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鼎记》:英雄的终结 《南风窗》:古人说“侠以武犯禁”,今天亦有一些知识分子认为武侠小说的精神内涵和现代法制精神相违背,对此,您有何看法? 金庸:当初写作时没有太多考虑评论界的观点,主要想争取某种社会影响,为了吸引读者,让普通老百姓也觉得好看。我在小说中力图表现对下层社会的关注,特别是那种远离高高在上的庙堂的生活。 《南风窗》:您很谦虚,说是为了“好看”,可我们读您的小说,常常会被打动,  相似文献   

2.
正由劳动午报社出品的先锋话剧《开往远方的地铁》于8月16日、8月17日在东四隆福剧场上演。剧中以地铁劳模的儿子作为主角,探讨新时代下的劳模精神,首场演出,剧场座无虚席,欢笑声不断,演员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开往远方的地铁》里面讲了哪些故事?有哪些先锋尝试?背后排演时都有哪些曲折?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开往远方的地铁》的导演孙家一。  相似文献   

3.
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以前您曾说自己的最大愿望,是将少林寺建成国际名寺,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吗?释永信(以下简称释):现在少林寺的名气已经有了,在国际上,没有几个国家不知道少林寺。但我们要做的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名寺,一是少林寺的组织建设,我们叫做“宗法制度”;二是僧才培养;三是少林寺的文化地位、学术地位,这些工作我们都在做。《南》: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您作为少林寺的方丈,是否有“重振禅宗”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琐忆父亲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在我的父亲朱丝纶先生离开我们47年之后,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矩”的博大精深……我家厨房兼餐厅,大约40平方米。南边是锅台,东边堆槎柴,西边和北边摆上竹橱和餐桌,西北角上有个半截楼。  相似文献   

5.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呼吁早日结束两岸“令人痛心的局面”。《告台湾同胞书》说:“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目前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靠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殷切地期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指出:“在解决统  相似文献   

6.
《南风窗》自1985年4月创刊,到本期为止,已走过了整整13个年头。在这13年里,热情的讴歌改革开放的新趋势新潮流,向社会传播带有前瞻性的优良观念,一直是它最重要的使命。 大连市长薄熙来对前去访问的一个广州代表团的成员谈到《南风窗》时曾说:“《南风窗》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但都是新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重要的往往不是发言的内容,而是发言的勇气,以及当内容出现偏颇、错误时纠正的勇气。 每一份杂志背后都有一个“价值判断”。我们的“价值判断”是:好的观念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也只有能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观念才是好的观念。我们专注于对这种观念的探求,而且认为这种探求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赞牛顿的伟大时曾说,“他以真理统领我们的心志”,那也许是千万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目标,但却时时令我们魂牵梦绕。 《南风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资源的营养,有“古文化”、“洋文化”、但最重要的当属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从这块沉睡千年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市场经济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来自于千百万人解放自己奔向未来的物质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和影响着现实的进程。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乃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文化,最有活力、生机、朝向未来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几个月来,我们采访、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有关当代中国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的例子,经过反复筛选研究,评出了我们心目中“中国最具文化魅力的六家企业”,我们仅此向它们表示敬意。 我们也以这组报道作为《南风窗》创刊13周年的“主题报道”,奉献给所有关怀我们成长的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1987,(10)
你心目中的《南风窗》是怎么样的?你、我、他,自有不同高见吧。广州宣传学院“社会传播与公共关系”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传播反馈原理时,走出课堂,访问了300多位《南风窗》的订户。同学们说,访问之前,他们有点忐忑不安,担心会成为“不速之客”,谁料接触读者之后,对方的热情竟使他们大感“受宠若惊”,都是热心人呵! 同学们在顺利完成了300多份问卷的填写工作后,还各自写了一篇调查心得。现选登其中部分,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南风窗》。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南风窗》1998,(4)
渴望文化“养料” 我是一个来广州打工的青年,更是《南风窗》的忠实读者,我很乐意分享《南风窗》对成长、成熟、成功的追求精神。 当我拿到1998年新版《南风窗》的时候,它精美的印刷和精彩的“独家策划”都令我眼前一亮,不过,当我读完整本杂志时,心里却感到一些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诸如“成长课堂”“先锋人语”这些好栏目。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1985,(8)
用“南风窗”作刊名,够气魄。记得三年前,《广州文艺》和《花城》合办一份文学报,报名《南风》,有位权威人士反感说,“南风”不就是“香港风”嘛,怎能让香港臭风污染我们。有位副老总巧妙地驳道:“这样说来,东风就是日本风,北风就是苏联风,西风就是欧美风了”,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南风窗》四月一日创刊。创刊前后,热闹非凡,广州三大报作了多次详细报道,广东电视台也作了别开生面的播送,可谓出尽风头。为什么这么轰动?是有钱?有后台?不,只因一个栏目掀起了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假如  相似文献   

10.
抛弃“高大上”的说教 “公司拍的微电影太感人了,风电场的职工让我们感动,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最近,《看·风》微电影在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火热传播. 这部微电影何以如此火?作为《看·风》导演,北京京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陈曦向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去年年底,上海《文汇报》总编辑马达和记者钟锡知、万钧来广州等地调查、采访之后,由钟锡知、万钧写出了一系列反映广州、深圳地区开放改革新面貌的报道。今年元旦,中宣部部长朱厚泽在上海市委副书记黄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维明陪同下到《文汇报》编辑部视察、座谈。潘维明同志说:‘《文汇报》记者最近采写了《广州、深圳地区打开〈南风窗〉,青年中普遍出现五大变化》等报道,写得很好,引起很大反响。’朱厚泽同志接着指出:‘对这个问题要大做文章。有一种说法:开放改革后,“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下来了”。几年来,我们的开放改革究竟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带来了一些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是利少弊多,还是利多弊少?报刊应当回答这个问题。不回答这个问题,搞意识形态的同志就没有尽到责  相似文献   

12.
艾君 《工会博览》2022,(20):37-40
<正>“她老人家上了年纪,又是伏天,身体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够来?”这是著名作家丁玲在长篇自传体小说《母亲》里一句话儿。记得作家周立波在散文《夏天的晚上》也曾叙述说:“我想起了我们乡下……伏天冰凉的清澈的山泉。”这些叙述都提到了“伏天”,可见,“伏天儿”在我国气象变化中是一个让人煎熬的时节。  相似文献   

13.
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子秤上,是否也能像父亲当年那样“一抓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他父亲那种热爱工作,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倾情注入的那种职业精神.如今商场里早已经用电子秤替换了手动秤,顾客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变化.站在父亲柜台后面的张朝和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如何“子承父业”?曾经是张朝和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批评布什总统是“牛仔总统”,而忽略了:美国的主流民意就是牛仔精神反映。美国《时代》周刊(2004年12 月27日-2005年1月3日合期)将乔治·布什总统选为2004年年度人物,并将他称为美国革命家(American Revolutionary)。牛仔布什是美国革命家?这位“革命家”如何在选后弥补民意裂缝?换言之,如何在选后取悦美国人民?或者,按照《时代》周刊的说法, 这个“革命家”将如何带着传统民意的政治资本,去开展一场美国革命?  相似文献   

15.
“神人”往往很怪、很狂、很疯。他们说:天才和先知也是如此。“神人”往往很高尚,没有常人的小毛病——贪小便宜、追求奢华等。因为他们有更远大的理想。“神人”总是充满激情和斗志,也总是在留下一片瓦砾之后说:中国啊,你什么时候能进步?似乎中国的不进步影响了他们的进步。但纵观“神人”历史,我们的未来与其寄托在他们的“神话”之上,倒不如寄托在亿万普通人的汗水之中来得踏实。  相似文献   

16.
早安,开发区     
人们把经济特区看作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热点”,把开区看作是“第二热点”,正当海南建省——“第三个热点”出现时候,人们问:“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怎样了?”遵照读者嘱托,我们重访了三年前《南风窗》报道过的那块《争回来的宝地》。  相似文献   

17.
在年轻人讨要赠言时,陈锡添喜欢送人“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对陈锡添来说,最大的机遇莫过于邓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时,被深圳市指派为惟一的文字记者。当年3月26日问世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 文名之盛,使人淡忘了他的“官身”:写“东风”时,他已是《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过了几年,他又先后被任命为该报总编辑和《香港商报》总编辑。 近日,我们作为《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在北京和陈锡添烹茗谈心,在谈论新闻传播学术问题之余,陈锡添聊兴颇浓地叙谈往事。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1999,(5)
一段吋间以来,北京科利华公司斥巨资为《学习的革命》一书做广告一事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有不少中国学者和记者斥责科利华的行为是一种“炒作”,要对这本外国人写的书说“不”。《学习的革命》一书也许并非经典,但比起那些摊派性的书报刊,比起那些整日热衷炒作艺人艳事的传媒,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进步。对这些东西,没人说“不”;对一个公司自掏腰包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吋间打广告传播学习观念,反而要说“不”——这倒是一件咄咄怪事。本刊编发的这篇文章,意在证明,我们急需向一个“学习的国家”、“学习的社会”迈进,而不是咬文嚼字地对“学习”说“不”。  相似文献   

19.
高希均先生是台湾《天下》杂志、《远见》杂志和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社长,知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最近,高希均先生的著作《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鉴于《南风窗》多年来在传播新观念方面的努力和形象,该书的责任编辑、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代表高希均先生向本刊赠送了50册图书,由本刊负责转赠给广东知识界的朋友。对于高先生和沈先生的厚爱,我们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从该书中摘出四则文章,以《远离知识就是走近无知》的总题在本刊刊发。愿《南风窗》的读者能从这缕缕书香中得到营养和心灵的升华。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南风窗》2005,(8)
谁在侮辱亡灵1926年6月17日,日本殖民政府统治台湾第31年,“台湾青年大同盟”发表《台耻纪念日宣言》,开头是这样写的:“今天——6月17日,到底是个怎样的日子呢?岂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以铁链捆绑我们350多万同胞的“台耻纪念日”吗?我们同胞在悲惨的地狱下,已度过了31年岁月。现在,回忆过去的哀史,我们怎能不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