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劳动收入“与“剥削“的同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劳动收入"和"剥削"有着确定的内涵,它们的产生、消亡要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剥削与剥削阶级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范畴;我国目前存在"非劳动收入"和"剥削"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们的存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以"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指明了资本主义仅以交换价值作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来审视和裁决人的实践与交往的事实,揭示了交换价值基础上的平等权利是资产阶级利用物质条件奴役和剥削无产阶级的正义伪装。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以劳动作为平等的同一性尺度,虽然保证了剩余价值剥削的不可能性但却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范围内的平等形式。按需分配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重新界定了人类平等境域,彻底扬弃了以同一性尺度作为平等计量方式的历史局限,因而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是彰显着人的本性生成和自由个性充分实现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私营经济是具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原则相违背的。如何看待改革之后重新出现的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私营经济,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对私营经济的理论认识,由对私营经济采取"看一看"的方针,到将私营经济看作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再到视私营经济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作出了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地位平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以及对平等问题的一般性论述中,都包含着他的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平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表现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的法权观念;社会主义平等虽然消除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按照原则却仍然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因而是形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社会主义平等是无产阶级利益要求的体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且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在对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论述中,马克思不但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相区分,而且他对社会主义的说明也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因此,只有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才能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本义,才能正确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雇工概念一种意见认为,雇工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对立。所谓雇工就意味着剥削。没有剥削的雇工是不存在的。雇工经营是以谋取占有他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在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产品的分配上也是不平等的。另一种意见认为,雇工是一种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的经济关系。雇工和剥削是两个不同概念,雇工只是为剥削创造条件,有的雇工并不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雇工产生剥削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地缩小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出自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并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这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给予科学正确认识的标志。 要从三个方面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从生产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就需要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这也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二、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生产力领域,也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这就是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此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存在作为公有制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在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时期内完全消灭剥削是不现实的。但必须明确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主体。 三、从最终目的方面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贫穷;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存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能够带来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不能自动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相反还会不断产生收入的高低悬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从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本点来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又存在矛盾。我们现在一方面要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一个新的角度,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本质与其特征、特色之间的不同,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论之间的差异,作出了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体现了其创造性和科学性。 一、在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定中,体现了创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罗默把马克思的剥削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剥削的存在始终是以财产关系的存在作为前提的,从而提出了公有制下的剥削和社会主义的剥削概念.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剥削现象与剥削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与评价这一为人关注的敏感问题.马克思与罗默的两种剥削理论范式的比较研究无疑会深化对剥削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10.
罗默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进行了阐释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展现了剥削所具有的价值性维度,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但是罗默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导致其不能合理地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揭示出其不正义、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首次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基础,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在党的十六大新党章中没有再次提到它,而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这个新概念.这一新变化,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困惑与思考.对这一问题如何理解?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雷 《求实》2016,(2):40-48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哲学指导思想,是核心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处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之中,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与之共存共在,不可分离。然而,面对二者之间如此紧密的共在关系,时至今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现实中是何种现实性质的、何种政治地位的和何种哲学功能的这三个最为根本的问题的认识依然不够深入和彻底。因为现实生活中还不时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用论"的杂音,甚至还出现了抵制和取消之的思想态势。这就不仅仅需要从思想上对之加以重视,而且更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反思和分析,以辨明真伪,明断是非,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性认识,从哲学的理论高度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这无疑是当前需要做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上面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方面组成,三者相互联系,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商品生产所有权的基本规律是交换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前提出发,把交换主体之间的交换活动及其所体现出来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称之为"所有权、自由和平等的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的分析,揭示了人权就是劳动者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就是资本自由地、平等地剥削劳动力的特权.  相似文献   

15.
吴涌汶 《探索》2008,20(1):53-59
公平作为平等的异化,其发展轨迹表现出一个从不平等的合理性又复归到平等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态势.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先后建立起两种公平观,其一是以要素贡献或效率为准则的公平观,其二是收入均等化意义上的公平观.社会主义公平分配观与资本主义公平分配观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效率原则与缩小收入差距的公平目标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实践上的矛盾,在二者之间只能相机抉择.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我按这个要求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联系贵州实际,进行了较多的思考。 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过去曾经疑惑过,为什么讲本质不讲公有制?现在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都从基本特征上去讲,小平同志从本质上讲,这就高一着。看事物,要看本质,这是大家的共识。 这五句话,有内在联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是否能做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有剥削、有两级分化,做不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则有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做到这一点的途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个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第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一切剥削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同于封建社会,也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封建社会,封建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人们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以及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这两个问题,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惑和偏差.文章试图纠正人们关于"中国特色"的认识偏差,认为"中国特色"不等同于中国特有;不要为特色而特色;不要以"中国特色"为借口而推卸解决许多特殊问题的责任.同时也试图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认为中国本质上仍然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不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景红 《理论学刊》2004,(7):84-86
文章分别从生产力要素、生产关系要素和目标要素三个方面剖析了社会主义本质,并据此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剥削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要以辨证、历史、发展的态度看待剥削,指出剥削作为历史范畴,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消失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利用剥削来达到消灭剥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瑞业 《理论学刊》2003,2(2):94-96
剥削是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非常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而具有进步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存在着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的剥削。比较而言 ,经济剥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允许其存在 ,并加以规范、引导 ;超经济剥削则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以遏制。抑制和消除超经济剥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