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穰 《新湘评论》2005,(3):64-64
《读书镜》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了。”象宋太祖这样的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2.
谁的声音     
《天津支部生活》2007,(3):53-53
宋太祖赵匡胤最早是在澶州跟随周世宗的,当时曹彬为世宗的侍从官,负责茶酒事宜。赵匡胤曾向曹彬索要一些美酒喝,曹彬很坚持原则,说:“这是皇帝的酒,不能给。”而他自己掏钱买酒请赵匡胤。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曾对群臣说:“世宗的侍从官员中不欺骗主子的,只有曹彬一人。”因此将其视为心腹。  相似文献   

3.
《读书镜》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了。”象宋太祖这样的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此事使笔者联想到这样一件事:建国初期,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时,每当在重大建设项目和大项开支的请示件上作批示,签字的右手就禁不住地“直发抖”,生怕一笔下去,有所纰漏,对不起党和人民。赵匡胤乃封建帝王,陈毅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二人不可相提并论。但他们因“怕”而折射出肩负重任而负有的自律意识却有其共性。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宋初反贪污的措施之一,是改武治为文治。宋太祖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由文臣统治全国,不仅保证了宋代的统一和稳定,而且有利于为政廉洁。文官不能挟军权以营私,且大多有廉耻之心。包拯的家训有一句话:“后世子孙仕宦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宋太祖虽为武夫出身,但他深感武夫治国的危害,因而当他“知堂吏擅中书权,多为好赃,欲更用士人”。而各地在“五代时,尉职以军校为之,大为民患”。因此他改为任用文人,“令初赐第人…  相似文献   

5.
“起居注”是古代对皇帝实行监督的一种形式。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一次,宋太祖闲着没事,与侍女溜到后宫苑用弹弓打雀,此时侍御史张霭称有急事要见,宋太祖听罢,认为尽是些鸡毛蒜皮之事,扫他的雅兴。张是个直肠子,便实话实说:“臣以为这些小事,也比打雀要紧。”宋太祖恼羞成怒,操起柱斧敲掉了他两颗牙齿。张慢慢俯下身,捡起落齿揣在怀里。皇上说:“你想以此为证,告我的状吗?”张吐了一口血水道:“为臣不能告陛下,但自有史官将此事写进史书。”宋太祖为之悚然,立即收敛怒气,好言劝慰,并赐以金银财帛。后来司马光在修…  相似文献   

6.
正建隆三年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对侍臣说:"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怎么样?"左右侍臣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宋太祖虽然出身武将,却酷爱读书,其好学至"手不释卷"的程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只有书籍数千卷。周世宗说:"你做将帅,应该致力于坚甲利兵,要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答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  相似文献   

7.
(1)宋太祖赵匡胤称帝之初,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有一天,赵匡胤将他们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驰出皇宫。(2)赵匡胤到了树林中,与他们饮了几杯以后,突然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中谁想当皇帝,可以杀了我去登基。"这些节使度都被他镇住了,一个个连称"不敢,不敢"。  相似文献   

8.
土皇帝     
梅桑榆 《唯实》2002,(12):79-79
皇帝这种珍稀动物在中国已绝种近百年 ,然而有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职 ,便占“土”称“帝”的人 ,而今却多如驴毛。这些称霸一方的人被百姓称之为“土皇帝”。土皇帝虽然官职大小不等 ,级别高低不一 ,但却皮毛有异而骨子里相同 ,那就是在他治下的土地上 ,处处模拟皇帝 ,寻找当皇帝的威风、当皇帝的快乐、当皇帝的感觉 ,过一把皇帝瘾。皇帝金口玉言 ,土皇帝也说一不二 ,谁若敢于披他的逆鳞 ,开口说一个“不”字 ,绝无好下场。皇帝可以任意处置他的臣民 ,他也可以想治谁就治谁。虽不能像皇帝那样“君叫臣死 ,臣不得不死” ,但大点的家伙可以命令公…  相似文献   

9.
刘建明 《党课》2013,(18):106-107
闲来读书,读到了一些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逸闻轶事。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做了皇帝,定都汴梁(开封),建立了大宋王朝。他不仅是一代开国明君,而且还是一个倡导节俭并以身作则的皇帝。  相似文献   

10.
若论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宋太祖赵匡胤算不上一流的,而若论耍弄权术,宋太祖却堪称“一流高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与功臣的关系处理起来都十分棘手。大凡功臣,往往总会恃功自傲,恃宠而骄,一旦发展到触犯皇帝尊严尤其是危及皇帝权力时,杀戮便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一规律,在汉高祖刘邦身上应了验,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其发展到极致——他几乎将开国功臣铲除殆尽,而  相似文献   

11.
尚志发 《奋斗》2008,(2):55-55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的皇帝.秦始皇不仅是开先河者而且是“学以致用”的楷模。但也正是他“焚书坑儒”使文化倒退.文明遭劫。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博览群书勤奋刻苦攻读,历代帝王只可望其项背。但也正是他们罗织的“文字狱”,前无古人,令历史颤栗。有意味的是,创造了汉、唐、北宋盛世及文化繁荣的开国皇帝们.却几乎都不读书而是“听书”。  相似文献   

12.
陈甲取 《党课》2013,(20):104-105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套用网络流行词,他很爱卖萌。赵匡胤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拿弹弓玩“愤怒的小鸟”。  相似文献   

13.
金世宗完颜雍是女真族建立金朝以后较为开明的皇帝,他坚持以“仁政”为核心治世,博得了“小尧舜”的美名。本文仅就他的用人思想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不以己之好恶为用人标准在封建社会里,皇帝独揽用人大权,国家体制又缺乏对皇权做必要的限制机能,因而历代皇帝往往凭个人好恶迁降官员,这就为投机取巧、逢迎拍马、苟苟营营之辈留下了一条可资钻营的缝隙。宋徽宗对蔡京、童贯等人的重用,就是突出的例子。当然,也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1,(12):64-64
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读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在信息高频率更新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一书汇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关于"如何读书"、"怎样读书"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感、所悟,当我们品味文化大师的美妙文笔之时,可摸索其读书历程作为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指导我们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5.
清朝的雍正是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他的名声一方面坏在禁锢杀戮、屡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坏在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传说康熙是把帝位传给十四子的,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串通隆科多等人阴谋篡改遗嘱,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窃取了皇帝宝座。然近读《清世宗》忽觉这个在位执政仅13年的皇帝决非等闲之辈,比如他在整饬吏治方面就颇具胆识。他登上帝位后,没有飘飘然,而是自我揭丑,警钟长鸣。他公开承认自己治下无清官,“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他痛斥那些“名实兼收”…  相似文献   

16.
《宋史》记载,宰相范质生病,宋太祖赵匡胤去探望。范质请皇帝用茶,茶具是粗瓷杯盏。赵匡胤想,他是一品官员,岂会如此穷酸?皇帝再去相府,发现范质睡的硬板床,铺的旧棉被,就派人送去雕花床、鸭绒被和精美的茶具。后来,赵匡胤看到范质仍睡硬板床,仍用粗瓷杯盏,便问他“为何这样同自己过不去?”范质回答:“陛下给我那么多俸禄,岂能置办不起好家具?只是为臣倘若摆设豪华,过份奢侈,大小官吏便会一一效仿,岂不带坏了朝野风气,成为千古罪人?”赵匡胤听了连声称赞范质戒奢以俭的道德操守为一代风范。  相似文献   

17.
王晓梅 《唯实》2004,(1):59-60
在我国漫长的阶级社会中 ,专制主义政体一直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 ,而在其发展过程中 ,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制政体时间最长 ,发展最完善 ,影响也最深远。它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以皇权为核心。全国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皇帝拥有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 ,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 ,所有行政管理都以皇帝为轴心进行 ,即所谓“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二是在皇帝之下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 ,各种机构重叠并立 ,互相牵制 ,对皇帝负责。“敷政之道 ,用人为先。”历史证明 :理政驭民必须治吏。但能否清明…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对联喻志育人1919年,李大钊借回老家河北省乐亭县的大黑坨村度假的机会,把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带回到了农村。他发动群众,破除迷信,相信科学,推倒了村里“华严寺”内的泥像,创办了“大黑坨村国立初级小学”,使故乡有了创办学堂之风。李大钊非常热情地支持了学校的工作,开学第一天,他亲自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学校的大门两旁。这副对联是:“学校造人材,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后来,当友人吴弱男请他书写一张条幅作纪念时,他想到明代的杨继盛为了反抗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置之度外,曾写过“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众多皇帝之中,唐玄宗是很值得玩味的一位。他执政44年,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他亲手开启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同时也是他一手酿制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几乎丢掉了江山,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唐玄宗之所以“先理而后乱”,其在用人上的变化恐怕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合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拥立其父睿宗李旦即位,即表现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才干。两年之后(公元712年),李隆基受禅即位,终于登上了皇帝宝座。此时的李隆基踌躇满志,励…  相似文献   

20.
宋仁宗之仁     
正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任皇帝赵祯,13岁登基,在位40余年,是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期间,他忠实执行宋太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和宽容的环境,改革完善了台谏制度、科举考试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仁宗提倡勤俭节约并以身作则。他寝宫的被子,由于很久未换,洗得颜色从明黄变成暗黄。他禁止宫中奢华,让人们知道"粒粒皆辛苦"。一次,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却忍着没说。皇后知道了,劝他吩咐御厨做就行了。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