重典惩治官吏犯罪 ,表现出对秦律的强烈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清末湘军军阀,洋务派首领之一,主张"出于礼即入于刑",他虽然在宣扬封建的礼义道德、残酷镇压人民反抗等方面同曾国藩、李鸿章一脉相承,但在对外关系上,主张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反对丧权辱国,稳定西北边疆,捍卫国家统一的法律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6.
法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一大特点。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都主张“以礼辅刑”、“德刑并用”……。到了西汉时期,儒家的这些思想——一开始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实现。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内容上来(如汉武帝和汉章帝时先后出现了反映儒家伦理观念的“首匿相坐法”和“轻侮法”)。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种断案方法——“春秋决狱”,儒家的一些经典直接成为审判决狱的根据。这种引经断狱之风盛行两汉、魏、晋、南北朝,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封  相似文献   

17.
荀子和西塞罗法律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不同,不能不研究各自的思想基础,从而不能不首先从荀子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出发,因为正是他们分别为两大法系的正统法律思想打下了第一块基石。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的思想家。为满足当时各国封建君主寻求有利于新生产关系的治国之术的要求,荀子尽其毕生精力改造儒家之“礼”,修正法家之“法”,最终创立了以儒法合流为基础的一整套封建法律思想体系,但未为秦用。至汉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心定罪"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剖析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与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理学法律思想评析陈金全理学法律思想兴起于北宋中期,完成于南宋,以程朱为主要代表,它的出现标志以儒家法思想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进入了新的阶段——理学法律思想。(一)理学法律思想由一系列基本范畴构成,但其最高的范畴即“天理”,天理论是他们全部学说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