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良滨  赵丽 《唯实》2001,1(6):10-14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仅要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回答人"何以是"人的问题.以往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动因是人的需要,即人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和物质条件制约下产生的,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摄取状态.其特征表现为物质与精神需要并存且在质与量上呈不断发展性;而根本特征则在于其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朱宝信 《唯实》2000,(3):7-10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见之于外的可触可见的有形的活动,亦可称为“外在的实践”。人们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使外在对象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一方面使自身逐步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内在的实践”说将实践之统一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割裂开来,其实仅指不与外部接触的意识的自我改造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的精神式实践曾表现在马克思实践论哲学之前的认识论哲学中,也曾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学中。因此它不能完善自身,更不可能高于改造外部世界的外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八十多年前,毛泽东领导着革命部队与湘赣边界人民群众一道,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伟大的"井冈梦"。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领导人民又一次展开了新的历史征程。"井冈梦"与"中国梦"都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井冈梦"是"中国梦"的必修课,为其提供正能量;"中国梦"继承和发展了"井冈梦"。  相似文献   

4.
对于“两个伟大革命”而言,马克思“革命的实践”的哲学依据明确了其客观必然性,核心要义论证了其现实性与合理性,实现机制决定了其运行使然。马克思从环境改变维度、自我改变维度、双向改变维度理解“革命的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伟大的社会革命以及两个伟大革命的逻辑关系运行提出了相应的现实要求及发展路径。从时代视角看,“两个伟大革命”是对资本主义“革命逻辑”的根本超越,愈发彰显中国道路的科学性与特色性,深刻影响着全球革命实践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王颖  张新霞 《党史博采》2006,42(9):29-3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在其整体性上是有其内在一致性的。其中,实践自始至终贯彻其中,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本质规定。而且,马克思还强调指出,为了改变非人的生存状态,真正实现人之为人,就必须消天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六个观点,只有依据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才能得到合乎逻辑的阐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马克思从人本身理解人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能够得出包括"类特性"与"需要本性"的人的双重生命一般属性;在现实性上,能够通过包括人的共同体、人的社会联系在内的人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把握个人的具体本质。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来,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很热烈,观点见仁见智。其实,实践唯物主义只是从另一侧面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立场的坚持、对实践观点的强调。弄清实践唯物主义的意义,重要的是做自觉的实践唯物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刘智娴 《求实》2006,1(2):8-10
在马克思的解读史上,人们常常以劳动、实践或者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人的本质下定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实践或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追问人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实践概念来展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人的理想生存状态以求现实问题的解决,由此,马克思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12.
李艳玲  杜红艳 《世纪桥》2009,(15):59-60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然而他们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确定性的存在,只有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科学的把人的本质归于实践的生成,并且提出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并通过对现存社会异化问题的分析,去告知人们重新占有人的类本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实践的对立面统一,即人类世界发展中真、善、关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本质,体现为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想和治国结果、治国方略和治国机制、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统一.新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表征着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分别将人的本质界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目前学界对人本质的传统解读方式或是过分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是将其定义为这三种特性的总和.实际上,上述三种结论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相反,它们呈现为一种不断扬弃和提升的进程.马克思对于人之本质的探索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最终在人之需要中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具体、历史的把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抵制后现代哲学思潮的侵蚀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兰丽影 《世纪桥》2015,(12):71-72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能否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这一新的伟大征途上,坚持与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更加凸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严格区分民主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些资产阶级派别。为了应对当时的革命形势,他们对民主社会主义者与社会民主主义者这些派别采取了联合、团结的灵活性斗争策略,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始终都是共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孙堂厚 《世纪桥》2004,(2):59-61
20世纪30年代一批旅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者曾经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组织,一批朝鲜革命者、抗日战士曾经在同一地区参加过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中朝抗日战士在长期坚苦卓绝的战斗中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有关这段历史的事实,还很少予以全面的揭示和论述,致使这  相似文献   

18.
余显礼 《探索》2001,(2):81-82
实践结果是人的整个本质力量的外化.实践结果不仅仅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同时还是检验人的本质力量的其它因素强弱的标准.用一个检验整体的尺度来检验部分,其中包含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对实践结果的判定要受人的主体性的影响,必须要有正确的参考系,有利整个人类长远生存发展的实践结果,才是人类本质力量强大的正确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冰  苏峰 《党史文苑》2013,(7):35-41,44
南翔同志是我非常尊敬的领导和兄长,我有幸与南翔同志相交相知30余载,他的思想境界、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我。2013年9月7日是蒋南翔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回想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我说的话"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让我倍加怀念他。团中央初识蒋南翔我跟蒋南翔同志有直接联系是我从河南调到团中央之后。蒋南翔当时是团中央副书记。1953年,团中  相似文献   

20.
刘鼎新同志的入学专著《人呀人你到底是什么东西》认为“人”的本质、本性是精神,而人的精神又主要概括为“七心”,即“上进心、正义心、责任心、自尊心、虚荣心、嫉妒心、自私心”,且“自私心”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对待“自私心”的不同态度是划分不同社会的重要特征.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一是把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排除在人的本性之外而单纯从精神角度界定人的本质、本性;二是简单、片面、肤浅化地把人的精神概括为“七心”;三是把“自私心”看作人类永恒的精神现象和混同于个人利益;四是全书的论证方法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