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传昌  毓祥 《新长征》2006,(12):60-61
一面古老的镜子,日复一日,梳理着她青丝变白发的长长思念;  相似文献   

2.
在渝北区白云山上,有一座刚完工的傣族风格的小竹楼,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静静地站在楼前。 老人名叫李洪福,退休前是重庆图书馆馆长。只因爱妻的一句话,这位已经74岁高龄的老人费尽心思,用200余根竹子,亲手搭建起这座小竹楼。  相似文献   

3.
晓梅 《支部生活》2007,(8):32-32
那是2005年10月1日,正在休假的永德县公安局民警罗金勇和妻子罗映珍一起,搭乘农用车到永德县小勐统镇湾甸村看望岳父岳母。途中,有3名年轻男子上了车。司机问他们去什么地方,回答是去大田坝,准备在橄榄坡下车。一听这话,对当地十分熟悉的罗映珍轻声地说道:"不对呀,橄榄坡离大田坝还有好长一段路呢,咋会在橄榄坡下车呢?"  相似文献   

4.
他是大学生,她目不识丁;他是中学校长、政协副主席,她是地道农妇……他们因“包办婚姻”走到一起,经历了贫困生活和动荡岁月的洗礼,看似相去甚远的他们,如何牵手70年将“包办婚姻”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5.
陈竟 《党的建设》2014,(9):45-46
有这样一位老师,20多年如一日,心系学生,兢兢业业,勤勉负责。学生们提起他时,都会说:“上巩老师的课,不好好学就觉得对不起他,我们的人生是被他照亮的。”他,就是“2013’感动庆阳年度人物”、庆阳四中语文老师巩江波。巩江波生长在宁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9年即将从庆阳师专毕业之际,父亲不幸病逝。父亲的去世使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全家人只能依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看着母亲在悲伤和操劳中日渐消瘦,年幼的妹妹、弟弟尚在初中和小学上学’,想到作为家中长子却无法为母亲分担更多,回乡教书成了巩江波唯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湘评论》2008,(3):52-52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的主编,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在天津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恩来与邓颖超都是冲锋在前的勇士。在觉悟社内,他们又都是志趣相投的战友。两人逐渐相知、相爱。1925年8月8日,他们在广州结婚。当着许多朋友的面,他们宣布:把“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作为相伴终身的准则。半个多世纪的爱情,这种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时空,令人动容.给人以永久的启迪与教益。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苏联协助毛泽东与苏联政府谈判。这是他在赴苏途中写给妻子的信。  相似文献   

7.
臣子 《当代党员》2006,(10):48-50
婆媳难和是中国千百年来最令人烦恼的家庭“老大难”问题。然而江北区溉澜溪小学党支部书记黎远贵却用真心和真情,将婆媳关系变成不是母女胜似母女的亲情关系。“婆媳亲,全家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党员干部不仅要在工作中起好带头作用,在家庭中也应率先垂范,为建设和谐家庭当好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